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效益的实践体会①②

2018-07-14王克亮

数学通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变式心率题目

李 生           王克亮

(1.江苏省盐城中学 224000; 2.江苏省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224300)

目前,很多学校把高三数学复习分为三轮,一轮重基础,二轮抓重点,三轮搞模拟.其中,第二轮复习通常是在第一轮纵向顺序复习的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横向扫描,深化提高,以期突出重点.那么,如何做可进一步提升第二轮复习的效益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反思,笔者有以下一些体会.

1 以思维为主线设计每块专题,突出策略性

第二轮复习中,对于每个知识块专题的确定,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以问题为主线进行题型归类,突出考试重点.比如,对于平面解析几何部分,很多复习资料上设置了以下一些专题:直线与圆的有关问题,椭圆中的基本问题,离心率问题,与抛物线有关的热点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圆锥曲线中的范围与最值问题,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等等.

如此设置专题,优点是能让学生知道“考什么”与“怎么考”,缺点是对“怎么做” 的策略引导不够.换一个角度,如果从解题策略的角度来设置专题,把本知识块一些解题思维的共性及本质提炼出来,将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入、解题方法的掌握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所以,笔者建议以思维为主线来设计每个知识块的二轮复习专题,突出策略性.比如,对于平面解析几何部分,可以设置如下一些专题: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与策略,轨迹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位置意识在简化运算中的运用,离心率大小或范围的求解策略,处理解析几何问题常用的切入角度,解析几何中一些特殊的题意转化和处理方式,等等.

案例1处理解析几何问题常用的切入角度

通过若干题目的解决与体验(限于篇幅,题目略去),并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提炼处理解几问题的一些常用切入角度与解题策略(不要求在一节课内完成,可依学生基础分为若干课时).

问题1处理解几问题的常用切入角度有哪些?

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解几问题通常有图有式,有点有线,可从以下一些角度切入:

(1)几何切入:充分利用图形的特殊性、解三角形等知识来解决问题.

(2)设点切入:整个运算以所设的点的坐标为载体展开.

(3)设线切入:整个运算以所设的直线方程为载体展开.

问题2设点切入时,设而不求的策略有哪些?

意图提炼以下一些策略:(1)运用韦达定理;(2)运用“点差法”;(3)代入方程消元;(4)代入方程凑常数;等等.

问题3设线切入时,常见的技巧有哪些?

意图提炼以下一些处理技巧:(1)巧设直线方程,避开斜率不存在情况的讨论;(2)当直线过曲线上的一个点时,用韦达定理巧求另一点的坐标;(3)出现两条有关联的直线时,可用替换法巧得另一结论;等等.

2 以构建为目的组织每课内容,突出聚焦性

可以这么认为,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侧重的是构建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侧重的是构建方法体系.在第二轮复习的课堂上,如果一节课的内容多且杂,那么既不便于老师总结,也不易为学生所掌握.所以,笔者建议缩小第二轮复习的课堂切口,突出聚焦性,宜多设计一些以构建方法体系为目的的微专题.即先明确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提炼哪些方法与策略?然后再选择对应的题目,组织每节课的内容.

案例2求离心率范围的思想与策略

通过一些题目的解决与体验(限于篇幅,题目略去),并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提炼求离心率范围的基本思想与常用策略.

问题求离心率范围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常用策略有哪些?

意图(1)明确求离心率范围的基本思想:建立不等关系,逐步转化为求解关于离心率的不等式;或建立关于离心率的目标函数,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

(2)提炼求离心率范围的一些常用策略:

①利用图形位置所隐含的范围建立不等关系(如圆锥曲线上的点到其顶点、焦点、准线等的距离的范围,曲线上点的坐标的范围等);

②利用三角形中隐含的关系建立不等关系(如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特殊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

③利用题意成立的隐含条件建立不等关系;

④利用基本不等式建立不等关系;

⑤利用方程解的范围建立不等式;

⑥将离心率表示为目标函数再求其值域,等.

3 以案例为载体实施课堂研讨,突出主体性

因为第二轮复习中题目的难度明显提升,所以大家比较认可的此轮复习课模式是“先做、后批、再讲”.既然学生已经预习了,那么课堂教学的方式就应该有所改变.为此,笔者建议用好学生先做的作业案例,以案例为载体实施课堂研讨,把学生推到解决问题的前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1 选择典型案例,实施课堂研讨

建议批改预习作业时,在相应题号的旁边标注出要展示的作业案例及展示理由,课堂上,用实物投影直接展示这些案例,引导学生判断与剖析.这里,展示的理由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典型错解.指的是一些具有共性错误的解答,如概念理解有误、公式运用的条件不满足、一些特殊情况未考虑等,此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并让学生说出注意点与启示.

