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会中国婺剧文化的家居产品创意设计

2018-07-14傅晶晶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婺剧戏服家居

傅晶晶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徽戏正宗、京剧祖宗、南戏活化石”之称。[1]婺剧拥有近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给包括婺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婺剧的脸谱、戏服、表演都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打破婺剧认识的局限,将婺剧元素全面、恰当、灵活地融会人们日常家居生活中,这无疑是婺剧文化转化创新中传承发展的最佳体现。传统婺剧文化与现代家居产品相对接,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融入与众不同的婺剧理念,古今融通,满足现代人们的功能、审美、精神等需求。婺剧家居产品集艺术、文化及应用为一体,融入人们生活空间,以新形态传承及新形式传播婺剧文化。这不仅是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而且对地方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中国婺剧文化传承与传播

早期婺剧的传承与传播主要是通过班社艺人表演、口述及曲谱等口耳相传。随着历史境迁,班社组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艺人也相继去世或者转行,婺剧传承与传播受到颇大影响。《浙江婺剧手写孤本剧目集》提到这样的剧目研究:口述者、手写者多为班社的总纲先生或初通文墨者所记录。[2]这种记录婺剧班社演出的手写资料通过口述、手写保存下婺剧手稿资料,但由于手写人员文化程度不高,金华方言又复杂多样,手写资料表述多有病句、错字等问题,再加上未经过专业保存,手写材料多出现损坏,导致婺剧手写资料保存与传承途径受到较大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照相、录音、摄像等技术相继出现,丰富了婺剧的传承与传播形式,促进了婺剧的发展。总结婺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历史文献

有关婺剧文献的资料不多,而又因其专业性很强,传播面受到限制。由金华市艺术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婺剧史》对婺剧的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性梳理;包华升编著的《浙江婺剧手写孤本剧目集》对散落民间的婺剧手写孤本剧目收集整理;章寿松,洪波编著《婺剧简史》和贾祥龙编著《婺剧与义乌文化》对婺剧的声腔、班社、行头等归纳分类;洪波,叶晗,洪明骏合著的《婺剧》和胡雅丽编著的《婺剧戏服研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婺剧的表演、音乐、曲谱、戏服、脸谱、道具等内容做了专业的介绍。婺剧文献资料的阐述体现江浙一带近五百年的历史、地理、文化及民俗,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为婺剧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二)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是婺剧传承与传播的主要形式,主要通过现场演出、DVD、CD、网络视频等路径。观众可以借助声光、音响及影像技术观看,效果直接且非常出色,在保存婺剧的同时传播给观众。婺剧音乐表演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一是改旧时期,从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的中期,主要在节奏和内容方面进行变革尝试,使婺剧古旧唱腔贴近生活,内容更融入时代,主要代表作品如:《红灯记》《三请梨花》《双阳公主》等;二是改革时期,从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当时全国推行“样板戏”,婺剧的唱腔、音调、节凑也受到一定影响,从中改革创新,主要代表作品如:1970年、1971年编的《〈红灯记〉婺剧曲谱》和《〈智取威虎山〉婺剧曲谱》;三是革新时期,从七十年代中期至今,“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婺剧内容丰富多样,婺剧表现融入电、光、色技术,在传承婺剧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注重审美表现,传播途径打破现场表演单一,推出电影、电视、网络等路径,产生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据《中国婺剧史》记载:浙江婺剧团演出的《西施泪》,198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衢州婺剧团演出的《女皇错断梨花案》,1985年由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拍摄成电影。[3]此外,还有很多电视专题类艺术片,有专门介绍婺剧的《中国婺剧》,曾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专门播出;有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婺剧漫谈》《僧尼会》《梨园情话》等电视艺术片和舞台艺术片;还有由浙江电视台录制,武义县婺剧团演出的《讨饭国舅》《梨园情话》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在全省范围内连续播放。丰富婺剧的传承形式同时传播面得到拓展,提升了婺剧的影响力和人们对婺剧的认同感,但是受众群体多为中老年人。

(三)美术作品

纵观婺剧传承与传播的形态,多以历史文献和音乐表演的形式,注重历史、文化、剧目、唱腔、音乐、表演等方面传承保护,涉及婺剧美术形态研究鲜少,特别是美术形态的作品创作更为少见。根据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婺剧史》记载的美术作品形态婺剧有四套连环画版本,一套以电影版的《西施泪》作为连环画创作题材;另一套是以义乌义亭婺剧团演出的《海瑞罢官》为连环画创作题材;还有一套以兰溪婺剧团演出的《乾隆外传》作为连环画创作题材。[4]这三本连环画均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外,1984年,由顾锡东编剧,浙江省永康县舟山乡婺剧团演出的《姐妹缘》,以连环画的形式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5]近些年,也偶有以婺剧为题材的国画、剪纸、绘本美术作品,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依托婺剧《僧尼会》,用言简意赅中国画创作的作品《思凡》。美术形态的婺剧表现形式,进一步拓展婺剧传播面,有利于婺剧的传承与传播。

