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肾穿刺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8-07-12陈杰桓何淑媚
郑 楠,陈杰桓,何淑媚
(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 东莞 523900)
近年来,肾脏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且种类繁多,发病机制及病因较为复杂,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与组织学改变状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为明确疾病种类,临床多采用肾穿刺活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1,2]。肾穿刺活检术属有创性操作,极易发生肾周血肿、血尿及腹膜后血肿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3,4]。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进行肾穿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引导下肾穿刺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进行肾穿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90例患者中,男52例,女38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急性肾脏损伤者。
1.2 方法
肾脏穿刺时,患者保持俯卧位,用软枕将腹部垫高,双上肢放于患者身体两侧,头偏向一侧,保持平稳呼吸,以右肾下极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后,对穿刺点皮肤局部麻醉,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右肾活检。将穿刺针呈21°角刺入,直至肾包膜表面,叮嘱患者屏住呼吸,操作者扣动活检枪扳机,进行快速穿刺活检,迅速将穿刺针拔出,取出凹槽内肾组织,按压穿刺点,并用敷料覆盖以盐包腹带加压固定。穿刺结束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将需要延长住院时间、血尿持续时间>12 h、需输血或手术、死亡患者归为严重并发症组,其他患者归为无严重并发症组。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肝脏病史及穿刺次数>2次。(2)对比两组各项指标变化,包括术前收缩压与舒张压、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3)进行肾穿刺出血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临床影响因素与肾穿刺出血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穿刺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无严重并发症组患者平均年龄(48.72±10.35)岁,严重并发症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6.52±11.47)岁。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比、合并高血压病史及肝脏病史、穿刺次数>2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n(%)]
2.2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无严重并发症组术前收缩压与舒张压、血清肌酐均低于严重并发症组,血小板计数、肾小球滤过率高于严重并发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s)
组别 血清肌酐(μmol/L)74.72±18.65 89.94±24.53 2.857 0.026术前舒张压(mmHg)120.69±10.54术前收缩压(mmHg)无严重并发症组(n=83)严重并发症组(n=7)71.52±7.94 128.79±12.9880.93±11.38肾小球滤过率(ml/min)109.86±23.06 91.15±29.67 t值P值2.711 0.032 4.103 0.015血小板计数(×109/L)201.16±62.54 153.24±55.72 2.774 0.030 2.848 0.022
2.3 危险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病史,穿刺次数>2次,术前收缩压与舒张压、血清肌酐偏高,血小板计数及肾小球滤过率偏低是肾穿刺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刺次数、术前舒张压、血小板计数及肾小球滤过率是肾穿刺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肾穿刺出血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目前,肾穿刺活检术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有助于医生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5]。由于肾穿刺活检术为有创性操作,一部分患者会在术后4~6 h内出血。大量数据表明[6],大部分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患者于3 d内出血症状可消失,少数患者3 d后仍存在严重血尿、夹带血块或小便不利、低血压、休克等症状。因此,做好术前准备,可有效降低出血发生率。研究表明[7],对超声引导下肾穿刺出血进行预测,针对高危人群加强监测,根据诱发因素给予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段明等[8]报道血压升高与肾穿刺术后血肿感染的发生关系密切;王艳秋等[9]报道肾功能不全时,患者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发生改变是肾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肾穿刺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刺次数、术前舒张压、血小板计数及肾小球滤过率是肾穿刺出血的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8~10]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可知,行肾穿刺活检术时男性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术中配合欠佳,且频繁穿刺次会导致肾脏包膜及肾脏实质创面变大,超声检查可见肾脏包膜下血肿。此外,肾脏疾病患者血压过高多因大动脉弹性降低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所致,患者穿刺前血压过高,术后肾脏动脉弹性回缩能力大大下降,血管阻力增强,也会增加出血风险,且穿刺后因高血压及大量代谢废物积聚无法完全排出体外,也易造成肾功能下降,同时抑制血小板形成[11]。徐永通等[10]研究证实术前血清肌酐异常是术后血肿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血清肌酐偏高不是肾穿刺出血的危险因素,可能与纳入病例较少有关,因此还需更多样本进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为了降低肾穿刺活检术出血风险,医护人员穿刺前需充分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如是否存在严重的肾血管病变、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等,且穿刺次数不得超过两次。同时,术后给予常规止血及补液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更换敷料,避免感染。此外,要求患者术后6 h卧床,避免翻身及下床,可有效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率[12]。
综上所述,肾穿刺活检术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认真评估,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术中以超声引导,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对降低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