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内容电视化的技巧分析

2018-07-14刘月红

新闻世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文献

刘月红

【摘 要】在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要避免落入文献综述式梳理的窠臼,就必须进行电视化转换。本文以文献纪录片《辛亥记忆》的创作经验为例,探讨文献内容电视化的技巧: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进行叙述;用纪实的手法增强真实性;用细节展现重点;通过时代透视意义;通过专家讲述和点评增强学术性。

【关键词】辛亥革命;文献;辛亥记忆;电视化

文献,是指以文字、图像、公式、声频、视频、代码等手段将信息、知识记录或描述在一定物质载体上,并能起到存贮和传播信息情报和知识作用的一切载体。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辛亥革命是影响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对辛亥革命的关注和研究从事件发生至今已逾百年,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包括遗址遗迹、历史文物、论文、图书等,本文所指的文献内容即为这些研究成果,其中以文字为载体的形式最多。

纪录片《辛亥记忆》,是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由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承制的一部文献纪录片。该片以洞悉历史、观照当下、昭示未来为宗旨,聚焦辛亥革命百年研究历程,用历史眼光、国际视野、时代高度、学术品质、学者情怀和传媒视角,挖掘和讲述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曲折过程;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研究的“新发现、新观点、新成果”,揭示学术研究和时代进步的辩证关系。

在创作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将严谨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视化的电视语言。通过摸索和总结,得出一些技巧。

一、讲述故事化

纪录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是指纪录片的表述采用了故事片的叙事方式。而故事化的讲述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走向,因为符合观众的收视习惯而受到欢迎。虽然像辛亥革命这样的历史事件本身包含一定的故事情节,有事件、有人物,但是文献性的内容大多庞杂、生涩,学者的研究和观点也不尽相同。从卷帙浩繁的文献内容中提取最关键的信息,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需要阅读大量资料,进行信息处理和挖掘。捋清脉络之后还要进行电视文本转化和影像语言转化,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历史事件、研究者的故事和成就讲给观众听、呈现给观众看。其中故事讲述要根据事实丰富细节,给观众如临其境之感,讲述语言则包括解说词和当事人、研究者的讲述。

故事化讲述要做到有情节、有细节、有人物,而故事始终为主题服务。比如《辛亥记忆》第五集《四海共研》在讲述日本的辛亥革命研究时,通过一位代表性学者——野泽丰先生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动情的发言切入。而讲到京都学派的辛亥革命研究时,从一位初到京都大学访学的中国学者切入,通过人物讲故事,通过故事表达主题。

二、拍摄纪实化

纪录片区别于其它内容的根本在于题材的现实性和拍摄的纪实性,纪实化拍摄不仅更真实可信,也更具有代入感,观众仿佛和镜头一起亲临现场、逐步探究。文献内容特别是史料,研究成果大多是静止事物,常态化拍摄容易让受众感到呆板、乏味,而纪实手法的运用正好能使“死”的文献内容活起来。在《辛亥记忆》中有很多珍贵史料保存在博物馆、研究所,甚至有些原件是很难直接观赏到的,通过摄制组的探寻,把这些史料的保存状态真实呈现在观众眼前。比如,在第一集《一石千浪》中,通过纪录湖北省实录馆馆员检索实录资料,边翻阅边来介绍这些资料的来历和重要性。这样就通过管理者或者研究者的活动使文献内容生动起来,更加具有可视性。

这种纪实性拍摄是用镜头讲故事,而不仅仅是对文献内容的刻板翻拍和呈现。此外,纪实性拍摄能够更好地展现空间感,例如第五集《四海共研》中反映的是海外的研究概况,涉及日本、美国、欧洲等地,因而故事和镜头表现往往是中外穿插,而纪实性拍摄能够清晰反映地域、场景的变化。

三、呈现细节化

纪录片的细节,是指纪录片中能够集中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揭示作品内涵、激发观众兴趣的“特写”。细节是纪录片生动与否的关键,所谓细节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细部呈现,也是避免文献内容流于宏观叙述、缺少生动故事的手法。如果缺少细節,故事就会缺少情节,叙述趋于平淡,文献内容则更容易沦为文献综述的形式。然而细节的选取和把握是需要认真推敲、琢磨的,与主题表达无关的细节再生动也必须舍弃。具体到电视化表达中,细节不仅是语言叙述,更表现在画面表达中。在镜头语言中,特写是表现细节的常用景别,但也不局限于景别意义,而是更在于刻意的关注和强调,反复、对比等都能够用于细节展示,从而达到一定的表意效果。

辛亥革命研究成果繁杂,需要创作者挖掘有意义的细节,对重要细节进行充分展示,让观众能够有直观体验。关注细节不仅仅是展现研究中的细小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挖掘到的文献细节进行影像语言转化,找到实物和印证物,才能增强真实感、可信度。

四、时代背景化

六集文献纪录片《辛亥记忆》,颠覆以往同类题材局限于“事件史”或“革命史”的叙事方式,而是侧重以百年辛亥研究的学术成果,以不同时期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展开叙事,重点聚焦辛亥革命的性质、不同时期各地学者的研究重点,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

《辛亥记忆》以时间跨度进行分集,因此每集所展现的研究成果都具有对应的时代。不论是历史事件的发生,还是研究现象的出现和特点都与当时的社会紧密相关,在故事的讲述中对背景的交代就必不可少了,但不能喧宾夺主。所以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只能退居幕后作为背景,而要将故事主体凸显。例如,第三集展现的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辛亥革命研究情况,第四集展现的则是文化大革命之后辛亥革命研究鼎盛时期的成果,第六集则展现21世纪以来的研究概况,正是将辛亥革命和辛亥革命研究置于相应的时代背景中,才显现出研究的价值和特点。

五、点评专业化

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关文献内容要得到专业、权威的解读,就需要请教、采访最权威的专家。《辛亥记忆》不仅展现了辛亥革命研究的成果,也讲述了研究者的故事,全片采访国内外权威学者近百人,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周锡瑞、法兰西院士巴斯蒂、日本东京、京都两大研究群体、中国台湾的三大机构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地的学者,这些研究者都是重大事件的倡议者、参与者、见证者,其中很多学者的成长就折射出辛亥革命研究的发展变化,所以讲好这些人物的故事就是将枯燥的文献内容生动化的一种方式。对于相关问题的点评也必须由权威学者进行,并且全片从选题、成稿、拍摄、后制都由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资深教授章开沅为首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教授作为学术顾问,对全片进行学术把控。

参考文献:

[1]唐晓晔.表现:电视化传播语汇的全解构[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2]冯资荣.电视新闻评论的“电视化”路径[J].现代视听,2007(10).

(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文献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辛亥革命亲历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s of Diaoyu islands dispute from American media and Korean media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中国近代民权政治发展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