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体系探究

2018-07-09王慧芳

创新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以丹寨万达小镇为切入点,分析它的特色之处,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内核。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构成,探索协同创新保护体系运营模式,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丹寨万达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1-75-3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1.021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tection Syste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Danzhai Wanda Town as an Example

Wang Huifang

(Library,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64)

Abstract: Taking Danzhai Wanda Tow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analysis of its characteristics leads to tha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its core.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structure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tection syste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plored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tection system,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road to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Key words: Danzhai Wanda Tow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貴州省地形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为主,拥有别具一格的山水风景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大省,其中少数民族人数占全省总人数的39%,有253个民族乡。各个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截止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已公布4批,其中贵州省有国家级非遗104项,省级非遗561项,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古老而神奇的非遗共同构成了特色的贵州文化。丹寨万达小镇从创建之初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这也为它定格了特色的基调。

1 丹寨万达小镇的特色之处

万达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创新扶贫模式,对贵州丹寨实行“企业包县、整体脱贫”造血式扶贫模式,项目采用“政府+社会资本+旅游产业”新模式,结合职业培训教育,可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 000个,带动近1.4万人脱贫。2017年5月,以“云上丹 寨大美非遗”为主题的丹寨万达小镇旅游发布会在贵阳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界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17年7月2日,丹寨万达小镇开门迎客,首日人流量高达8万人,营业额高达200万元。这预示着丹寨万达小镇首战告捷,迎来开门红的胜利[1]。

丹寨万达小镇之所以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关键在于项目具有很多特色之处,总结有以下几点:

1.1 “政府+企业”造血式创新模式

与以往国家直接财政拨款到省、市、县、乡、镇等行政机关不同的是,本次扶贫项目是开发式资助,且有资本雄厚的社会企业对口服务县级政府,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拨款资助。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对市场经济下社会资本运作和资源开发有一定的经验和运维优势,对商业机遇具有较高的洞察力,这使得扶贫模式在最初项目规划阶段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和项目的到来不同于单纯的资金投放。旅游项目不仅能为本地人提供就业机会,从本质上实现脱贫,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促进项目的扩大和良好发展。

1.2 丹寨独有的地理优势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多条精品旅游路线。多数精品旅游路线聚集在黔东南州以及黔南州。而丹寨地处贵州旅游黄金三角的中心,自然条件十分优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初具规模且潜力十足的特色产业。丹寨万达小镇位于丹寨县核心位置的东湖湖畔,依山傍水,山水交辉相映,美不胜收。这些构成了丹寨万达小镇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

1.3 以非遗与地方特色文化为内核

绝美的风景是吸引游客到丹寨万达小镇旅游的首要条件,而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是丹寨万达旅游小镇的长久支持内核,是拉动旅游经济价值增长的核心部分。小镇已引入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具体包括:石桥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芒筒芦笙祭祀乐等。小镇创新体验模式,可让游客动手操作学习相关非遗项目,将看似遥远古老的非遗以更加真实、贴近游客的方式展现在人民面前,使游客感受到非遗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与匠心精神。

1.4 媒体关注度高

凭借万达品牌的影响力和丹寨万达小镇的各种创新模式,成功吸引了各大传统媒体、自媒体和朋友圈的争相宣传,还有一个几乎让人无法拒绝的“游丹寨,就是扶贫”的宣传标语。万达集团更是在其微信公众号上不定时推送丹寨万达小镇各种民族文化节日和表演活动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不少游客。另外,一项创新举措:面向全球招募“轮值镇长”,又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提升了媒体关注度,广而告之的宣传效果是丹寨万达小镇首战告捷的重要因素。

2 非遗协同创新保护体系构成

丹寨万达小镇的创建是非遗保护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和标准化,学术界也逐渐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廖恒、邓朝宁从非遗保护要素出发,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震后羌族非物质遗产的修复现状调查与保护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0EG112)[2]中提出: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传承受众体为非遗保护的3个基本要素,传承载体和传承权益是非遗保护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5个保护要素共同构成完整保护链,即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传承载体→传承权益→传承受众体,从功能角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构成。张思镜教授指出:非遗协同创新保护联盟是指高校与政府、兄弟院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中介机构等多种创新主体开展协作,通过联盟内各协作单位之间、联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人力、财力、智力、技能、信息、政策及基础设施等创新要素的互动,形成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和社会发展等为目标,具有开放性、前沿性、稳定性、专业性的协同创新体系[3]。归纳来看,协同创新主体包括:高校、政府、科研机构、文化企业、中介机构等。另外,王慧芳提出非物质文化协同创新体系主体包括:政府、高等院校、企业单位、媒体、传承人和继承人[4]。

