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路径探析

2018-07-12蒙晓旺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校

蒙晓旺

[摘 要]随着微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要从进步提升教育主体权威性,培养话语共同体思维;研判教育客体需求侧,建立有效的供给侧链;加强教育介体管监控,搭建共享共治微平台等方面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创新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的发挥。

[關键词]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6-0064-04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发展,衍生出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直播等微媒体产品样态,开放式表达、社会化传播、共享参与的模式已融入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可以说,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缩影,基于微媒体时代背景,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呈现出新的变化,折射出新的制约因素。因此,随着微媒体的发展,需要对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高度重视,并加以探索和提升。

一、微媒体的兴起与高校榜样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微媒体的兴起与快速发展

媒体的发展在经历以纸质、电波、电视、互联网为媒介的四个阶段后,开始进入以移动网络为媒介的阶段。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对传统的媒介生态产生了强力的冲击,尤其是适应大众需求的微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方式,具体到现实生活表现为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直播等。它在给现实生活世界带来新的生活微元素和微样态的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微时代的来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1]。移动应用服务及其衍生的微媒体也逐渐成为公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排名前三位的典型社交应用为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新浪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7.3%、64.4%和40.9%。”[2]内嵌社交、娱乐、服务和学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微媒体,迎合用户日趋个性化和视觉感受的需求,裹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大题材的推崇,正在快速发展。

(二)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榜样教育具有示范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塑造功能、感染功能和旗帜功能。在微媒体时代,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占领榜样教育微媒体空间,榜样教育功能的发挥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多彩呈现。据《2016中国高校政务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已开通官方微博的高等学校1168个,累计粉丝量2725万,累计发博量310万条;在学生用户方面,累计5200万学生群体用户,精准大学生日活用户达到1350万,高度活跃用户占比70%。”[3]高校官方微博的开通,有助于高校教育凝声聚力,加强价值引导和舆情引导。如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主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浪河南承办的“我为正能量代言”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微信、微博现场直播,在一个半小时内,仅微博直播阅读量就达132万[4]。智能设备和移动网络的覆盖,使大学生接受榜样信息更加便捷化,其带来的超文本和视听模态弥补了文字和图文的缺陷,使榜样人物更清晰、事迹更具感染力,极大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使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的特点

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特点愈发突出,线性化与立体化并存是其特点之一,传统高校榜样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灌输为主要方式,自上而下的传授,呈现出线性化的传播方式。而当下,高校榜样教育除运用线性化传播方式外,还通过微媒体为大学生提供资源共享、平台开放、互动平等的学习平台,满足大学生自主化学习需求,激发大学生参与兴趣,构建立体化传播模式。标签化与生活化并存是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的另一突出特点。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逐渐倾向于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微平台关注榜样,他们不仅希望了解和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也希望了解榜样的平凡生活和背后的故事,通过对榜样先进事迹和平凡生活信息的获取,从而达到认知榜样、学习榜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二、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不足

微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破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困境提供了全新视角。环视当下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的实然场域,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教育主体方面

在信息传播以点到点的网状裂变式传播扩散的微媒体时代,高校教育主体开展榜样教育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方面,表现为信源本身多样化。传统的榜样教育中,教育主体会有意识地选树榜样和传播榜样事迹,并根据教育目标,调整教育方式方法,大学生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极少挑战教育主体的权威性。而在微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媒体自由地获取和分享相关资源,或是根据学习情况,及时向教育者提出问题或意见。另一方面,表现为网络媒体的虚拟性、隐秘性和匿名化。虚拟网络空间意味着现实身份的限制和约束的减弱,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对方进行互动,网络空间讨论和交流更加随意,而容易忽略信息是否符合主流价值取向、被转发后是否会引起社会舆论热议,进而致使一些与榜样相关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被恶意夸大、歪曲或无中生有。

(二)教育客体方面

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客体需求侧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教育者供给理念与教育客体需求尚需进一步平衡。在高校榜样教育过程中,有时教育者所供给的,非教育客体所需求的,教育客体所需求的,又并非教育者所供给的,其根源在于教育者主导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关于“我要讲什么”“我要表达什么”“我要引导什么”,而缺少“客体需要听什么”“客体需要获得什么”“客体需要成为什么”的思考。二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客体需求尚需进一步融合。微媒体时代依然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云技术、智能化和数字化促使信息瞬息万变,教育主体提供的教育内容如果赶不上时代主流,跟不上时代发展,对不上时代需求,就会遭到冷落。三是教育形式与教育客体需求尚需进一步完善。现阶段,高校榜样教育过程中,存在供需双方互动形式单一的现象。

