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导向的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探讨

2018-07-09林莹

大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林莹

[摘 要]过程装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高校明确了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的课程改革方向。结合课程的教学现状与特点,高校可以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初步改革,将面向企业需求的发展目标引入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关键词]过程装备制造;校企合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108-03

我國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逐步发展,人才培养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越来越多的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研制、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重点是“用”,实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1]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顺应这个应用型的转变,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都需要做出调整与改革。

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涉及面广、概念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课程以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过程原理、互换性和技术测量等先修课程为基础,能够较好地开展课程的讲授。但其课程内容实践性强,其概念和理论知识对于尚未踏入社会、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更不用说联系实际来灵活运用了,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更是无法与企业接轨,学生毕业后在从事专业的相关工作时很难把知识运用起来。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且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导向开发改革思路,完善课程建设。

一、校企合作导向的课程改革方向

我院以应用型转变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培养目标,明确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课程改革的方向。首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要培养有坚实的人文自然、工程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具备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机械、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等行业从事过程设备的工程设计、系统控制、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既然目标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直接输出到企业,那么课程改革就要从企业需求为着手点。

将企业需求贯穿于课程教学中的前提条件是学校与企业的深入交互。在建立课程改革目标与方法的全过程中,学校必须深入企业,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改革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模式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才会趋于合理与科学化;而企业也需深入学校,直接参与到课程改革的研讨与教学过程中,才能直接参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实际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得到提升,实际目标为学生所学能在企业工作中直接应用。

首先,邀请企业教师参与研讨课程改革具体方案、细化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学校教师从理论层面剖析课程需讲授的基本知识,而企业教师则从企业需要员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对具体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细化、精炼或扩展,以在课程上就体现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而实现校企精准对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其次,要广泛汲取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制造技术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大量补充实践内容。企业教师提供工程实例素材甚至直接进课堂,将他们的工程经验与工程方法结合到理论讲授中,既可以将枯燥理论实际化,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生课堂学习缺乏的实践经验,直接使学生的实际企业工程知识得以固化,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以企业需求为改革的目标,再结合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探讨是必要途径。

二、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以先修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为基础,主要讲授以焊接为主要制造手段的过程装备中压力容器的制造方法,工程上均采用传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流程;再作为机械制造的补充,讲授机械加工质量精度要求。前一部分内容较传统,无较大革新;后一部分则偏重理论,实践内容较少。教学内容遵循教材展开,沿用经典教材,存在的问题就是教材较为老旧,先进的技术少有介绍,导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无新鲜感;且教材编制都较为理论化,很难满足企业对输出人才的需求。

教学模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讲授的形式缺乏实践性,由于制造所涉及的设备较大型,很难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实践,课程没有设置实验,也没有配套的实践环节。2.缺乏实践性的纯理论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互动性差,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另外,教学配套的师资队伍主要成员是一批博士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教师,因此教师工程经验较少,讲授知识时难免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

三、校企合作导向的课程改革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以校企合作为导向,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规范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课程改革,能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

(一)修订教学内容,优化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的修订是课程改革的根本,更是重中之重。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针对上文提到的教材与知识点陈旧、实践内容缺乏的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及更新。

1.缩减陈旧知识,补充先进技术

教学资料上,我们沿用经典教材,保证应有的基础,但适当缩减了原有内容的授课时长。我们经过与企业工程人员的多次研讨,考虑将焊接基本知识与焊接方法、筒节弯卷工艺、封头成形工艺、机械加工工艺等原主要内容保留,为掌握知识点,作为课堂的理论讲授内容;而其他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制造前准备、切割、机械加工质量精度等内容弱化为理解知识点,以项目或案例教学方式引出。补充讲义涉及一些先进技术,如微纳加工、虚拟制造等,涵盖从原理、工艺到应用等多方面内容。既要增加已经在工程上普及的先进技术,也要增加还未普及的前沿技术。借助学生追求新鲜感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2.调整教学课时分配,侧重工程实际

结合知识体系的调整,弱化知识点相应缩减的课时,可由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补足。授课内容上,要弱化枯燥的理论讲解,更多地用生动的图片、录像、视频或动画展开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让学生具体地了解整个制造过程,毕竟制造技术本身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是真实存在的。用色彩丰富的图像信息代替单调的文字,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的项目与案例、具体生动的图片与视频从何而来?其需要引入企业力量。一方面可以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教师带入课堂,围绕知识体系,以他们经历的实际工程案例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校教师参加工程培训或企业见习获得教学素材,丰富实践内容。

