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离合词研究
2018-07-11刘恺
刘恺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4)
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特别的词语,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初级汉语教程中称它为离合动词,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只说明了离合词中的一个类别即动宾式离合词。经考察,离合词还包括联合式(如:鞠躬)、动补式(如:看清)(符淮清《现代汉语词汇》)以及偏正式和主谓式等。离合词可说是一种特殊动词,它在合用时可看作是一个词,而分开时则可看作两个词,它可离可合,既像词又像词组,因此称为“离合词”。
这类词的语法性质引起国内语法界的许多探讨。在对外教学实践中,本人对于离合词的用法也遇到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比如有些离合词在使用上所表现出的复杂性使外国留学生在实际应用时时有困惑,因而造成一些顽固的偏误,成为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需对这类词语的复杂性进行一系列的仔细研究,从而帮助学生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现代汉语词的结构有双音化的趋势,其中离合词数量也随之而增多,因此,本文拟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及偏误分析,将离合词展开,并加以详细说明,总结其结构和语法特点,尤其是对于其中有些词语的动词性成分是否重叠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教学中对学生更有帮助。
一、离合词研究概述
对外汉语语法前辈有关词汇方面的著述颇丰,在离合词方面的研究专文也不少。离合词的存在有其必然的价值 :从离合词产生的角度来看,一是离合词适应了汉语表意的精确性和多样化的要求 ;二是离合词能唤起听者的注意,适应语言交际的需要(梁驰华离合词的价值及处理方式——兼评词类研究的方法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 04期 )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其中述宾式离合词占有很大比重。据施茂枝(1999)的统计,《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共收录述宾式复合词5733条,其中述宾式离合词共2960条,占述宾式复合词的51.63%。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学者对述宾式离合词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内容涉及其定性、归属、扩展方式、配价和历时演变等诸多方面;同时,专门的离合词词典也已问世。”(华莎《现代汉语述宾式离合词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07-12)
可见,离合词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汉语教学界的重视,而且也越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了。
二、离合词的性质
(一)离合词的定义、构成成分和构词方式
1.离合词的定义
赵金铭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将离合词定义为:“离合词主要是指汉语(复合词中)的支配型中的一部分复合词,当它们进入某种具体文本时,常常要在两个语素中间插入其他句法成分,从而使这些词的两个语素处于分离状态。”
2.离合词的基本成分是一个动语素加上后面的一个名语素或形容词、动词、有时也会出现介宾式,具体表示参下表:
构成成分 举例动语素+名语素 如:放心动+形 如:吃苦动+动 如:招供介+名 如:照例
3.在构词方式上,
常表现为动宾式,如:生气;
还有联合式,如:洗澡;
以及动补式,如:提高。
(二)离合词的展开
据统计,可扩展的离合词常用的有4000多个,对每个词的扩展情况进行分析不太现实。因此,可将离合词看作一个整体,对其成分和离合规律作一简单分析,以利于指导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对离合词的应用。
1.离合词含粘着语素,如:发言、毕业等,而动宾短语则不含。
2.搭配受到严格限制,即某一具体动词性成分只能与一个名词性成分组合,或某一名词性成分只能与一个动词性成分组合的动名组合一定是离合词,否则就是词组。
3.非动宾式而用如动宾式的动名组合一定是离合词,不是词组。有些词本是联合式,后来却被人们用作动宾式,带有一种“强制转换”的意味,且多是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离合词。
4.可扩展有兼属名词或形容词的一定是离合词,不是词组。把这些兼类词视为离合词,一方面因其中有些是较典型的离合词,如“放心”,另一方面也可这样理解,即这些词本来是名词或形容词,是由于一种“强制转换”的作用才产生了这种离合词的用法。(参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5.为表达不同的语义内容,常见的(并非全部)插入成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插入时态助词:“了”、“着”、“过”,表示动作行为的时态。
(2)插入补语“完、好、得了、不了、不起”等,如“洗完澡、睡不了觉”等。
(3)插入趋向动词:“起”、“上”、“下”等,如“叹起气来”、“放下心来”。
(4)插入数量短语,若插入动量词,数量短语就同动语素发生动补关系,如“睡一觉”;若插入名量词,数量短语就同宾语素发生限制关系,如“开个会”。
(5)插入代词,如“幽他一默”。
(6)对称插入,如“无拘无束”。
(7)插入较复杂的语言成分,每个离合词的扩展能力不同,其可扩展的成分也不尽相同。
如“洗澡”就有极强的扩展力,可有以下多种扩展形式:
离合词原形复杂成分 加入“了、着、过”/ 结果补语/ 动量补语/其他洗了澡 洗着澡 洗过澡洗完澡/洗好澡洗一个澡/洗两次澡洗起澡来 洗上澡了洗得了/不了澡洗什么澡 洗冷水澡洗了一个痛痛快快的热水澡 洗它一天澡洗澡
还可无条件逆转,如:澡洗了、澡没洗、澡洗不洗、澡洗完了、澡不洗了。
有些离合词的扩展能力却很弱,如“辟谣”只能有极个别的几个扩展形式。
6.不同离合词可插入不同的成分,这要根据具体的词语决定。经考察,动宾关系离合词的离合有三种情况:一是必须拆分,二是不可拆分,三是离合两可。
A.必须拆分的有以下情形
(1)叙述性句子中用“是……的”强调,且离合词后无其他谓词,“的”要插入离合词中间。如:她投谁的票? 不能说成“她投票谁的?”