政府: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主导者,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是召集各个主体的组织者和领头人,负责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和规章制度的建立。高等院校:作为生产知识、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回馈社会的公共事业单位,从创建之初就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因此,应积极参与非遗保护的行列之中。企业单位:在多元化、社会化、信息化的今天,社会各界人士、团体和组织都有责任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非遗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它的宣传作用和舆论导向的地位一直是其他创新主体无法替代和超越的。传承人和继承人:传承人是指我国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人员的称谓。祁庆富先生在全面梳理了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遗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5]。

3 协同创新保护体系运营模式

在新时代下,非遗的保护不再是保护非遗原有的模式一成不变,而是结合时代“互联网+”以及融合的特点,探索一条适合非遗保护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原有的核心精神和传承精髓,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使非遗在传承中发扬光大,从而改变濒临遗失的处境。从丹寨万达小镇目前的运营来看,“企业+非遗”的旅游项目开发是成功的。这种模式值得其他省市借鉴,对于民族文化和非物质遗产项目有很好的宣传、推广和保护作用。学者刘志刚从非遗保护方式方法出发,曾提出3点建议:①建立文档资料的数字化平台和非遗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②建立非物质文化体验馆;③促进非遗项目走向市场[6]。根据非遗协同创新体系构成,结合保护方式方法和目的,总结出以下几种运营模式。

3.1 行政事业运营模式

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初衷依然是保护非遗,行政保护运营模式的出发点则是如此。行政运营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由高等院校制定保护方法,负责非遗的保护、保存和传承,执行有利的保护政策,整个保护过程受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指示,特别是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其效能作用。

一是设立非遗保护专区,协助地方发掘和申报非遗名录。图书馆具有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职能,并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图书馆可结合地方非遗文化设立特色馆藏,并利用专业知识协助非遗项目人填写非遗申报书。

二是加强非遗项目资料的数字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工作逐渐已成为常态。无论是建设非遗数据库还是单纯利用新媒体技术简单地上传非遗影像或是拍摄和录制相关视频资料,都能使非遗的活态文化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三是開设非遗专业,注重非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高等院校可根据地域特色,开设相关非遗专业,注重非遗技艺的传承、理论学习,以及培养具有保护、研究、管理和发展非遗项目的多方位全面发展的融合人才。例如:2011年,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开设“广绣专业”,并招收研究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2 理事会运营模式

以省、市为单位创建非遗联盟组织,招收相关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新媒体以及非遗项目团体等组织,以共同决策的形式来促进辖区内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媒体以及非遗项目团体分别由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委派一名代表本单位的人员组成理事大会,理事大会是理事会的最高权力组织,所有重要决策均由理事大会形成。为防止受经济利益的诱惑,理事大会成员采取非固定班底模式,三年一换届,有恶劣影响的组织一经发现则除去理事会名单,不再担任理事大会成员。这种模式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更加严谨,多听取建议,避免厚此薄彼,忽略某个方面;发挥组织内头脑风暴的力量,创新政府保护模式、新媒体宣传模式和企业高效联合开发模式,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促使理事会成员之间加强沟通,消除沟通壁垒,扁平式的组织机构模式比散沙式组织模式显然更加有效。

3.3 合伙式运营模式

企业和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对区域内非遗按协议约定的内容进行保护和开发,不受其他组织单位的约束。这种“一对一”模式,由于双方具有一致的目标,并事先达成了一致意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丹寨万达小镇正是采取的这种模式,万达集团负责对丹寨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不需要受其他组织的约束。这种模式首先可利用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在宣传上做到先声夺人,提高合作项目知名度,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奠定了群众基础;实施项目方案更加迅速,遇到问题更容易沟通解决,可快速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便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出现。然而,当项目遇到不可控风险时,合作运营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差,无法及时从其他组织和单位得到帮助和支持,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考察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非遗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完成。

4 结语

为了加强和保护非遗,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十多年来,每逢“文化遗产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非遗展览会,展出项目贴近生活、形式易于被大众接受,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2011年,我国非遗领域的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并实施,开启了我国从政策性保护向法制性保护的新篇章,加速了我国非遗保护的进程,加大了全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度,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7]。同时,非遗需要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同政府部门协力合作,共同推进非遗协同创新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丹寨万达小镇扶贫模式开门红[EB/OL].(2017-07-05)[2017-11-15].http://economy.gmw.cn/2017-07/05/content_24989136.htm.

[2] 廖恒,邓朝宁.非遗保护要素及模式创新研究[J].天府新论,2013(3):109-113.

[3] 张思镜.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协同创新联盟的构建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7):94-97.

[4] 王慧芳.非遗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90-92.

[5] 祁庆富.论非遗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20-123.

[6] 刘志刚.非遗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创新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5(2):129-130.

[7] 王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EB/OL].(2016-11-10)[2017-12-25].http://www.ihchina.cn/8/33267.html.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