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模式探索
2018-07-06姜丹
姜丹
【摘要】本文以镜中我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透过小组工作手法,帮助穆斯林流动儿童构建文化认知以促进其健康成长。研究表明,以镜中我理论为基础的穆斯林流动儿童文化适应过程为文化初遇、多元互动、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心理融合。本项研究探索出的穆斯林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规律和社会工作方法、模式,为完善特殊儿童社会工作和寻找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相对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穆斯林流动儿童 镜中我 文化适应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东西部的经济增长水平逐渐扩大。西部地区打工人群涌向中东部发达城市中寻求发展机遇,民族间关系的适应也呈现复杂化趋势。李吉和认为民族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民族差异问题,地区差别也表现为民族差别问题。(李吉和,范才成,2012)穆斯林流动家庭面临的不仅是新迁人农民工的城乡差距,还有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之间的适应,关系到他们生活方方面面。我国约有300万穆斯林流动儿童(晏玲,2013),由于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遭遇到各种挑战。穆斯林儿童不仅要学会接受来自周围环境的反应,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再次反馈于环境,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是适应环境的关键因素。
穆斯林流动儿童文化适应小组及活动介绍
一、文化适应小组组员特征
局限的自我认定,身份模糊。本研究的儿童年龄集中在8-12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可塑性强,会轻易接受和遵从外部的评价、决定。穆斯林家庭在迁人本地后,经济生活压力导致交往成本增高(忙于物质积累而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当地人交往)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投入也少,父母和孩子理解主流的教育方式和交往方式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也导致他们缺少文化归属感。
二、社会工作介入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活动过程
初次认识
穆斯林儿童和汉族儿童首次见面形成初步印象,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个人与他人初步相识会产生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来抵触这种非常规性的情感,是一个“作茧”的过程。双方在语言和肢体接触上都会有所保留,以至于开始的外部接触是一个为中后期文化交流的铺垫。利用破冰游戏来了解了他人的基本信息,期望塑造信任的气氛,减轻陌生感和边缘感。通过程序设计简单的破冰活动可以尽快的使儿童互相熟悉,达到活动中通过组员间的沟通回馈产生信任。
多元互动
当组员互动进入到中期阶段,个人会产生“我为什么会这样”、“别人为什么和我不一样”、“我该怎样做”等疑问。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组员通过活动,从他人身上得到了与原来认知里面不一样的自我。比如小组利用的“过障碍”、“两人三足”游戏。根据镜中我理论,个人通过他人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描述来看待自己的,这时个人的情感更加投入到互动中,呈现出来的态度、行为更加真实和随意。这时小组以共同的特征和兴趣爱好组建团体,所以是在文化初遇和自我认知阶段的尝试过后扩大的交际圈,个人与小组的互动更充分和深入。
面对自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ideal self)与理想自我(actual self)两种状态。当理想我与现实我冲突时,是一个徘徊与挣扎的复杂过程,但从另一方面说明群体的影响已经起到了作用。当个人回到现实环境中时,面临的是熟悉的血缘群体、熟悉的价值观,穆斯林儿童在团体中形成的文化、身份意识以及找到的部分自我受到现实的挤压和打击,再次跌人身份焦虑、自我矛盾的境地中。
反思自我
根據跨文化理论中文化适应过程的三个阶段,协调方式之一是利用社会工作对个体层面影响因素的介人提高儿童的文化接受能力,并利用角色扮演理论加以活动进行解决。我们在角色扮演游戏中,通过角色的赋予,调节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比如穆斯林流动儿童与汉族儿童的家庭角色互换,使得社会系统得到调整,使穆斯林流动儿童在“镜中我”的作用下通过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建立起自我评价,认识不一样的民族文化。
找回文化自信
个人与社会的适应是一个文化融合的体现。穆斯林流动儿童和汉族儿童的文化融合主要是建立在双方认识、尊重、接受对方文化差异性基础上,使得两种文化在某些方面能够融合成一种新的、独特文化,创造出文化活力的理论。小组活动通过奖励而刺激孩子们增进对各自文化的了解。小组初期不同的环境和个体的性格特征造成了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小组工作根据不同人群表现出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最终达到个人与社会的互相适应。
三、结语
研究表明,以镜中我理论为基础的穆斯林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呈现出一种“双向对话机制”,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小组、理想我与现实我、小组与社区的对话路径,且体现“阶段性特征”,最终达到穆斯林流动儿童文化与流人地互相融合的状态。本文主要从镜中我理论分析视角,研究穆斯林流动儿童在流人地的心理、行为、文化适应状况,利用小组工作互动来帮助他们认识汉族的生活习惯,完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构建一种新的认识思维,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保持自身的文化特性,感知自我身份,与其他民族一起创造文化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吉和,范才成.《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民族交融——基于中、东部地区穆斯林群体的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第3期.
[2]晏玲.《东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以广州市流动穆斯林为例》.《金田》,2012,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