(2)表示高兴、不耐烦或否定的语气时,“什么”要插入离合词中间,
如:你发什么火 不能说成“你发火什么? 或 : 你什么发火?”
(3)离合词有计量或关联的对象时,离合词要拆开使用,
如:生谁的气 不能说成“生气谁”
(4)离合词在表示完成时态的句子中时,离合词要拆开使用,有两种拆开句式:
中间插入表完成时态,或是把离合词的后一成分提到前面,
如:洗完了澡/澡洗完了 不能说成“洗澡完了”
(5)离合词跟趋向动词“起来”一起使用时,
如:他坐在那儿叹起气来 不能说成“他坐在那儿叹气起来”
B.不可拆分的情形
①离合词后面有程度补语时,不可分开使用。
如:他放心得很 不能说成“他放了心得很”
②不可用“把”将离合词的后一成分移到前面,
如:动身 不能说成“把身动了”
动宾式的语言单位,若可用“把”字将其后一成分提前,则该语言单位就不属于离合词,而是词组(后叫短语)了。
C.离合均可
①离合词最常见的拆分,跟时态有关,所有动宾关系的离合词,都可在中间插入“着”、“了”。如:发火了(合)——发了火(离)
②在对离合词进行可能态的否定、肯定表述时,离合词大多可离可合,但使用频率高的是拆分的形式。如:无法归队(合)—归不了队(离)
另外,受离合词可拆分使用的影响,原本不是离合词的词,也加入了离合词的行列,即离合词的类化。因在离合词中动宾式占绝大多数,类化影响形成的离合词,即使不是动宾式,在拆分时也把它们当动宾结构看待,如:负责——负不了责
由此可见,离合词在语言交际中使用很广泛,也比较活跃。
三、离合词的来源及其成因
(一)离合词的来源
“从对语料的调查出发,发现汉语离合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最早的离合词是动宾式的,到明代出现了联合式、补充式、偏正式,动宾式的类化作用也开始显示出来。主谓式是出现最晚的离合词。离合词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动宾式的产生跟时体词"了"的成熟有关,补充式跟它的后一个语素的补语地位有关,主谓式跟被陈述对象有关。”<4>
(二)离合词的成因
从汉语本身的特点来看,汉语的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部分词的连写习惯、语序固定等都为离合词的出现预备了条件,离合词的最终形成是汉语交际中语言系统自我平衡的表现,具体如下:
1.词内语素的紧密度,即词的凝固性。凝固性不太强的词,就可能成为离合词。
2.两个语素都是自由语素的,易插入成分成为离合词。如: “喘息 ”不可离,而 “喘气”就可离;“ 出世”不易插入成分,而“出兵”就相对容易。
3.口语色彩的词容易成为离合词。如:改口。
4.常用性。如,“ 鞠躬 ”,两语素都不是自由语素,但它常用。
这四者是离合词的充分条件,不一定同时具备。从测查结果看,这四个条件同时适用于其他结构的离合词,对我们追因求源很重要。(曹保平、冯桂华.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四、离合词存在的原因
离合词从其产生到现在,时间并不很长,却是日常用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其存在原因主要是因为:语言的变化总是从一些最常用的因素开始的。就词汇来说,最常用的词就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词,尤其离合词的分离形式主要应用于非正式的语言环境。
另外,受到社会风尚和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尤其现今网络语言大肆流行,给离合词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其使用范围和影响还将继续扩大,未来必定会更加普遍。
五、留学生离合词学习中的偏误及分析
(一)在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错误及其分析