婺剧文化不论是音乐表演的形式还是美术作品的形式传承与传播,形式都过于艺术化,未能融会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传承与传播都受到一定的局限。婺剧文化迫切需要创新性传承发展,多元化的婺剧视觉表现,有利于婺剧的传承,全方位的拓展婺剧的传播面。

二、中国婺剧的视觉文化

婺剧中的脸谱、戏服、表演的视觉表达与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相比特色显著。既没有越剧呈现的淡雅之气,也没有京剧体现的皇家贵气,婺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受到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视觉文化。

(一)脸谱文化

婺剧脸谱通过造型、图案、色彩视觉表达人物的性格和身份,造型简约多样,色彩对比强烈,图案寓意丰富。婺剧与中国其他剧种相比,脸谱角色表达更为丰富,除了传统的大花和小花,还有老生、小生、花旦、武旦等。婺剧脸谱在融合其他剧种脸谱共性的同时,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呈现出结构简单、粗犷奔放、质朴大方、装饰性强的造型个性。依托人物性格特征,运用划、点、钩、描等技法,概括、凝练出婺剧脸谱。

1.性格化

婺剧脸谱通过色彩表达人物性格特征,剧目中的忠、奸、善、恶善用象征意义的色彩来表达,哪怕演员上台不开口,观众也能一目了然的辨别出美丑。婺剧中有关忠诚正直,信守道义之人,都用红脸表现,如《火烧子都》中的主要人物颖考叔,《双忠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于谦等都是红脸的忠义代表。表示奸诈的白脸,代表人物是曹操,这种表示心术不正的反面形象在婺剧中比比皆是,如《打严嵩》中的严嵩,《宇宙锋》中的赵高等人物,都是用白脸表示的奸雄形象。绿脸表示武艺高强,不顾个人安危的勇猛英雄好汉,代表人物是《打登州》中的单雄信,《水擒庞德》中的庞德等。黑脸表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代表人物是包拯,还有一些刚直勇猛的形象,如张飞、李逵等人物形象也用黑脸表示。金脸,通常表示一些神话人物,如佛、仙、神等,《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孙悟空、哪吒等都属于这一类形象。银脸,也叫阴阳面,主要表示妖魔和阴曹地府的鬼怪,如《西游记》中的狐狸精、蜘蛛精和阴曹地府中的小妖小怪都是此种造型。还有蓝脸,青脸等各种颜色,均表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2.寓意化

婺剧脸谱的表达,根植于地域文化,乡土气息浓郁,图案表达寓意丰富。有用文字直观表达的,如在《鱼藏剑》中专褚孝额头写上“孝”字表达其孝子形象;有用动物形象表达人物特征的,如在《水浒》中“浪里白条”张顺脸部画上两条鲤鱼寓意其有如鱼跃江的本领;有用图案寓意人物身份的,如在《下河东》中特意把赵匡胤眉毛画成了“北斗七星”和“龙”的形状,寓意其真龙天子的身份;有用武器造型表现人物的勇猛和所擅长的兵器;舞台上的福、禄、寿、喜通常用蝙蝠、鹿、桃、蜘蛛等造型图案都可以画在脸部来表现。如此种种,在婺剧脸谱的造型中数不胜数。这种乡土气息浓厚的符号化图案寓意表达到演员的脸部上,随着剧情需要展开丰富多彩的表演变化,是吸引观众掌声的源泉。

(二)戏服文化

1.戏服色彩搭对比强烈

婺剧戏服没有京剧戏服的华美,也不同于越剧戏服的淡雅。婺剧戏服的“乡土气”特点,决定了婺剧戏服的颜色喜用大红大绿,善用金线勾勒色块,视觉冲击力强,舞台效果相当好。这种色块纯正、鲜艳的戏服与粗犷、豪放的舞台表演相匹配。

2.图案设计自成特色

婺剧戏服中最具代表性的图案是“水波纹”,近乎渗透到所有戏服中,在不同戏服的不同位置进行装饰,大小不一,特色显著。婺剧戏服的图案素材与其他传统戏服有相似,比如龙凤、中国传统的寓意纹样等,但是喜用金色表达。盘龙、香草龙等吉祥物有别于其他戏剧服饰,婺剧戏服金色盘龙头大身小,四爪;金色香草龙其头部有明显的龙头形象,身、尾及四肢则简化为卷草图案。婺剧戏服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受到金华黄大仙道教文化的影响,八卦太极图或八卦盒和八卦画卷图案出现在婺剧戏服中。

