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在临床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2018-07-12王欣然
张 琰,王欣然,张 宇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
第二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科研课题为中心、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基地、以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立体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中心静脉导管即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尖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救治过程中。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成为护士必须具备的技能。我们前期在首都医科大学高职学生中开展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取得了丰厚的教学成果。教师通过第二课堂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收集了大量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知识和技能,激发了学习兴趣,为临床护理实践打下基础。然而,大多数临床护士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能并不符合要求且无相关评价标准。因此,本研究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对临床护士开展技能培训,并通过理论及技能考核进行效果评价,旨在进一步规范临床护士的操作,探索适合临床的护理技能培训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7年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58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纳入标准:均在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工作3个月以上,2017年1—12月均在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工作。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9人,年龄21~44岁,平均(27.76±5.23)岁,工作年限中位数为6年;实验组为29人,年龄21~46岁,平均(29.66±6.32)岁,工作年限中位数为8年。两组在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及2016年每季度业务考核平均成绩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参加科室业务学习。安排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每次以讲座形式集中授课20分钟,内容为静脉治疗相关知识,共授课4学时。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2.1 教学目标 掌握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相关知识及规范要求,熟悉中心静脉导管每日评估技术知识内容及要求,掌握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原则和操作方法,掌握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更换原则和操作技术。
1.2.2 教学内容 理论培训2学时,包括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相关知识及规范要求、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流程;实践技能培训8学时,包括每日评估技术、冲管与封管技术、敷料更换技术。采用技能讲解与演示、模拟训练、临床综合演练有机结合方式,其中技能讲解与演示2学时,模拟训练4学时,临床综合演练2学时。所有模拟训练均采用工作坊形式,由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的4名教师承担培训任务,其中2名教师是静脉治疗专科护士。
1.2.3 教学过程(1)第一次集中培训:2学时,主要内容为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相关理论知识。发放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讲义,播放教学视频,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护士针对临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向培训教师咨询。教师将教学视频发送给护士,供其日常学习。教师根据护士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点。
(2)第二次集中培训:2学时,主要内容为每日评估技术。要求护士熟悉每日评估的内容,并对不同位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评估。课前教师检查护士对评估要点的掌握情况,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护士分为4组,每组分配1名教师,带领护士进入病房为已选定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评估,并记录评估内容。结束后,护士反馈,教师点评。
(3)第三次集中培训:2学时,主要内容为冲、封管技术。护士分为4组,每组分配1名教师,借助导管模具(中心静脉导管模具、注射器、混有颜色的自来水及盛水容器)进行模拟训练。先由教师示范,再由护士操作,每人至少练习10次。一名护士操作时,其他护士监督其操作是否规范,及时提出意见。教师从旁指导,直至护士掌握正确冲、封管技术。每组选出一名护士,进病房为已选定患者进行冲、封管操作。结束后,护士反馈,教师点评。
(4)第四次集中培训:2学时,主要内容为敷料更换。将护士分为4组,每组分配1名教师,借助模具进行模拟训练,内容包括撕除及粘贴敷料的手法、消毒要求等。期间由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强调操作时的无菌技术,直至完全掌握。之后4名教师分别带领护士对已选定患者进行敷料更换。结束后,护士反馈,教师点评。
(5)第五次集中培训:2学时,主要内容为综合演练。首先护士集中观看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教学视频,教师答疑。之后4名教师分别带领一组护士对患者进行实际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综合演练,包括评估、冲管、封管、敷料更换等全部操作过程。结束后,教师针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护士共同讨论、反馈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讲解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评价标准,指导护士观看视频,规范操作,做好考核准备。
1.3 评价方法
两组共同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理论及技能考评。理论考评内容及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016年修订版);技能考评包括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3部分,操作前包括体位、沟通、患者评估、操作者准备及用物准备,操作中包括穿刺部位评估、揭开贴膜的手法、消毒和粘贴敷料的手法及冲、封管操作等,操作后包括用物处置及手消毒。以上考核内容及标准均与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相同。比较两组理论与技能成绩,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士对培训内容掌握程度越好。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以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理论及技能成绩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理论成绩比较
结果显示,培训前两组理论成绩差异无显著性,培训后实验组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培训前后理论成绩比较(n=58)
2.2 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能成绩比较
结果显示,技能考核实验组成绩为(94.31±3.24)分,对照组为(90.24±3.47),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 2)。
表2 两组培训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 技能成绩90.24±3.47 94.31±3.24 t值P对照组(n=29)实验组(n=29)4.614<0.001
3 讨论
3.1 第二课堂教学方法规范了护理行为
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以护士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2],这使得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技能培训成为可能。本研究中实验组应用第二课堂[3]解决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实际操作机会有限、风险较大的问题,课堂、示范、模拟与实践教学的多元化组合满足了临床护士技能培训需求。培训中应用的操作视频和讲义,均为前期第二课堂研究成果。其内容简洁、精确,非常适合临床护士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促进了临床护士接受并习惯自主学习模式,为继续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考核是检验和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和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过系统培训的护士,其护理行为更加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和成果,同样适用于相关技能的临床培训。
3.2 第二课堂教学方法提升了护理质量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这与临床护士培养的目标相契合,最终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护理质量与患者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6]。中心静脉导管质量管理应包括详细的操作流程,标准化的无菌操作,翔实的记录,严格的血管内导管应用管理与监测制度,定期考核,对标准执行进行评估以及置管后随访等[7]。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是第二课堂教学的重点,由护理部、医院感染办公室、医院ICU学组反复推敲、共同制定。医院感染办公室与重症医学科密切协作,严格进行导管感染监控。2016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病率11.36‰,2017年在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大幅上升的前提下,感染率下降至6.36‰,说明质量控制与规范操作对提升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3 第二课堂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相长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教学方法促进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护士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对职业更加尊重和喜爱,对自身专业素质有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广泛查阅资料,严格细节训练,反复进行过程研讨,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责任心。在培训与考核过程中,教师理论与操作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第二课堂应用于临床护理技能培训,为护士搭建了专业培训平台,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教学相长,为今后在临床开展更多专业培训项目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