离合词的教学跨度极大,教学安排极为困难。离合词本身的双重性质使它集词法教学和句法教学于一身,贯穿基础阶段和中高级阶段整个外汉教学的全部过程。以“洗澡”为例,它是甲级词,一开始就必须教,而它的常用扩展形式有七、八种之多,涉及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的语法点。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离合词先难后易与教学原则先易后难的矛盾较难处理。在对《HSK》的离合词作了全面的考察后我们发现,离合词的教学难度与其常用程度之间的关系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扩展能力较强的离合词和大部分全能离合词的常用程度较高,扩展能力较弱的离合词常用程度较低。(9)这就意味着,越是难教的离合词在教学上出现越早,教学上比较容易处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离合词反而出现得较晚。如 “睡觉”“洗澡”这些全能离合词在甲级词中已出现,而扩展能力极其有限的近乎单词的“临界离合词”如“决口”“失约”等在甲级词中一个没有,绝大部分要到丁级词中才出现。”<7>
留学生在使用离合词时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 动作对象方面的语序错误,如:见面朋友
㈡ 搞不清动量/时量补语与离合词的具体位置,如:毕十年业了
㈢ 离合词与动态助词“了、着、过”的关系,如:他从来没有发火过。
㈣ 离合词与补语的位置,如:他睡觉得很舒服。
㈤ 表达复杂成分在离合词中时的混乱,如:他负不了责的你。
(二)对留学生产生偏误的理论分析
“留学生动宾式离合词的显性偏误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使用离合词的插入、重叠、倒装、脱落等形式,以及错误地使用了离合词的词性;我们的一项调查表明,留学生在动宾式离合词方面还存在隐性偏误。另一项调查问卷表明:由于离合词是介于双音节动词和词组之间的一种结构,因此留学生动宾式离合词的偏误与双音节动词、动宾式词组的偏误是有一致性的,也就是说关于这些不同级别的语法单位,留学生的偏误有共同特点,这与汉语的语法特点相关。造成留学生汉语动宾式离合词偏误的主要原因有语际干扰、语内干扰、文化干扰、学习策略的干扰以及教师和教材讲解的不充分等。”<8>
离合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其各种复杂的扩展形式,诸多的语法功能及语用价值是离合词教学中的关键所在。由于在英语及其他语言中没有汉语中的离合词现象,于是很多留学生会把汉语中的离合词与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中的及物动词等同看待,造成动词使用的泛化,从而导致语用上的错误现象。另外,在初级汉语教学阶段出现的大部分离合词是可拆分的,致使留学生产生所有离合词都可拆分的错觉。
(三)从根源上解决留学生使用离合词的偏误问题
针对留学生出现的偏误问题㈠,教师应在讲清离合词本身词义和结构及其用法特点的同时,告诉学生不能将这类词看成与自己母语中相应及物动词的重合,给学生带入要借助某些介词“跟/和、同/与、向/给”等等,或把离合词作为动宾短语处理,用加上一个主语的方法,进行课堂替换练习。
针对问题㈡㈢,要在讲清动量/时量补语用法及做足够的课堂练习之后,用通过扩充而在句中进行练习,使学生记住常用句的教学策略。
针对问题㈣,在解决学生学习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的问题后,切入离合词的教学,使之融会贯通。
对于问题㈤,在给学生分析时,首先要讲汉语的语序问题再加以说明,使学生了解汉语语序与其母语语序的差别;再进行长定语和长状语的分析式教学,消除学生对长句的惧怕和压力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果效。
总之,在进行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建立“离合词是一种较特殊的、可扩展的词,应当把离合词看作一个复合词,它不是短语或词组,与词组有较大的区别”的观念。因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不同的词汇,在进行在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时,为使其真正掌握其用法,教师应用科学、具体的教学方法加以分析引导和精讲多练,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
经研究、探讨发现,若运用扩展和插入补语教学的方法,离合词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