APP下载

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

2018-07-16李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结节性脂肪肝螺旋

李捷

脂肪肝是临床中一类常见疾病,发病率高以及病程漫长是其主要特征,但是合并肝脏结节疾病的病例较为少见,且绝大多数的病灶在正常肝组织包膜下,表现为孤立性结节[1]。故此,临床上经常没有灵敏度相对较高的诊断技术,病理诊断检出率尽管很高,但要经过肝组织活检步骤,对患者产生较大的侵入性伤害[2]。提升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诊断率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本次研究旨在解析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现做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8月我院收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按照接诊日期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0~56岁,平均(39.4±1.4)岁,病理学诊断:良性肿瘤共有22例,恶性肿瘤共有8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1~57岁,平均(40.5±1.7)岁,病理学诊断:良性肿瘤共有21例,恶性肿瘤共有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超声检查诊断,操作步骤如下: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双手举过头顶,在患者右上腹第7肋间左右方向进行斜断检查与矢状扫查。继而调整患者体位,使其处于左侧卧位.在患者右肋肋间与下界进行常规扫查。

1.2.2 观察组 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选择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层厚与层距都是10 mm;管电流:270.0 mAs;管电压:120.0 kV;扫描的方式采用一次屏气且连续性的扫描,增强扫描灌注非离子型对比剂,同时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给药,保证注射的速度<3.5 ml/s 。继而开启注射后的30 s、60 s、90 s进行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图像都后处理1 mm薄层重建观察与分析。

1.3 诊断标准

若动脉期增强扫描结果提示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为低密度状态,或病灶中心坏死,强化后低密度状态显著,延迟扫描后没有出现强化状态,就表示该病灶是恶性病灶;若动脉期产生明显强化,门脉期与延迟期为等密度状态,或病灶中心存有瘢痕且密度体现出辐射状,就代表该病灶是良性病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诊断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以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率比较

观察组的确诊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73.3%(22/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

2.2 观察组大结节组与小结节组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情况比较

大结节组与小结节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结节组患者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度水平略高于大结节组,详见表1。

3 讨论

脂肪肝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在人们物质生活质量提升以及饮食结构不断改变的时代中,脂肪肝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相关报道显示,我国脂肪肝人数高达2.5亿,且有年轻化趋势[3]。关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临床上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诱发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量过大,食欲不振和疲惫乏力等为本病主要临床症状。若患者病情得不到有效防控,病情日益严重的同时也会诱发多种相关性疾病。

肝脏结节性疾病是脂肪肝引发的常见疾病,但其临床症状多样且多变,轻度脂肪肝常无典型症状。多数脂肪肝患者体型肥胖,且80.0%以上的脂肪肝患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中、重度脂肪肝临床表征与慢性肝炎相似,以食欲下降、疲倦无力、恶心与呕吐、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为主[4]。肝脏轻度肿大可由触痛,影像学检查发现质地稍坚韧、边界钝化、表面平滑。有关报道显示,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相对较低,并且恶性都已肝细胞肝癌为主,通常恶性病变发生率低于良性。现已有临床实践研究证明,肝脏结节性病灶具有组织学与影像学的双重特征.但是在诊断期间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检出率相对较低,同时和纤维板层型肝癌类似,极易混淆。在过去,采用的诊断方法以影像学技术为主导,常用超声与X线等技术,但是诊断精确性很难得到保证,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特别是在疾病的发病初期很难发现病变组织,拖延患者病情,使其进一步恶化,痛苦感逐渐增加,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5]。

伴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进步与创新,CT诊断技术在疾病诊治中具有广泛性应用,特别是在诊断领域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多排螺旋CT诊断技术中血管造影能够更为清楚的观察到组织病变情况,该种诊断技术在小病灶诊断中也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清晰的观察其小血管分布状况,以进一步优化临床诊断效果[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多排螺旋CT诊断组患者确诊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且小结节患者病变组织诊断准确度为88.2%,略高于大结节组的75.0%。对本文研究中数据信息进行整体性分析,认为在诊断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方面采用多排螺旋CT诊断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疾病检出率,多排螺旋CT诊断期间可以应用增强扫描方式,以提升扫描成像速度,同时能够更为清晰的呈现出患者肝病内的病灶血液流动与增强特征,进而大幅度提升诊断正确率。传统的B超检查分辨率相对较低,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受多种因素感染、因为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的病情相对复杂,以致无法清晰观察到血管分布状况,增加误诊与漏诊事件发生率[7]。

有临床中相关资料显示,病灶位于肝脏表面下时,其体积相对较大,并且和周围的组织距离相对较小,易出现误诊与漏诊情况。但是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期间能够加强该区域的扫描效果,以优化整体诊断效果,这一结论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8]。本次研究中,小结节组准确度88.2%、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80.0%,与大结节组对应值75.0%、88.9%、75.0%相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和王屹[9]的报道相一致,代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病灶具有一定优势。但小结节组患者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度水平略高于大结节组。这符合吴振东等[10]的报道结论,代表小结节的多排螺旋CT诊断更加容易诊断恶良性,这可能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成像快速,可以极为清晰的呈现肝内病灶的血供特征与增强特点的缘故,进而大幅度提升本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11-12]。

总结本文研究结果,发现多排螺旋CT扫描诊断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诊断正确率高,操作过程简单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表1 大结节组与小结节组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情况比较

猜你喜欢

结节性脂肪肝螺旋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旋风“螺旋丸”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