3.适当补充双语内容

为配合新形势的需求,应补充双语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较传统的、应用普遍的一些技术。简单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多地掌握英文专业知识、方便对科技文献的阅读,另一方面为将来的全英语课程作初步过渡。而更直接的目标就是企业需求,企业国际化合作越来越普通,专业英语的听说阅读翻译能力成为学生就业的必要技能。机械行业设计制造都依托标准执行,而客户国际化使企业不得不应用国际性标准,标准的阅读翻译就成为企业需要攻克的重要问题;另外,在国际化交流中,技术人员需要与供应商、客户等以英语进行技术讨论,相关人员掌握专业英语已成为必然。因此,双语教学甚至全英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企业需求

1.改变理论课讲解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单纯讲解理论知识,难免令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通过讲述、分析、设疑和解疑的方式来传达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理论知识,并且更容易将记忆固化下来,效果更直接显著。在讲解的过程中由浅入深、举例论证,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比如在讲授单层压力容器制造工艺流程这一知识点时,纯粹按流程顺序讲解,学生很难完全理解掌握,可尝试通过设疑、引导分析、解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可拿出一张压力容器的装配图,提问图中的压力容器有哪些零部件、分别是怎么加工出来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焊接接头,从而理解零部件间的关系、零件的加工方法,让学生分步来说明图中各零部件的加工方法;再引导学生分析加工前后的工作有哪些,进而引出整个制造工艺流程:选材—复检材料—净化处理—矫形—画线—切割—成形(筒节卷制、封头成形、管子弯曲)—组对装配—焊接—检验。学生很自然就理解并接受了概念,再结合现场生产的视频,很容易就能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固化到学生的心中。

2.产教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方式

制造技术是讲究动手操作、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而原先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要增加相关实践课程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以工程实例设计为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给出设计方案。[2]

如阶梯轴的加工工序安排实例,教师要明确给出加工方法,并讲述工序安排所要考虑的生产类型、设备要求、工人要求等细节问题,从而确定案例给出的方案。接着,改变生产类型,让学生分组讨论,生产类型的改变需要将工序集中或分散、考虑设备工装工人等条件要求是否提高等,从而进一步确定工序的安排。这样学生运用教师所授知识来分析问题,知识在课堂上就直接被吸收了。

案例来源于生产,产教结合,要在企业生产中广泛汲取制造实例。制造技术与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等密切相关,教学过程可以直接与各项学生实习挂钩,以学生亲身经历的零件制造为案例展开讨论,如轴的加工工艺、封头成形工艺、换热管弯曲工艺等;另外,以校企合作模式,调研并广泛收集企业生产实际素材。对于广泛应用于工程中的传统技术,可以采用生产实际案例来展开互动式教学。

3.科教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方式

补充的先进技术属于较为科学前沿的技术,少有教材涉及。可以引入项目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散为多个项目,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制订计划,包括搜集整理资料、归纳总结资料、形成综述报告、整理演讲PPT并上台演讲。教师不定期了解项目进展,讨论调整调研方向。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调研总结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台演讲锻炼了表达能力。可见安排详尽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全方面地锻炼自身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也可以结合进来,如学生演讲可邀请企业教师参加,从工程应用角度分析技术可行性、经济性,给学生讲解理论中容易忽略的生产实际问题,令教学更能与企业接轨。

(三)形成“花样百出“的考核方式

配合教学模式的改变,考核方式也要做相应调整,不再是一次期末考试决定学习结果,而是结合教学过程分析研讨、案例与项目各互动教学内容综合评定成绩。要弱化期末考试的重要性,令学生感受到期末考试只是以卷面考试形式评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多实践能力的锻炼成果要体现在每次研讨、案例或项目的独立模块中。要将独立模块的各方面,包括项目方案制订、收集整理资料、解析问题、写报告、演讲等,与期末考试结合,综合评定总评成绩。而独立模块成绩的评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给出。

(四)丰富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校企合作导向课程改革的物质保证。高校既要加强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要更多地引进双师型教师或企业教师。学校的青年教师多数无实践经历,加强其实践能力至关重要[3]。上海市教委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青年教师资助,让其进入企业进行产学研践习,开拓工程视野、丰富实践经历。另外,可以让跟企业合作较多的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带动青年教师参与企业项目,也可以让学校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培训。其根本目的都是令学校教师深入企业积累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或企业教师直接来自于企业,了解企业一线需求,明确企业所需的教学目标。因此直接将他们带入课堂为学生讲授教学内容,能带来丰富的工程实例,更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实际工程角度给学生讲解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是选择企业教师,应注意专业方向及其专业化、职业化技能与形象。

四、小结

由于制造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课程首先需要去适应企业发展而进行改革。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实现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切实为企业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一线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吳中江,黄成亮.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 胡健. 浅谈机械加工工艺及装备课程改革方向[J].科协论坛,2012(5):182-183.

[3] 郭福平. 校企合作在OBE课程改革当中的探索与实践——以《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249.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