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动力、障碍与前景*
2018-07-06王金秋武舜臣
◎王金秋 武舜臣
一、引言
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及糖尿病等。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我国,目前我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量最多的国家,2015年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552.36万公顷和9708万吨。然而,60%以上的马铃薯作为蔬菜鲜食,只有大约15%用于加工业。事实上,在国外马铃薯早就已经被加工成各种形式的食品,成为很多发达国家餐餐必吃的主食,国外马铃薯主粮地位早已确定,其发展造就了欧洲人口的剧增。2011年白俄罗斯的马铃薯年人均消费量居世界第一,达到185. 2千克,英国、俄罗斯等国家每年人均消费马铃薯也超过100千克,而2011年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量只有41. 2千克,全球排名第65位。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探索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新形式,自2013年我国农业部开始推动马铃薯主粮化。四年以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距2020年的原定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本文尝试从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动因和障碍出发,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进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
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粮食品种,学者们从其区域生产、种薯品种培育、病虫防止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农业部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之后,很多学者对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而且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意义、可行性、面临的困难以及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措施等方面。
陈萌山和王小虎(2015)认为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是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促进马铃薯产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化,要以“马铃薯主粮化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为牵引,加强组织协调、加强财税与金融支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示范推广与消费引导等。陈桂权(2015)通过对马铃薯本土化的历程以及马铃薯在我国食物结构中的地位的梳理,分析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如今我国马铃薯种植的现状,及在技术方面所积累的优势,使其已经具备了成为主粮的基础条件,但在主粮化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刘小林(2015)通过对粮食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研究,分析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对粮食安全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应该从制定马铃薯战略规划、引导马铃薯的消费需求以及增加马铃薯的市场供给等方面推动马铃薯主粮化的实现。
此外,还有些学者从金融、国际贸易角度对马铃薯主粮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认为农发行支持马铃薯主粮化,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多重意义,并结合我国马铃薯主粮化的条件和困难提出了农发行支持马玲薯主粮化的建议。黄凤玲等(2017)对我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测算,还有学者对我国西北地区马铃薯出口中亚国家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
三、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驱动力
(一)马铃薯的“四省性”能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连续十四年丰收。但伴随着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是耕地质量的不断下降。农药化肥的滥用、土地超负荷的运转、水资源的进一步匮乏这些都使得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降低。与传统的三大主粮相比,马铃薯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具备省水、省肥、省药、省劲的特性,即使是在贫瘠的土地,或者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马铃薯也能保持稳定的产量。比如在我国的甘肃中部地区,生产条件很差,往往是十年久旱而且是十年十虫害,这样的地方很多粮食作物就连生长都困难,小麦亩产很难达到三百公斤,而马铃薯却能亩产二千到四千公斤。再如我国的华北漏斗区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导致这片区域地下水资源紧缺。目前该地区主要种植的是是需水量较大的小麦,其生长期长达8个多月,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人工灌溉。如果该地区轮种马铃薯则会很大程度缓解水资源缺乏的压力,马铃薯的生长季节短,其生长最低需水量只要350毫米,而华北地区的年均降雨量有600毫米,因此在该地区种植马铃薯基本不需要人工灌溉。所以说在特定区域内马铃薯替代小麦种植,能保护环境资源,大量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极大程度地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马铃薯的高单产能保障粮食安全
