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2018-07-12刘映虹
刘映虹
创新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习近平同志在最近的两会中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开展创新教育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创新精神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同时,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也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兴趣。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创设和提供能引起学生观察和知识探求的情景;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和方法。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完全平方公式》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引申出这样的内容:先让学生计算15?、25?、35?、75?分别等于多少,学生计算后得出15?=225,25?=625,35?=1225,75?=5625。于是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能否从上面几个式子发现什么规律,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容易发现:等号左边都是一个个位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等号右边的得数末两位数都是25。教师给予肯定并提示:那么得数中25前面的数呢,是如何得到的?与等号左边的两位数有没有关系?学生们听了颇感兴趣,于是积极思考、讨论,得出:2=1×2,6=2×3,12=3×4,56=7×8。此时学生们已经能够自己找出规律了,并觉得挺新奇挺有奥妙的。教师于是让学生再找一些数如105?、245?、365?等等试一试。最后学生总结得出等式(10n+5)?=100n(n+1)+25 (n=1、2、3……)。这个等式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证明。通过上面这类问题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过去的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性,以真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心理放松,精神愉悦,在轻松的环境下大胆想象,敢于求索,畅所欲言。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轴对称》一章时,同学们遇到了这样的一道题目:小明从镜子中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如图1所示,则实际时间是什么?
这时有的同学脱口而出:“用电子钟和镜子一照就知道了。”接着又有同学提出异议:“不行!如果是在上课或考试,没有电子钟和镜子怎么办?”紧接着又有学生说:“把图颠倒过来看就行了。”又有的说:“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大家勇敢地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不惜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提示大家:“其实有一种正确而又很简便的方法,大家都还没有想出来。再想想!看谁能想得又快又准!看看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人!”这句话一下子更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动脑筋思考、讨论,踊跃发言,气氛轻松热烈。在较为自由的讨论中,终于有一位同学想出来了:透过画有上图的纸张背面观看此图,易知实际时间为10:51。欢快的气氛和自由的讨论加速了学生们思维的训练和智力的开发。因此,让学生们在课堂保持积极放松的心态,让师生们平等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客观事物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方法,突破习惯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产生出多样的、独特的、不同认识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在创造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各种开放性的、多种答案的发散性问题并鼓励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题:已知,如圖2,⊿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分别交AB、AC于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这是八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道例题,课本中的证法是:由DE∥BC得∠ADE=∠B,∠AED=∠C,而由⊿ABC是等边三角形知∠A=∠B=∠C,从而由等量代换得出∠A=∠ADE=∠AED,由此证得⊿ADE是等边三角形(根据是: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此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索有没有其他证明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之后,得到了另外两种证明方法:
(1)先证∠A=∠ADE=∠AED(方法同上),从而得出AD=DE=AE,所以⊿ADE是等边三角形(根据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由⊿ABC是等边三角形,得∠A=∠B=∠C=60°,由DE∥BC得∠ADE=∠B,∠AED=∠C,从而由等量代换得∠ADE=∠AED,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AD=AE,综合∠A=60°和AD=AE即可证得⊿ADE是等边三角形(根据是: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以上三种解题方法恰好利用了等边三角形的三种判定方法。通过一题多解,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还需要师生们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长期不懈的摸索。总之,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恰如其分地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地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尝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求异的时代精神,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的,真正体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