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2018-07-11翟长江
【摘 要】本文论述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忽视学生专业差异性的情况,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从符合学生的切实需求、契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力求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兼顾学生的专业差异、专业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专业差异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026-03
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较快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各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布局的不断成熟,在各高校向多学科多专业方向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上对学生专业的特点、学科特点的差异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了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具有重要关联。因此,关注专业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是提升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教学原则。
一、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专业差异性的原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专业差异性忽视,除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其他因素。
首先,在问卷调查中,对于问到“贵校是否设有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时,有91%的受访者回答“是”,有6%的受访者回答“不清楚”,只有3%的人回答“否”,说明各高校都能够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进行机构设置、配备师资队伍、开展学科与课程建设。但是,在被问到“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和经费支持是否到位”的问题时,32%的受访者选择“非常重视,经费充足”,有27%的受访者选择“流于形式,经费很少”,有36%的受访者选择“感觉被边缘化,经费不到位”,说明部分高校存在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边缘化和趋边缘化的现象比较常见,导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为只要开设了相关课程,设置了相应的课时就完成了任务,很大程度影响了教学的改革和研究发展。
其次,在对一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的调查中,问到“你工作生活中最主要的精力是在哪个方面”时,54%的教师回答是“科研”,21%的教师选择“教学”,另有25%的教师选择“其他”,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所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存在着重学科、轻教学,重科研、轻教改的误区。很多教师不肯花时间研究教学,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也导致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甚至兴趣去研究授课中的专业针对性问题。
再次,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被问到“对所用的思政课教材的看法”时,79%的学生选择“比较枯燥,与实际联系不太紧密”,有11%的学生认为“非常枯燥,无实用性”,仅有8%的学生认为“理论有深度,实用性强”,充分说明教材建设方面也存在短板。当前各高校都在使用教育部指定教材,虽然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上缺乏与专业之间的实际联系。因此,注重专业差别、彰显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尚未建成。
二、忽视专业差异性教学的影响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专业差异性的忽视和重视不足,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对受众的影响,必然导致课堂效果不佳,教学目的难以达成。
(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调查中,针对“在思政课上的课堂表现”的问题,24%的学生选择“人在课堂心在外”,13%的学生选择“偷偷玩手机”,11%的学生选择“做作业、看专业书”,只有52%学生选择“认真听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又突出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和教材体系上,能够激发学生兴奋点的知识点不多。因此,如果教师在教材处理和备课、授课过程中一味地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生的专业差异,不针对学生专业需求,不寻找学生专业与教材的契合点,就不能吸引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能保证。
(二)不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根据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调查发现,文科的学生对于问卷中的问题“你是否能準时去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问题,56%的文科生选择“是,从不逃课”,而只有33%的理科生选择“是,从不逃课”。对于调查中的问题“你学习思政课的目的是什么”,文科生有59%选择了“扩大知识面”,而理科有66%的学生选择了“获得学分”。这说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经过较长时期的专业训练形成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方式上是有差异的。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能因材施教,抹杀了这种差异,就不会被学生所接受,难以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不易引导学生价值认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1%的学生认为“你所在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能与社会实际、专业需求有效结合”,而多达88%的学生认为“现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应该与社会实际和专业需求有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课程的目的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通过一定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上,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专业差异,就很难关注学生的切身诉求,不能了解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也解决不了学生的现实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就失去了现实的基础,成为空谈。
三、专业针对性教学改革的思路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符合学生的切实需求,契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力求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兼顾学生的专业差异、专业要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教学思想。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也是向大学生宣扬、传播和贯彻国家和党的路线纲领、施政方针、执政理念,使之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政治观、历史观的主渠道。因此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必须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树立大教育思维,做好顶层设计。
第一,祛除“唯学科”“唯专业”思想,树立大教育思想。高校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标准完善和谐发展的场所,而不是培训机构,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还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不可或缺。因此,高校在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避免只重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思想,树立大教育的思想,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思想道德素养也同步提升。
第二,加强课程建设,树立精品意识。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设置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这几门课程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大部分高校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设立了相关课程和学时,但是在师资配备、教材建设、经费投入和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水分,很多教师疲于授课,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和教材、研究专业差异。甚至部分高校在教师待遇、经费使用等方面严重偏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致使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职业疏离感,缺乏职业自信,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影响了课程发展和教学效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管理者应在政策和策略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铺好路,护好航,鼓励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精品意识,增强荣誉感。
第三,鼓励教师跨专业交流,培养教师跨专业素养。不同专业甚至课程的教师从自身知识背景出发,难免会出现一些对其他专业或课程理解偏颇的观点,特别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不少的专业课教师颇有微词,抱怨这些课程挤占了他们的专业课课时,不时传出要求取消或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的声音,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效果产生了负影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关注专业差异,就必须对授课对象的专业有大概了解,才能抓住学生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高校应该创造便利条件,给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建设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以便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能够互通思想,消除专业误解,拓宽专业视野,提升跨专业素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包括就业能力、专业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减压能力、政治敏感性等。竞争能力的培养要依赖学校的专业建设,而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合力才能达成。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实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兴趣、教学内容接轨专业需求、考核方式体现专业特色,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专业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留住学生、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效果。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授课对象,寻求其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类教学。关注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个性要求,积极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类教学模式,是解决授课过程中专业差异性的可操作性较强的途径。分类教学要从排课开始,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都是合班授课,分类授课就要求将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自然班级排在一起,以便于教学开展。同时,根据专业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逻辑思维活跃,但对理论不感兴趣,参与热情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用讨论式、辩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不要过多讲授理论。文科专业的学生纪律好、文静,参与课堂积极,可采用启发式、调研式教学方法,多参与社会热点调研,撰写体会、调研报告,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可以用情景式教学方法,通过表演、情景再现的教学形式吸引他们,影响他们和引导他们。当然,不管是哪一类教学方式,都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和方向性,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政治倾向,传递正能量。
其次,在教学设计和内容上要有针对性,重视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后,首先应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熟悉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解不同专业所内含的不同素质要求,在保持课程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专业“量身定做”教学方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使用、教学案例选取等各个方面都要联系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都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专业需求以及未来职业发展、人生发展的需求而有所不同。
再次,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要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很显然跟专业课的目的是不同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熟记多少理论,也不是为了让学生只掌握某种技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理论思维。因此,在考核内容上,对课程知识点的考核要与学生的实践效果、参与精神、思想道德表现等相结合,改变“考核一张纸”的现状,改结果式考核为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成长过程、发展过程纳入考核之中,降低理论考核的比重。这就对教师的考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制定科学、规范、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就要求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育对象的专业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研究。
(三)实践教学对接专业实践。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把思想政治理論课理解为枯燥、单调、乏味的理论说教课,当然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严重误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其中实践课涵盖了课内实践、校内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实效性,加强实践教学是必由之路,而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联系起来是增强实践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只是让学生从理论的层面有所认识,只有通过切身实践才能把观念和思想融入心灵。当前的高等教育,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融于专业实践和实习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与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劳动习惯、工作纪律、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将思想道德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并将这种道德信念外化为实际行为,就使学生实现了“知行合一”,完成了学生人格的升华,也就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标。
在当下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能不能培养出思想过硬、政治合格、道德达标、人格完善的人才,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只要把教育观念的转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入手,在尊重学生、尊重教学、尊重差别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观,我们就一定能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陈艳.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方法和途径研究[J].长三角,2010(4)
[2]陈宗,于畅.传媒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艺术教育,2013(10)
[3]孙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4]陈秀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教育教学研究[J].前沿,2006(10)
【作者简介】翟长江(1973— ),男,山东聊城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道德。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