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足浴和耳穴压豆辅助治疗气虚血瘀型充血性心力衰竭53例

2018-07-06甘敏勇许海芹柯于鹤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压豆耳穴气虚

甘敏勇,许海芹,柯于鹤*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 心内科,湖北 武汉 430000)

“水肿”“心悸”“喘气”“胸闷”为中医心衰病常见的临床症状;西医学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喘气、憋闷、身体低垂部位凹陷性水肿、活动后感疲劳等[1],与中医的相关病症基本吻合。虽然目前治疗慢性心衰的新药层出不穷,但其预后仍然不佳;中医的多靶点、多层次治疗心衰开始成为国内学者探究的热点。耳穴压豆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药物直接渗透进皮肤,发挥功效,具有简、廉、便、效的特点;足浴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的方法,具有疏通经络、振奋阳气、运行气血的作用。自古就有“树枯根先竭,人老足先衰”的说法。基于“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我科室制定了针对气虚血瘀型心衰病的耳穴压豆和中药足浴方,应用于临床,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心内科住院部2016年1月~2017年9月的气虚血瘀型心衰患者106例。预先按随机数表将患者编号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61.3±7.15)岁;病程(8.05±3.18)a。观察组中,男25例,女28例;年龄(58.4±8.21)岁;病程(7.18±4.12)a。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2014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慢性心力衰竭指南》制定。典型慢性心衰的病史、症状及体征;胸片显示肺水肿、瘀血、心影增大;心脏彩超提示:左室扩大,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心功能低下(LVEF≤40 %);BNP或者NT-proBNP升高。中医证型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评定:主症:心悸、气短、四肢乏力、嘴唇发绀、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涩;次症:盗汗、动则喘气、面色苍白。主症符合3项,次症符合1项以上。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与气虚血瘀证心衰病的诊断标准,与所有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方可纳入。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心包疾病、急性心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糖尿病病足溃烂、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下肢皮肤感染、严重的精神疾病等。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慢性心力衰竭指南的治疗原则,予以金三角2(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加用地高辛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时间为8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方案上加用耳穴和足浴。耳穴法:即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耳穴上,依据证型选择心、肺、脾、肾、交感、神门,配穴为肝、心脏点、胸,每次取3个主穴和2个配穴, 4 d 更换一组穴位。操作方法:先用75 %的医用酒精消毒,再用探棒寻找反应点,将装有药物5 mm×5 mm小方块耳贴贴在穴位上,稍加用力按压,由轻到重,每次5 min~6 min,使患者感到胀、麻或者发热即为“得气”。足浴药方以四君子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主要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红花、乳香、没药;将药物加水煎至200 mL备用,以1∶20比例兑入温水,将患者双脚放入适宜温度的药液中,浸泡约30 min,每天1次,共观察4周。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中医证候积分;6 MWT。

3.2 疗效标准

参照心功能(NYHA)分级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消失,心功能达到Ⅰ级或心功能进步二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较前有所改善,心功能进步一级而未到达Ⅰ级;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心功能无明显改善。

中医证候积分:在干预前和结束后评估,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按重至轻的程度分为4级。主要症状按重、中、轻、无,分别记为6、4、2、0分;次要症状按重、中、轻、无分别计为3、2、1、0分,计算总分。入院时和出院时均评估6MWT,入院时和出院时各进行一次,由专人统一记录。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经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23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1.1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3.4.3 两组6 MWT实验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6 MWT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6 MWT较治疗前增多,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6 MWT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6 MWT实验结果比较

4 讨 论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目前国内的治疗方案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中医学认为,气虚血瘀证心衰病的病机是气虚为本,血瘀为标。首先,血的生化离不开心气的资助;其次,心气虚鼓动无力,血液则运行不畅;反过来,血为气的载体,血瘀又加重气虚;二者相互影响,正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治疗原则“不离乎心,不止于心”。

传统中医方法以中药口服为主,但临床发现大多数患者依从性较差,不愿口服中药。本院以“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为理念,提出以耳穴压豆和中药足浴联合辅助治疗心衰病。“耳者,宗筋之所聚也”。耳穴依据是全息理疗和耳与脏腑的经络联系。耳穴压豆是利用王不留行种子刺激耳廓上的穴位,经过经络的传导,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阴阳调和;现代研究[3]亦认为,耳穴具有激活经络而发挥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增强抵抗力、抑制RASS的作用。王不留行具有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作用,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4,5],有提高免疫力、抗凝血、抗肿瘤、收缩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所选穴位以心、肺、脾、肾、交感、神门、肝、心脏点、胸为主,均为气虚血瘀证临床常用穴位,具有补气养血、宁心安神、活血化瘀功效,以期改善患者乏力、心慌、喘气、水肿、失眠等临床症状。足部是足三阴与足三阳经的交汇点,穴位众多,沟通表里,联系全身脏腑。《灵枢》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指出:“十二经脉的根与本在四肢末梢,皆为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十二经脉的五行穴及上合穴、下合穴、络穴、原穴、郄穴等多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中药经煮沸后通过足浴,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渗透到穴位、血脉,运行到脏腑,刺激人体的全身经络,发挥补气生血、活血通脉、健脾祛湿功效。所选择药物党参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气、养血生津功效;黄芪性温味甘,具有益气固表、利尿之效,二者相须为用,以资血气生化之源,合而为君,重在治本。现代药理研究证实[6],黄芪有改善心肌供血、逆转心肌重塑、延缓衰老等作用;党参具有促进血红蛋白生成、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动力作用[7]。方中白术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利水,二药合用,一燥一渗,使利水而不伤脾,不影响水谷的运化,达到平补平泄之效,二者合为臣药。方中当归、川芎、红花具有活血化瘀之功,重在治疗血瘀之症状,合为佐药。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当归配伍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抑制平滑肌细胞、保护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8]。红花具有增强心肌收缩、扩张冠脉、改善外周微循环作用。此外,因为足浴不同于口服,本方加入乳香、没药加强对皮肤的渗透,引药直达病所,起到使药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9]证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以大幅增加皮肤血流量,促进药物从表皮到真皮层毛细血管,实现促透,加快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以上诸药按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起到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温通经脉作用,标本兼治。

本次研究笔者发现,耳穴压豆与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心衰,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大力弘扬中医,发挥传统中医中药的优势作用,耳穴压豆和中药足浴临床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无明显毒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 喆.《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解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5):14-17.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3] 赵林颖,韩晓华,周海峰,等.健心汤合耳压法治疗冠心病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2):141-143.

[4] 汪晶晶,任红立,武洪志,等.中药王不留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4):101-103.

[5] 马丽萍,邱丽颖,冯 磊.王不留行提取物抑制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研究[J].中成药,2013,35(11):2315-2319.

[6] 张 蔷,高文远,满淑丽.黄芪中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230-3234.

[7] 申晓芳,金 华.黄芪、党参药理归经作用和临床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7):75-78.

[8] 周 鸿,黄含含,张静泽.川芎-当归药对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5,37(1):184-188.

[9] 朱小芳.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川芎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及其皮肤血流促透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4):680-684.

作者简介:

甘敏勇(1988-),男,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研究。

猜你喜欢

压豆耳穴气虚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