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交接班模式在围手术期患者交接班中的应用
2018-07-12蒲小金汪袁云子马娟珍
蒲小金,汪袁云子,马娟珍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护士交接班是每班次护士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连续性护理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确保护理工作质量的有力举措[1,2]。但由于临床外科护士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繁多、复杂,在交接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信息传递失误或交接内容遗漏等问题[3],对患者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4]。围手术期患者护理是外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降低其交接班时差错、遗漏等事件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
据调查,目前临床交接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交接班人员不够仔细,接班护士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未能在交班者的协调下及时解决[4]。晨会交接班主要是机械交接相关内容,床旁交接班能够更具体、直观、细致地交接患者相关信息。SBAR(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分别显示目前发生了什么、什么情况导致的、认为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5~7],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沟通技术[8],是以证据为基础、标准的沟通方式。该模式不但有利于医护间交流,也保证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可有效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本研究在SBAR沟通模式基础上,主要改良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床旁交接班模式,适合患者病情复杂且多管道的特点。收集2017年12月交接班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于2018年1月将改良式交接班模式应用于围手术期患者交接班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科实际开放床位50张,年度收治患者两千余例,手术量一千八百余例。因此围手术期患者资料丰富,利于研究。我科患者手术类别主要包括肝、胆、胰、脾、胃肠、阑尾等开腹及腹腔镜手术。以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的护士为对照组,资料收集时间为2017年12月;以实施改良式交接班模式的护士为实验组,资料收集时间为2018年1月,交接班次主要针对A班与P班。对照组护理患者980人次,实验组护理患者1 115人次,两组护理的患者年龄、性别、诊断、手术方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护士相同,调研前后对比,各项资料也无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方法
采用前后对照方法,科室成立4个研究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4名护师职称人员担任组员,并在每班交接班时负责质控。通过讨论,将SBAR具体步骤分解到交接班内容中,固定格式,顺序为 S-B-A-R。(1)“S”沟通重点:患者姓名、年龄、床号,主要想沟通的问题与传达的情况(本班的主要病情变化)。(2)“B”沟通重点:住院日期、主诉、诊断,主要病史(现病史与重要过去史),评估潜在或存在的阳性体征,重要阳性检查,主要治疗与特殊护理。(3)“A”沟通重点:最近生命征象数据及所观察到的改变状况或检查数据,患者意识、瞳孔、管道、皮肤、饮食、用药执行、心理状况,指出潜在的护理问题或风险。(4)“R”沟通重点:已采取措施的有效性,需下一班关注的护理建议及待完成的事项。根据以上内容制定改良式交接班表格。对我科交接班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最终确定针对“S”及“A”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质控,主要为:交接班遗漏数量、导管固定及标识不合格数量、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及护理不合格数量、鼻贴及鼻饲不合格数量等。
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培训,由护士长及4名组员负责,培训内容包括:SBAR模式的来源及基本概念,交接班表格内容和质控注意事项,交接班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培训方式主要为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并进行考核,通过后开始在科内实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交接班内容遗漏数量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交接班内容遗漏数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交接班遗漏数量及遗漏率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交接班引流导管合格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交接班引流导管合格情况比较
两组交接班引流导管方面,实验组不合格数及不合格率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两组交接班CVC导管合格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交接班CVC导管合格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VC导管不合格数和不合格率均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两组交接班鼻贴固定、鼻饲管合格情况比较(见表4、5)
表4 两组交接班鼻贴固定合格情况比较
表5 两组交接班鼻饲合格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鼻贴固定、鼻饲管不合格数及不合格率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床旁交接班易受责任护士的影响,年资低的护士缺乏经验,缺少历练,通常存在交接班不清情况[8],在一些环节上容易疏漏。部分交接班流于形式,尤其在护士长没有跟班或没有质控组长的情况下,有些潜在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隐患,甚至引发护理不良事件[9]。本研究发现,改良式交接班模式能够降低交接班遗漏数量、引流管维护不合格率以及鼻饲、鼻贴固定不达标率,对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质量起到一定作用。因此,改良式交接班模式在临床工作中是行之有效的。
3.1 改良式交接班模式降低交接班遗漏数量
在SBAR沟通模式基础上改良交接班模式,能使交班护士将规范化、标准化的交班内容准确、清晰地传递给接班护士,使护士对围手术期患者的症状体征、病情变化、相应处理更加明确,避免了交班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对患者病情观察不仔细等问题,保障了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质量与安全。这与张苗、刘朝芹等的研究结果相似[2,3]。
3.2 改良式交接班模式降低引流管维护不合格率
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留置引流管多,且留置时间长,有效的引流可防止术后感染,减少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妥善固定及有效引流是引流管维护的重中之重[10]。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正确的固定及合理的维护能够降低非预期性拔管发生率。改良式交接班模式提高了围手术期患者各种引流管护理质量,使得引流管护理更加规范,减少了不良事件及非预期性拔管发生率。这一研究结果目前国内暂无相关报道。
3.3 改良式交接班降低鼻饲管、鼻贴固定不合格率
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完整,保证肠道正常菌群生长,防止发生菌群失调,而且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流,降低术后肠道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鼻饲管妥善固定和正确维护是肠内营养有效支持的前提条件,为患者康复奠定基础。表4、5显示,将改良式交接班模式应用于围手术期患者交接班过程中,可降低鼻饲管、鼻贴固定不合格数及不合格率,对围手术期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及营养支持提供保障。同时,该模式保证了护士交接班时的条理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这一研究结果目前国内暂无相关报道。
3.4 改良式交接班对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中心静脉导管是肠外营养的主要输注途径,可为围手术期患者建立长期静脉通路、维持体液平衡提供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和使用不当可引起相关性感染、导管脱出、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表3显示,两组中心静脉导管总数、不合格数及不合格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不合格率降低,表明改良式交接班模式能够降低中心静脉导管不合格率。可能是由于科室对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培训力度不够,导致静脉导管维护仍然存在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针对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进行专项研究,探讨具体原因。
综上所述,我科实行的改良式交接班模式能够提高交接班质量,促进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全面提升,值得推广使用。
4 结论
改良式交接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围手术期患者交接班质量,降低交接班内容遗漏率以及引流管、鼻饲管及鼻贴固定不合格率,使交接内容清楚明了,并且能激发护士工作主动性,规范交接班流程,提高交接班准确性,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5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本次研究侧重提升护士交接班质量,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但对患者满意度及交接班时间未进行严密监测。在未来研究中,我们将对患者满意度及交班时间进行严密监测,进一步验证我科改良式交接班模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