(三)表演文化

婺剧演出多在于农村,具有“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的特征,既重唱又重做,注重视觉效果,追求夸张、粗犷的表演风格。婺剧表演从乡野逐渐进入戏院演出,原先的广场艺术转变为剧院艺术,表演风格等方面注重吸取其他剧种的精华,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身风格的表演文化。

1.文戏武做,武戏文做

同一剧目,不同剧种表演,表演效果千差万别。同样以《断桥》为例,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在越剧中工于细腻的诗情画意为主要表现手段,在婺剧表演中却用高难度的武功表现人物细微的感情。《断桥》白素贞、小青两个角色主要通过人物的外形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动作主要通过“蛇步”和曲线活动的双臂体现蛇形动作,这些动作柔美又体现蛇仙的野性。婺剧有“文戏踩破台,武戏慢慢来”的说法,婺剧《借扇》主要表现孙悟空和铁扇公主两个主角人物,但剧中人物的表演于其他剧种不一样,孙悟空舞棍和铁扇公主挥扇从动作、身段等的娴熟表演中展现柔美舒展、柔中带刚的武戏文做效果。婺剧表演善用“动静结合”、“文武搭配”、“粗细结合”等视觉效果,别有一番情趣,演到动情之处,往往博得观众的满堂喝彩。

2.一戏一招的绝活

婺剧的每一出戏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素来有“一戏一招”的说法。以婺剧名作《僧尼会》为例,剧中小和尚的“叠嘴”和佛珠摆动技巧,是婺剧一戏一招的绝活典型范例。这个剧目表演之所以广受观众欢迎,是因为这出戏的表演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剧中小和尚运用“叠嘴”和四处转动的眼珠技巧,配以诙谐的表情和高超的佛珠特技表演,通过肢体和表情的视觉呈现,把小和尚和尼姑的相会欢快情绪表达的淋漓至。类似这样的绝活技巧在婺剧的不同剧目中都有出色的表演。一个“绝活”视觉呈现可以成为一部作品的代表。

三、融会中国婺剧文化的家居产品创意设计

婺剧文化悠久深厚,包含了颇具特色的历史、神话及民俗故事。婺剧的视觉文化特色鲜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通过艺术设计的创意表现,从婺剧文化中提炼出视觉元素恰当地融会于家居产品设计,让家居产品有了性格和故事,更有亲和力和灵性。婺剧家居产品设计需要拥有多元化功能,满足消费者多功能的需求;拥有明亮化的色彩符合消费者心理感受;拥有故事化的造型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满足现代人对家居产品功能需求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审美与精神的需求,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迫不及待的将婺剧带入自己的生活中去。婺剧的传承与传播,打破传统的被动式,以新的形态主动融会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婺剧图形创意表现

设计师用图形创意的技巧表现出生动有趣、个性鲜明、极赋予艺术感染力的婺剧图形。对婺剧形象的造型与性格特征进行充分艺术化和拟人化。婺剧图形创意表现可以分为写实表现、夸张变形、提炼概括、诙谐幽默四个手法。

1.写实表现

写实表现即如实地、直接展示物象和主题。可以对婺剧中人物进行写实表现,也可以单独把脸谱或戏服进行写实表现,突出婺剧艺术魅力。根据婺剧中人物形象的脸谱、表情、戏服及动作等进行写实表达,脸谱颜色和图案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表情表现将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栩栩如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戏服的颜色、造型、图案、款式等呈现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触动消费者的内心。例如:婺剧《樊梨花》中樊梨花人物图形表现(如图1),通过对樊梨花的英武的行头和俊美的容颜写实表现,凸显樊梨花的武艺高超、聪慧勇敢、美丽无双的巾帼英雄形象。

图1 

2.夸张变形

创意表现最善用的就是夸张变形,基于婺剧中的人物的原型提炼、概括并呈现出角色的典型特征和个性特征,增强婺剧图形的感染力,提升婺剧图形的视觉效果。具体的来说,夸张的艺术处理手法就是运用省略、强调、变异等表现手法,围绕婺剧主题创新设计所需的某些特征,创作出生动有趣的新形象。在夸张的设计宗旨之下,变形则是实现夸张需要的重要手段。一是形体夸张:通过夸张造型的头身比例、高矮、胖瘦等,增强玩具的趣味性,赋予图形鲜明的个性角色,提升图形的视觉感受。二是动作夸张:动作作为一种肢体语言,是情绪情感表达表现的重要外在形式。通过肢体语言的夸张表达情感和思想是创意表现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动作夸张与形体夸张密不可分,设计者在进行创意表现时需将动作夸张与形体夸张进行合理处理,恰如其分的表达图形的趣味个性。