②可行半解.指的是思路正确、但未能做到底的解法,老师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宜引导学生完成后继解答.

③待改解答.指的是方法和结果都正确,但解题过程有不足或不规范之处,有待修改与完善.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去找不足之处,并进行修改.

④示范解答.指的是学生的解答相当好,可以作为样版给其他学生作示范,以代替老师的板书;也指一些有独特想法的解法,对其他同学有较强的启迪意义.

除了直接投影外,也可以把学生的作业扫描成图片插入到课件中,这样不仅操作起来更加方便,还可以作为一份宝贵的资料进行传承.在展示学生的作业时,应尽量让学生本人或其他同学上前讲解,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3.2 发挥主导作用,注重交流提炼

在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机会的同时,老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以缺失,要注重交流与提炼.

①引导学生审题.题目展示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条件进行分析,逐步做到看到什么条件就联想到什么方法与策略.此时,老师要经常讲的一句话是“看到这样的条件我们通常要想到些什么?”

②暴露思维过程.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追问学生这样做的原因,暴露其思维过程.此时,老师经常要讲的话有“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你为什么这么想?”等等.

③注重思维交流.在解题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和学生进行思维交流,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此时,老师经常要讲的话有:“还有别的想法吗?”、“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什么?”、“这种思路对于本题为何行不通?”等等.

④引领反思提炼.要养成及时总结与提炼的习惯,帮助学生构建方法体系,让学生做到“会做一道题就会做一类题”.反思时,应避免“贴标签”式的小结方式,努力提炼一些对学生有启迪意义的解题思想与解题策略;避免“投影片一闪而过”式的小结方式,养成在黑板上板书一些要点的习惯;可将呆板的“最后集中”的小结方式变为灵活的“一题一结”的模式,化整为零.

4 以变式为手段进行拓展提高,突出深入性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多讲题目,而在于让学生想得深入、理得清楚、悟得明白,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多.这离不开问题解决后的合理变式,在变式中完善方法体系,在变式中领悟注意要点,在变式中弄清问题本质.

另外,在强调“先学后教”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优等生的课堂效益问题.如果一节课都讲学生已预习过的题目,那么对学生的即时思维就缺少了训练,优等生就会失去听讲的兴趣.解决这一问题也离不开“合理变式”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

所以,笔者建议题目解决后要以变式为手段进行合理拓展与提高,突出深入性.

4.1 变式的常见意图

设置变式问题的意图应是明确的,不能为了变而变.通常,变式的意图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①强化已讲方法.有些解题方法,学生仅靠听讲并不能完全掌握,此时宜出现一些变式问题,让学生在类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慢慢地感悟与内化.

②进行纠错校正.在分析了学生的典型错解,并找到了错误根源之后,学生从中得到了启示,此时宜用一些变式问题进行校正练习,进行强化巩固.

③完善方法体系.所选的例题只是作为一个发散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式,可构建解决一类问题的常用方法,完善方法体系.

④提醒注意要点.有些方法的运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能随便套用;或者解题过程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本题没有体现出来.为了引导学生注意这些问题,宜用一些变式问题来加以提醒.

⑤揭示问题本质.结合变式问题的解决,努力揭示问题的本质与内涵,引导学生形成高位视角,提高对问题的认识.

案例3一个凸显解题关键要素的变式

(1)求a,b的值;

(2)已知定点A(1,0),设点P(x,y)是函数y=f(x)(x<-1)图象上任一点,求|AP|的最小值,并求此时点P的坐标;

变式若函数f(x)=x(lnx-a)(a为实常数).

(1)当a=0时,求函数f(x)在x=1处的切线方程;

(2)设g(x)=|f(x)|.

①求函数g(x)的单调区间;

评注从表面上看这两道题似乎缺少联系,但深入到解题内部就会发现,原题的第(3)小问有别于一般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解题时容易忽视“当x∈[1,2]时,|x-m|≠0恒成立”这一隐含要求;类似的,变式题第(2)问的第②小题也有别于一般的求函数最值问题,解题时同样容易忽视“当x∈[1,e2],lnx-a≠0恒成立”这一要求.所以,这道变式题的给出,能较好地强化解题中易被忽视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对参数的隐含影响”这个要素,揭示了两者的本质联系,提升了学生的视角.

4.2 变式问题的处理

变式问题是用来培养学生及时思维能力的,不宜事先印在教案上,宜在课上临时给出;变式问题给出后,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与运算;变式问题处理后,老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指出变式题与原题的联系,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等等.

总之,提升第二轮复习的效益,既需要课前的谋划和预设,更需要课上的交流和生成;既需要加强教师的启发引导,更需要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

猜你喜欢

变式心率题目
心率多少才健康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