(三)教育介体方面

介体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借助这个中介作用,教育主体可以把介体所要承载和传递的信息输出给客体,客体也可以运用介体作用于教育主体,从而形成一种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关系。在微媒体时代,介体具体形态表现为即时通讯工具和互动交流微平台,如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直播等媒介,但一些微媒体由于缺乏管理理念、管理技术滞后、相关制度滞后等原因,一些低俗、媚俗、挤压底线的信息时有出现,更有甚者为了博取眼球、获得点击率而制造噱头的“惊人言论”,大学生在接触到类似信息后,易使其价值取向受到干扰,在某种程度上会消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的发挥,折损榜样教育内容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构建的匹配性,悖离榜样教育的初衷,造成榜样教育异质化。

三、微媒体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的措施

在微媒体时代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榜样教育功能的发挥,重塑立德铸魂的根本使命和价值旨归,探索创新路径,是当前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进一步提升教育主体权威性,培养话语共同体思维

教育主體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榜样学习的暗示、心理感染、模仿等行为,因此,为巩固和提升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加强微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高校教育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品行都具有教育意义,会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效果的吸收,所以教育主体既要做到言传身教,对榜样要诚学、笃信、躬行,也要加强作风建设,摒弃社会不良风气,努力使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另一方面,教育主体要转换话语方式:一是转变榜样话语叙事方式,以人性之美为着力点,讲述榜样生活故事,注重讲述话语生活化、平实化和重点化;二是转化教育话语方式,由传统的“独白话语”与“教条话语”向“共同话语”和“网络话语”转变,确保在严谨规范的基础上,熟悉网络话语表达形态、表达风格,此外,要形成教育主体榜样话语表达和校园微媒体榜样传播的“最大公约数”,整合校园微媒体话语资源同向发声,构建榜样传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和谐共振的话语共同体,同时要注意差异化话语,把握好受教育者分层性,精心设计话语议题。

(二)研判教育客体需求侧,建立有效的供给侧链

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审视,提升高校榜样教育功能发挥效果,需要回应教育对象的现实关切和诉求,正如有学者所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逻辑,注重教育的科学性、政治性、思想性,要在适应需求的基础上引领需要,保持供需之间的内在张力,完善思想产品供给和教育服务供给。”[5]由此,要瞄准教育客体需求,选树榜样、策划学习教育活动,将教育客体作为双向互动的主体,搭建双方平等互动平台,同时要精打细造榜样教育内容,并根据时代发展和主流价值观导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确保榜样教育内容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有热度。此外,要调整榜样教育内容呈现方式,依据微媒体受众多元化特点,利用传播技术、大数据统计和分析,把握好微媒体受众学习习惯、阅读时段、搜索高频词、转发类型、点赞等数据,实行精准滴灌方式输送,还需要建立线上与线下合力共振模式,在线上采用图文、音频立体化的视觉展现榜样事迹,及时与受众开展微互动;在线下结合报告、讲座等方式宣传榜样,线上线下形成合力,但在微媒体榜样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注重把握度,避免过分迎合教育客体需求的情况。

(三)加强教育介体管监控,搭建共享共治微平台

加强教育介体管监控应该以依法治理为重点,对于高校来说,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具体的校园微媒体规章制度,明确微媒体平台应用、管理、内容、服务等方面规定,规范信息编辑、信息发布、跟帖评论、监控、值班等主体责任,不定期对微平台信息进行检查和排查,对榜样热点信息要加强引导,对一些恶搞或丑化的信息及时删除或屏蔽。二是加强校园管监控人员的技术培训,积极组织专题报告会、专题培训和研学讨论等活动,并根据不同主体,制定培训计划,因材施教,提高校园管监控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大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相关课程、参与校园相关活动、研学自学等方式,提升对信息的甄别能力、选择能力、评估能力、思维反应能力;高校也可以将媒介素养纳入通识课堂,丰富媒介素养课程,教育大学生规范使用微媒体,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网上自律,同时推出意见领袖,邀请学校的榜样人物、微媒体达人、杰出校友、社会资深媒体人进驻微媒体平台,担任微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和微舆情的“疏导者”,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聚合效应,建立共享共治的微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2018(3).

[2]齐鸣.《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N].人民邮电,2018-07-23(4).

[3]《2016中国高校政务新媒体发展报告》:高校形成“微博矩阵生态”[J].河南教育(高教),2017(1).

[4]陈小平.“我为正能量代言”活动首次进高校[N].河南日报,2017-10-15(6).

[5]王学俭,杜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