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事件中人物典型报道研究
2018-07-14雍俊
雍俊
【摘 要】典型人物报道作为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之一,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典型人物报道的作用更加凸显。本文试通过传统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对“中国好人”尹建平的连续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典型报道存在的问题以及创作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典型报道的方法。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典型报道;新媒体;尹建平
所谓突发性事件,就是指某一事件毫无征兆的突然发生,并且会对公共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破坏的社会事件。这类事件被划分成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安全事件。 [1]由于突发性事件的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其新闻价值也不言而喻,所以新闻媒体在进行这类事件报道时,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为读者提供及时、详尽的信息。就目前来看,每当有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各大新闻媒体都对该类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公众对灾害的现状以及政府决策都非常关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有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就是“典型报道”。典型报道是什么?经验消息往往就被称为典型报道,主要就是比较全面系统地报道某一具体部门的成功做法或典型经验,是起到用典型来指导一般的作用。教育人民和引导工作的作用通过典型报道来显现。[2]
2016年6月底持续强降水,造成南方各地汛情紧急,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公众也对此类灾害新闻报道极为关注。“中国好人”尹建平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背景之下。现以“中国好人”尹建平的典型报道为例,分析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是如何对尹建平的事迹进行报道的,这一系列报道都具有哪些特点,以及报道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改进。
一、对尹建平典型报道的分析
(一)传统主流媒体报道中的尹建平
2016年7月9日下午5点,持续工作了五天五夜后,54岁的马鞍山市含山县三龙村党总支书记尹建平最终因为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确认为脑死亡,不幸离开了我们。
7月12日《人民日报》要闻版发表文章《抗洪书记的五天五夜》,整篇文章情感细腻、丰富。从叙事手法上来看,运用时间推进式的写作手法向我们讲述了尹建平同志在这五天五夜里为三龙村的群众做了哪些实事。从7月1日凌晨4点,尹建平发现雨情告急,急匆匆的赶到村委会,召集了村两委干部会议,紧急部署抢险工作。早上5时,尹书记发现小荒圩段出现了险情,于是向堤坝调运物资,抓紧对小荒圩的抢险。7月1日上午10时,三龙圩出现渗漏和管涌,洪水侵袭大堤,汛情十分紧急,尹建平在第一时间召集党员干群上埂保护圩堤。 10时30分左右,洪水将小庄、裴保等5个自然村淹没,尹建平安排专人紧急转移受灾村民。上午11时,暴雨依然不见小。为防止险情范围扩大,尹建平调来了两台挖土机,挖泥来增高圩堤,同时也进行清除淤泥工作,处理了多处险情。尹建平即使被雨淋透了,仍然在堤上不停地打电话安排专人看守圩堤。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降水量早已达到历史极值,三龙电站和唐刘电站的几台排灌机器不停地运转着,但是圩里的水仍然没有任何减退的迹象。三龙圩在经过暴雨的袭击后,曾经的农田已变成一片江河。尹建平眼睁睁地看着5000多亩农作物被水淹没,他心急如焚,担心农作物被毁,面临着绝收的危险。为了解决困境,他决定自己建立排水站。7月5日上午,尹建平来到了县镇主管部门请求增添排水机,派人购买机器的相关配件。由于时间过于紧迫,根本找不到专人来安装,他找来了村里做电工的村民现学现装。没有泵管,又请来木工,用木板自制水槽,一个临时的排水站在尹书记的统筹下在几小时内就建了起来,开始对农田进行抽水,5000多亩农田最终保住了。7月5日晚,雨势渐渐变小,险情也暂时得到了缓解,尹书记最终在同事的劝说下回到了家。哪想到尹建平刚回到家,就晕倒了。当天晚上尹建平被紧急转院到安徽医科大学巢湖附属医院,医生诊断为因劳累过度诱发的脑溢血,尹建平很快被转入了重症监护室,最后还是因为病情严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3]整篇报道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让读者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到尹建平这五天五夜都做了些什么。
《人民日报》发表的《抗洪书记的五天五夜》迅速被凤凰资讯、网易新闻、新浪新闻等门户网站转载。尹建平的感人事迹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追踪。
(二)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
1、内容彰显时代性
“中青网”发表了一篇有关尹建平书记的评论《抗洪书记尹建平:用生命演绎忠诚绝唱》,文章读完让人激情澎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其艰难,方显勇毅”、 “为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这些都彰显了时代性。