2015年我国马铃薯平均单产为1.15吨/亩①按照鲜薯计。,尽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距离全球平均1.28吨/亩的单产水平仍有一些距离,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国三大传统主粮的平均单产都分别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还达到了世界上较高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我国谷物的平均单产为398.93千克/亩。按照鲜薯产量计算,马铃薯的单产(1146.03千克/亩)是远高于传统主粮的,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能够丰富我国粮食储备结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三)马铃薯的推广能“节约”大量的耕地
因为马铃薯的高产量使其在单位粮食产量的需地面积上远远低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三大主粮,根据有关专家的测算,在保持年消费总量不变产出同等重量的作物,用马铃薯来替代其余三大主粮,所需耕地面积在仅需原有的36.08%。此外,由于种植小麦的收益持续走低,使得很多种粮大户改变了原有的麦稻轮作的方式,南方出现了较多的冬闲田,将这些冬闲田用于种植马铃薯正是主粮化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些都能够使我国“获得”或者说“节约”了大量的耕地。
(四)马铃薯含有的营养丰富全面
在欧洲马铃薯素来有“第二面包”的称呼,其营养含量是十分丰富的。据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检测,马铃薯的营养非常全面,大米、小麦、玉米等我国传统主粮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马铃薯全都有,马铃薯的营养是十分全面的。马铃薯不光有主食里的营养,还有一些蔬菜和水果的营养,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B1、钾等。实际上,马铃薯中这些微量元素、维生素的含量远远高于三大传统主粮,甚至高于不少蔬菜与水果。此外,主食不该含有的成分马铃薯也没有,比如容易导致人体发胖的脂肪,土豆的含量就几乎为零,低于传统的三大主粮。
四、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实施的主要障碍
马铃薯主粮化最根本的目的是把马铃薯提升到主粮的地位,因此首先要提高马铃薯的总产量到与稻谷、小麦、玉米相当的水平上,从表1可以看出,2016年我国薯类粮食的总产量只有3377.9万吨,马铃薯约为1900万吨左右,与三大传统主粮里产量最低的小麦都相去甚远。
表1 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情况
进一步地,即使马铃薯的产量能够提高到主粮级别,其销售量也得提高到相应的水平,这就需要对马铃薯的需求量也达到这个水平。而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论是需求或供给都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因素:意愿与能力。需求要想有效,消费者必须既具有消费意愿又具有购买能力;供给要想变为现实,生产者同样要既有生产意愿又有生产能力。
(一)消费者偏好不足的制约
消费者偏好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马铃薯要想成为主粮,其主要用途显然是用来食用,不论是直接食用还是加工后再食用。受几千年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居民的主食以大米和面粉为主,只有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部分地区,河北坝上地区以及西南高原高寒地区,马铃薯以当地特色产品的形式作为一日三餐的主要食物。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马铃薯是被当作蔬菜或配餐食品。虽然经过多年的研发,目前已具备能够把马铃薯加工成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馒头、面条,甚至与米粉合成含有马铃薯全粉的马铃薯大米,但是其口感有待市场的检验,而食物的口感好坏是其能否成为广泛主粮的重要影响因素,消费者偏好并不是通过政策宣传或广告轰炸就能轻易改变的,小麦的本土化过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重要性。
(二)相对价格过高的限制
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与购买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商品本身的价格与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里需要考察的是马铃薯及其加工品的价格以及与马铃薯互为替代品的其它粮食的价格。从近年来马铃薯的价格来看,虽然波动性较大,但价格并不比其它粮食价格高,甚至还有一些优势。然而马铃薯主粮化要求马铃薯的食用方式更多的是以其加工品的形式。由于小麦的干物质含量约85%,而土豆却仅为20%左右,所以制成全粉之后马铃薯全粉价格远远高于小麦粉。马铃薯全粉价格不低于8000元/吨,而面粉的价格大约在3200元/吨左右,在有些年份马铃薯全粉价格甚至达到小麦粉价格的三倍甚至四倍。以加工成馒头为例,在不考虑馒头的加工成本情况下,一个三两重的马铃薯馒头(马铃薯全粉40%加小麦粉60%)的原料成本至少比普通馒头(100%小麦粉)的成本高1.2元。如果以每人每餐食用2个三两重的馒头计算,食用马铃薯馒头比食用普通馒头每年要至少多支出2628元。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其中用在食品烟酒方面的为5151元,显然绝大多数居民是不可能长期选择马铃薯相关产品去替代普通食品。以上两个方面的障碍均说明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对马铃薯需求的严重不足将制约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现。
