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8-07-12蓝春茹
蓝春茹
数学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中得到主动发展呢?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怎样利用短短的四十分钟进行有效教学呢?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浅探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主动性
笔者感觉到学生在过于紧张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学习是有语言与思维的障碍的。因此,教师应该懂得学生的心理思想,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并要时刻注意精心呵护他们在瞬间所焕发出的创造热情,尽管是错误的也好,使他们的创造力在舒适的心理环境中自由地表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量度角的大小”的时候,我通过在一张纸上画了好多个大小不一样的角和量角尺的部分平面图,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去教学生量解,而是抓住学生的理特点,谈学生常玩的滑滑梯,学生都很积极去谈自己的经历,接着就出示几个不同的滑梯,学生一看都很惊讶,因为它们的角度都有很大的区别。接下来就让学生们说每个滑梯的特点,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他的角度的差别,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及角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说会量角,那我就先让学生去量,这时学生热情高涨,我就给他们试一试。在一个环节,我让学生在印有量角器的纸上画一个60度的角,我特意找了一个画错的学生,我尊重他的意见,找他来解说为什么这样画,鼓励他大胆说。通过这样一个错误的例子,我没有批评学生,反而说他勇敢,有自信,同时这个错误的例子在那一个环节也起到了一个反面的教育,也有它的价值。在这节课上,就是想到学生那种喜欢尝试的心态,在有计划下给学生一步步去尝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的激发起来,使学生真正变成了一个学习的组织者、潜能的挖掘者。
二、以人为本,结合实际,有效运用教材资源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资源”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的特点,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以发展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敢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重组,敢于批判和超越教材,以创造的精神来使用教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去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一个长方体纸盒,长45厘米,宽35厘米,高20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巾一圈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教材资源,探索出“长方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的计算方法。这一做法有以下优点:(1)使学生对长方体的底面积、表面积与侧面积的概念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2)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打下基础;(3)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可见,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地重组和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渗透“生活数学”理念,让课堂变得真实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数学知识寓于生活情境中,在数学中找出生活的原型,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使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
例如,在进行“统计知识”教学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新年前夕,六(3)班准备举行毕业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些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千克?大约准备多少钱比较合适?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组织召开了一个讨论会,重点讨论(1)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同学喜欢吃什么水果?(2)每人准备吃几个这样的水果?(3)各种水果一千克大约有多少个?(4)要求大约要准备多少钱?还要知道什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我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分别承担一个任务,让他们利用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欲望。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背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堂上就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也发,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去进行画画、剪剪、拼拼、贴贴、数数、算算、比比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教学过程中,在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解次的问题后,四个学生为一组,分别给他们提供一些实验的学习用具,两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一些沙子,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有意识地去合作探究,使其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拿也事先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对比辨析,既得出了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又得出了长方体的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并且发现: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种长方体后,无论摆放位置如何变化,还是同一个长方体,而且它的体积也未发生变化。开展类似的操作活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并一起发挥作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求,又达到了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不是全部的教學内容都适合。应该这样说,有效的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和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卓有成效的探究过程,千万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密切相关,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必须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实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