2、具有教育意义
典型报道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典型报道来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效果。对尹建平的典型报道会改变部分受众持有的“基层党员不作为”的观念,让民众相信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3、具有社会现实性
新闻报道中的典型人物要客观真实。在对尹建平同志的一系列新闻报道中,报道的内容都是记者通過采访尹建平的家人、同事以及三龙村的村民得来的,都是一些和尹建平有着密切联系,且对其生活和工作非常了解的一群人。
(三)主流媒体在典型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面较窄
在突发性事件中的典型报道中,媒体聚焦的对象多是牺牲了的典型,活着的典型有时容易被忽视,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活着的典型可能会比死去的典型更具有效仿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受众可以在活着的典型身上看到更加真实的精神。
2、缺乏独特角度
尹建平的事迹在《人民日报》要闻版刊登以后,各大媒体纷纷关注,进行连续式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有些缺乏独特的角度,这样的报道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可能激不起受众的热情,起不到宣传和引导受众的效果。
3、作品缺乏深度
阅读有关尹书记的多篇报道后,内容大多包括尹书记如何抢险、如何保住五千亩农田、如何组织村民自制排水机等等,总的来看,缺少有关于尹书记的深度报道。
(四)新媒体报道中的尹建平
微信公众号上也大量发布、转载有关尹建平的报道。但主要是地方公众号的报道,有中共含山县委宣传部创办的“美好含山”、含山县司法局创办的“含山普法”、马鞍山市委员会组织部主办的“小马先锋”、马鞍山日报社主办的“皖江在线”等新媒体在平台上发布的文章。
从文章的传播效果来看, 读者通过公众号推送有关尹建平的文章后,让更多的社会个体广泛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扩大信息交流和新闻传播的效果,使得新闻的影响力更大,传播范围更广。
二、如何做好突发性事件中的典型报道
(一)与新媒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读者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的用户数量因智能手机的普及而逐年上升。传统媒体要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建立网络媒体渠道来适应迅速发展的媒体环境。尹建平的感人事迹之所以能够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传统媒体的深度好文加上新兴媒体传播优势,扩大了典型报道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速度已经跟不上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了,而时间是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关键,新媒体能弥补传统主流媒体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塑造生活化、平民化的典型人物
成功的典型報道要将典型的生活进行还原,要具有真实性。从《好人尹建平:“抠门”书记的责任在肩》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叙述的内容主要是从尹建平的生活出发,家里的椅子都是尹书记捡来的,床板破烂不堪也舍不得丢掉,去县城开会还要和其他行政村干部一起拼车,塑料管子当拐棍,女儿生病,放弃缴纳社保,也不愿意向组织上张口。正是由于尹书记的勤俭节约,尽职尽责使得三龙村从一个后进村变成了一个先进村。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才更让尹建平的事迹感人,令人敬佩。
(三)重视深度采访和细节的描写
在《从小事做起,“抠”书记带出富裕村》一文中,细节处理得非常好,比如写到尹建平的“抠”时就写到,“尹建平所谓的‘抠,舍不得浪费公家一分钱,把公家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三龙村开展两学一做活动时,村支部会议室内挂一条横幅,当时,有人提议去打字店打印。尹建平却说没有必要花费那些钱,于是他拿出纸笔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学党章党规 学系列讲话 做合格党员十五个大字。”尹建平这样的“抠门”书记才是真正为人民做实事的好干部。正是这些细节的描写才会让受众觉得报道具有真实感。
结语
典型报道就是塑造普通人为之尊敬的榜样,在舆论和思想高度活跃的当下,长篇大论、“高大上”式的典型报道的引导作用逐渐弱化,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众的神经极为敏感,过分夸大的报道反而会引起受众的疑惑。要避免受众对典型报道产生负面印象,就要灵活运用媒体的传播功能,加强受众和媒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拉近受众和媒体的距离。同时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融合,发挥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真正保证突发性事件中的典型报道能够发挥出较好的社会效果。
注释:
[1]董锡波,张野.试析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自言和借言 [J].新闻研究导刊,2016(04).
[2]童兵.典型报道:功能、不足和改革[J].新闻记者,2011(10).
[3]朱思雄,叶琦.抗洪书记的五天五夜[N].人民日报,2016-07-12(4).
(作者单位:含山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