(三)生产者悲观预期的消极影响
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52.36万公顷(折合8285.4万亩),占全球种植面积的近30%,产量达9495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24%。而农业部关于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目标中重要的一条是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并提到不与其它主粮争地,要利用北方的旱作区与南方的冬闲田。要想农民愿意将土地投入到马铃薯的种植中去必须要保证农民通过马铃薯的种植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这得建立在马铃薯生产出来后能够以一个相对高的价格销售出去。如前文所述,国内对马铃薯的需求短期内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提高,而尽管我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但贸易比重仍然非常小(黄凤玲等,2017),因此在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后,马铃薯总产量的大幅增加将导致其价格的下跌,此悲观的预期会导致农民的种植意愿存疑。
(四)技术水平、生产设备等的制约
虽然经过多年的研发,目前已具备能够把马铃薯加工成符合国人饮食习惯的馒头、面条,甚至与米粉合成含有马铃薯全粉的马铃薯大米的能力,然而目前的生产能力比较低,很多地区只具有加工马铃薯全粉的能力且产能不足,但其它设备并不具备。如果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需要新购置大量的马铃薯加工设备,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如果未来马铃薯产业发展不顺畅,很可能马铃薯加工产业很快就来到产能过剩的状态,而且这些新购置的设备由于专用性较强,将成为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
此外,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还面临这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如缺乏优质的马铃薯品种,目前生产和推广应用的品种多以菜用品种为主,用于加工的品种较少。再如目前的种薯培育技术比较落后,种薯脱毒技术与标准均落后国际平均水平。还有,由于马铃薯含水较多、抗挤压性弱,比较难储藏,目前的马铃薯储藏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
由此,尽管马铃薯拥有众多优点,但是由于消费者偏好低、相对价格过高以及生产者悲观预期等问题,要想达到目标,马铃薯主粮化道路充满荆棘。
五、结论与建议
马铃薯的“四省性”能缓解生态环境压力,马铃薯的高单产能保障粮食安全,马铃薯的推广能够“节约”大量的耕地,马铃薯含有的营养丰富全面使其具有成为主粮的潜力。因此,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从营养角度是可行的,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从生态角度是可行甚至是具有优势的。通过对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消费者偏好不足以及相对价格过高,使得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对马铃薯需求的严重不足将制约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现;由于生产者悲观的预期以及技术水平、生产设备等的制约使得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马铃薯的供给数量很难达到农业部计划的水平。考虑到生产习惯和消费结构的稳定性特征,从短期看,马铃薯主粮化有其理论支撑,却难有大的改观。如若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障碍不能得以缓解,更多的政府支撑反而可能干扰铃薯市场原本的正常竞争,导致马铃薯生产比较优势的下跌及市场价格波动的放大。
一种粮食是否会成为主粮,选择权在消费者手里,由市场决定,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在顶层设计之后,更多的自主权应放归产业本身。对政府而言,发力点应集中在基础设施、制度完善和科研领域。首先,要从马铃薯生产的源头上抓起,开发并推广更优质,更适合加工的马铃薯品种;其次,继续研发并生产符合国人食用偏好且价格适中的马铃薯产品;第三,开展多项宣传活动推广马铃薯产品,让其真正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第四,大力发展马铃薯国际贸易,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扩大马铃薯的出口范围。
[1]卢肖平.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意义、瓶颈与政策建议[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7.
[2]陈萌山,王小虎. 中国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发展与展望[J]. 农业经济问题,2015(12):4-11.
[3]陈桂权. 由副食到主食:从马铃薯的本土化看其主粮化的前景[J]. 古今农业,2015(3):11-22.
[4]刘小林. 马铃薯主粮化对粮食安全的积极影响及建议[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9-11.
[5]黄凤玲,张琳,李先德,等. 中国马铃薯贸易及竞争力分析[J]. 中国马铃薯,2017,31(03):17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