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2018-07-09鲁力群赵静李瑞先唐玉龙

大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交通运输

鲁力群 赵静 李瑞先 唐玉龙

[摘 要]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我校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例,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学校优越的教学环境以及企业充足的科研设备资源,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优势的互补、资源共享,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实现了很好地结合。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平台,既解决了技术人才培养的难题,同时又促进了交通运输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充分发挥了学校促进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016-03

O、引言

交通运输业既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我国人才发展计划的重点之一[1]。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逐渐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对现阶段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人才数量较少、质量偏低,远远不能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需求,这一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出现严重短缺。要填补这个缺口不仅需要我们增加人才培养的总量,更需要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交通运输人才,而在交通运输领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有效解决该领域人才的匮乏问题。

交通运输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的素质、扎实的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而现阶段各大高校的培养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各大交通运输专业院校必须加快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创新,以适应我国当前人才市场的实质性需求。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其培养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当前已形成了专业型、研究型、教学型和协作型等多种模式并存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硕士专业学位在许多行业领域中被看作是进入行业以及个人晋升发展的基准线,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法国的专业学位教育起步早、规模大、种类丰富、发展成熟,截至2006年,法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占到硕士学位研究生总数的69%,其研究生教育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实现了从学术型教育模式向应用型、职业型教育模式的转变[2]。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说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有助于增强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实力。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种类较单一,培养模式不健全、发展较缓慢。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型为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生的比例总体偏低,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各领域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为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从2009年起,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快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计划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占到研究生总数的60%左右。为了保障培养质量,2013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意见》中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区别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然而,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许多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同一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相比,除了名称略有不同外,课程设置、知识框架及培养环节几乎都与学术型培养模式相同;研究生学业评价规范基本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没有真正实现分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学术性气息浓厚;在“双师型”培养模式下,校外导师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发挥指导作用,协同育人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内容无法适应行业需求;应用性和职业性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具体;质量监管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这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1.从研究生的角度来说,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在当前的许多企业招聘中“具备相关工作经验”这一条件已经明确被设定为进入相关行业的敲门砖。因此,对于研究生来说,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素养,而且要具备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和实际的工作能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就可以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达到“双赢”的效果。

2.从高校的角度来说,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企业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信息资源优势。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信息资源优势,以此来确定和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从而培养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性技术型人才;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以企业众多实用新型技术人才为研究生做专业实践指导,以此来弥补学校教育实践的不足。

3.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高校是高学历专业人才聚集的地方,校企聯合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通过链接资源来促进企业的研发。同时,企业在补充高级人才方面可以通过学校输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因地制宜地选择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而且校企联合培养下的研究生无须经过企业的就职培训就能够快速为企业创造效益,这无疑为企业节省了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成本。

三、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培养案例

近年来,为了提高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主管部门加大了改革力度,相继出台了校外兼职导师联合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需下企业实习半年以上等协同培养相关政策,建立了各个学科的校外研究生工作站,取得了若干研究成果。

(一)我校关于校企培养的相关政策

为进一步深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进校企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山东理工大学专门建立了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管理部门规定: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需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应届本科毕业入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得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习训练,委托培养、大学本科毕业在相关专业的实践工作达到一年以上的,或因本人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专业实践的研究生,须经导师、学院同意,研究生院审核后方可申请免修专业实践。这一规定规范了企业与学校在校企联合培养中如何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及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的实施步骤,这一规定在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校企联合培养过程

1.选择研究生工作站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第二学期课程学习结束以后,需要进行至少半年的企业实习。学生要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以及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在现有的研究生工作站中选择符合自己的工作站。目前,学校的研究生工作站数量相对较少,学生可选择的方向较窄。为了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学校允许学生选择其他单位或企业去实习,但是必须由学校及学院主管部门严格审核后方可进入实习。

学生在经过慎重考虑及筛选以后,要申请研究生工作站。首先要填写研究生工作站进站申请表,该表包含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信息、研究生进站科研工作计划、导师推荐意见、学院审核意见以及研究生处的意见。其中研究生进站科研工作计划应由导师填写,工作计划内容主要与该研究生毕业论文有关。在申请研究生工作站成功以后需要填写研究生校外实践派出函及接收函,其中派出函由学校及研究生本人填写,在进站以后交由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保管;接收函需要企业工作站主管负责人填写,由本人邮寄回学校的研究生主管部门保管。表1为近几年交通运输专业学位部分研究生选派实习基地情况。

2.研究生工作站进站实习

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结束,研究生和工作站进行双向选择后,研究生按照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进站报到。学校由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科研学习计划安排,而进入企业也要有专门的研究生负责人对其进行指导,这些人可以称为企业导师。学校导师长期进行理论教学工作,在动手实践、创新实践方面有所欠缺,难以满足现阶段研究生创新探索的需求。然而,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的理论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4]。这样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构成了“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共同指导研究生进站以后的课题研究工作。

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站实践学习并不等于脱离了学校,根据其具体情况,距离学校近的研究生要定期回校向学校导师汇报在企业的实践情况,距离远的要定期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向学校导师汇报情况,及时与学校导师反馈在企业工作站的情况。同时,在企业工作站里的研究生也要积极与企业导师沟通,充分利用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来攻克课题上的难题。

3. 校企联合培养考核

在进行至少6个月的企业工作站实习以后,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结束工作站实习返校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也可以在与企业沟通以后选择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站实习。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平台意味着学校与企业将在较长时间里进行合作,即便研究生在企业工作站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却依然可以寻求企业的帮助,只要是课题上有需要或是其他方面需要企业帮助的,研究生可以随时随地与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充分利用企业雄厚的资源力量。

实习生活结束时,研究生按要求要填写全日制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手册,本手册用于记录和考核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由学生本人、实践单位、指导教师、学院实践考核小组、研究生处分别填写。实践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参加实践的概况,学生本人应本着真实、实时的原则填写,参加实践活动不少于6个月,每2个月进行实践活动小结。企业实践考核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本人自评和活动期间的表现给予的综合评定,对在实践活动考核工作中弄虚作假者,当年实践考核为不合格,取消研究生评选奖学金的资格。为了表彰在企业工作站实践学习中表现优异的研究生,我校设立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三)校企联合培养成果

经过企业的职业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认真学习,在为期至少半年的企业实践中,无论是对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还是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大部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在自己所在的企业中取得了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主要有参与企业项目课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技术专利等形式。表2为部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研究成果。

四、结语

本文以我校独特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例,说明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优越的教学环境以及企业充足的科研设备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两者之间优势的互补、资源的共享,让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实现很好地结合。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平台,既解决了技术人才培养的难题,同时又促进了交通运输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充分发挥了学校促进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在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增强了为交通运输领域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鲍宇,齐晓杰,田芳.校企联合交通运输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2013(10):196-197.

[2] 杜豫川,葉霞飞,杨超.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96-98.

[3] 李晓.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

[4] 余曼.基于校企联合的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3.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交通运输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环境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试析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公路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分析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控技术》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