3.提炼概况

在写实表现、夸张变形的基础上,为使造型能更精确地表现其个性特征,再次提炼概括婺剧图形,赋予图形以鲜活的生命力。提炼概况是把复杂繁琐的细节进行简单化,强化主要特征,简化次要特征,强调玩具的视觉特征,使婺剧图形特征简洁明了。简单化并不是单纯的简化,而是把最为精彩的部分提炼,使婺剧图形形象更鲜活、更动人。例如:运用提炼概况创意表现手法呈现婺剧《西施泪》中吴国夫差率领大军大败越国,掠走越国金银财宝,逼迫勾践夫妇做人质的故事情景(如图2)。抓住故事精彩部分,化繁为简,强化故事经典,引起人们情感共鸣。

图2 

4.幽默表现

幽默源于婺剧剧情,经过提炼及艺术的加工,创意出一个个令人心动的婺剧图形。设计者可以结合幽默元素进行创意表现,使婺剧图形具有幽默感,以诙谐、幽默、风趣的表现语言创造出具有强烈角色魅力与感染力的婺剧图形,符合人们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趣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幽默化的表现需要设计者对婺剧深刻理解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美术功底、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婺剧《僧尼会》图形创意表现(如图3),根据剧中小和尚经典绝活“叠嘴”摆佛珠表演进行幽默创意表现,诙谐幽默的小和尚表情图形生动形象呈现故事经典。

图3 

(二)婺剧文化家居产品创意设计

家居用品是指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物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家居用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只是满足功能的要求,更有审美和精神的要求。婺剧文化家居产品将婺剧文化融会于家居产品设计中,让家居用品有了灵魂,不再仅是一样物品或者工具,而是能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精神需求的产品。打破婺剧传统的认识局限,婺剧也以新的形态走进人们的生活,以新的传播方式融于社会。

1.功能实用化

婺剧文化家居产品首先要具备实用的功能,满足人们对家居用品的功能需求。家居产品功能设计根植于人机工程学原理,依附于某种机能的发挥和符合人使用需求。家居产品在实现产品的功能,可谓之可用;在使用过程中未存在不便,可谓之易用;一件产品多种功能,可谓之实用。婺剧文化家居产品创意设计需结合现代设计多功能、环保、安全、便捷的理念,使其功能实用化。

2.审美应用化

婺剧文化家居产品创意设计在造型结构功能实用化基础上,摆脱婺剧传统的音乐艺术形象,以二维或三维的平面艺术形象应用于家居产品,将婺剧的“美”自然的融会到婺剧家居产品设计中,为人们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运用婺剧图形创意表现手法,从婺剧文化中提取表现出图形,灵活、恰当的融会于功能设计,使实用功能和美学功能有机结合。例如:婺剧小和尚冰箱贴设计(图4),从婺剧《僧尼会》中创意表现出诙谐幽默的小和尚图形融会于冰箱贴功能设计中,使冰箱贴具备即时贴和开瓶器功能,悦人小和尚图形起到装饰功能的同时给人们愉悦加压,满足人们功能、审美及精神的需求。

图4 

3.个性智能化

个性智能化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未来家居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日前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家居用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意愿不再满足单功能需求,还希望家居产品功能丰富,使用便捷,在满足多功能需要的基础上更具有个性,能舒缓压力、增添生活情趣,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例如:婺剧脸谱多功能充电宝(图5)有给移动设备充电、数据储存及数据转换功能,造型、色彩及图案上个性化。个性智能化婺剧家居产品更能引年轻人的目光,传统婺剧与个性智能有机结合,能够拓展婺剧受众面,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倾心。

图5 

结束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广泛开展之时,国家大力鼓励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婺剧作为地方戏曲受人类活动的区域性影响,辐射范围越来越小,其传承发展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婺剧文化融会家居产品设计是为婺剧的传承保护开拓了新的发展手段,同时也改变了婺剧的传承发展方式。婺剧文化家居产品设计以及品牌的创建是提升我国“软实力”重要举措,它对于我国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婺剧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呈现,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婺剧生存岌岌可危。国家逐层级都提倡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对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我革新和发展。鼓励将传统文化融会于家居产品设计,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大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助力经济转型。传统文化以新形态传承及传播,在提升、深化国家文化建设内容方面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婺剧戏服家居
打造日常家居“氛围感”
关于婺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研究
台北家居
曾经的米高梅有15个服装仓库,15万套戏服......
从卖二手货到获得37座奥斯卡小金人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戏服制作 因为年轻,才有更多的心力 认真做好一件事
Jinhua Opera in Our School
大力弘扬缙云婺剧文化
婺剧《穆桂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