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联合经穴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4例
2018-07-06伍会树
伍会树,高 扬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随着社会的进步,手机、电脑等工具的广泛使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低头玩手机或是伏案用电脑,这样就使得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常见的一种。椎动脉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 type, CSA)是由颈椎和颈部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眩晕、视力模糊、耳鸣、耳聋及颈部疼痛或酸胀不适等为主的一组症候群,其病因主要是各种机械性或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经我院长期的实践证明,穴位敷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选取我科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经穴推拿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敷贴为主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科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在30岁~68岁之间,平均(48.7±4.3)岁;病程3个月~8 a,平均(3.2±0.8)a。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颈椎疼痛情况及颈性眩晕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标准[2]评定。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放射检查示颈椎关节错位或钩椎关节增生;④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⑤排除其他性质的眩晕;⑥排除椎动脉Ⅰ段和Ⅲ段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年龄为20周岁~70周岁;③X线、CT等检查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及椎间隙发生狭窄。④近2周没有做CSA相关治疗;⑤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其他类型的颈椎病;②仅有影像学检查结果支持,无颈部疼痛酸胀不适及眩晕等表现;③颈部局部有破溃的患者;④疑似或确诊神经官能症、锥管或颅内有肿瘤疾病;⑤孕期、哺乳期妇女或过敏体质者; ⑥严重心、肺、脑部疾病患者。
1.5 剔除标准
①依从性差,不按协议内容进行治疗的患者;②治疗期间自行接受其他治疗而影响本研究疗效评定的患者; ③出现对敷贴药物过敏而不能继续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经穴推拿治疗,按经络循行,对患者头、颈、肩施以经穴推拿手法。
2.2 实验组
在经穴推拿的基础上使用穴位敷贴对患者进行治疗。主穴:大椎、风池、外关和合谷;敷贴选药:天麻、党参、白术、鸡血藤、川芎、羌活、决明子、砂仁、鲜生姜、钩藤等,其中鲜生姜调成汁,余药则研成粉并与调好的姜汁配成膏状,贴敷于合谷、风池、大椎、外关等穴位上,并用刺激性较小的胶带固定,4 h取下。1次/d,1周为1疗程,贴敷3个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3.2 疗效标准
①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3]判定治愈:眩晕等症状消失,颈椎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原有临床症状减轻,病情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②由王楚怀等制定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4]:眩晕16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等5个项目,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全表满分30分。治疗前后各评估1次,记录改善指数,填表评分统一由专业推拿科医师完成,评分前为受试者提供良好环境休息半小时稳定情绪。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病例情况
治疗过程中,无人退出本研究。
3.4.2 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分)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2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整个实验中未发现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
4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致,临床主要表现除一般颈椎病的颈肩部酸胀疼痛不适外,典型症状是发作性的眩晕,其眩晕的发作与否与颈部的活动或是体位的急剧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可伴有视物模糊、复视,X线上则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如生理曲度的改变、项韧带的钙化、椎体移位、椎体前后缘骨赘及椎间隙狭窄等,这些改变均可造成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
从中医方面讲,《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型不一,但基础病机无非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故在治疗时则应该以平肝熄风、镇肝潜阳为法,本组采用中药敷贴由天麻、党参、白术、鸡血藤、川芎、羌活、决明子、砂仁、鲜生姜、钩藤等组成,天麻平肝抑阳、祛风通络,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两药合用平肝熄风;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川芎、鸡血藤可安神健脑,通血活络;党参、白术补气养气;葛根入膀胱经,清心明目,解肌;羌活发散风寒,渗湿止痛,可较好地缓解颈部疼痛不适;砂仁理气和胃导滞;生姜味辛、微温,在此方中主要加强药物的渗透性,可加强诸药的药效。诸药合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平肝熄风、通络止痛的作用[6]。敷贴时间以4 h左右为宜,时间太长可能会引起敷贴位置皮肤出现水泡,甚至破溃,时间太短,药物没有得到充分的吸收,药效可能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7]。治疗期间,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情况。
我院推拿科所采用的经穴推拿手法是以祖国医学整体结合局部思想和辨证论治理念为指导,利用经络和穴位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以阿是穴及其经脉循行路线的重要穴位为主要操作部位,施以摩、按、压、揉、拨、推法为主的松解手法,结合现代医学,对颈棘旁的头颈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竖脊肌等肌肉因长期受累所形成的结节进行松解,使局部循环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松解局部粘连、调和气血、疏通经气的治疗目的[8]。
实验组采用经穴推拿手法加穴位敷贴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其总有效率94.11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在改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方面,比单纯手法康复治疗有更好的表现。由此,可以充分肯定常规经穴推拿治疗加穴位敷贴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炎华,刘文静.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9):17-19.
[2] 孙 宇.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
[4] 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6):6-8.
[5] 赵 强,王一洲.理筋通脉调神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成本——效果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216-2219.
[6] 洪国灿,顾 凌,胡 维.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药治疗的处方用药研究[J].国医论坛,2012,27(5):17-19.
[7] 黄振俊,陈建新,李 彦.脉络宁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2187-2188;2197.
[8] 丁全茂,闫明茹,周 骥,等.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6例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67-768.
作者简介:
伍会树(1992-),男,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级针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推拿治疗脊椎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