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走进数学课堂
2018-07-05王建中
王建中
摘 要: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四个视角:材料提供、个人探究、合作交流、课外互补方面论述怎样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适合课堂教学,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走进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材料提供;个人探究;合作交流;课外互补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有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合作交流等,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下面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课题实践,谈一谈怎样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一、材料提供要充分
材料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农村小学的学生,学生学习的基础很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事先让学生了解探究的相关内容,发动学生查找相关材料,让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探究的合作学习的前奏,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例如为什么准备这个材料?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路、点拨和指导。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前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学习环境和铺设适度的学习阶梯,这是小组学习探究成功的基础。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四年级周老师在教学“可能性”时,让四人学习小组各准备充足的红球、黄球、扑克牌、纸箱等材料,还准备了用于统计的表格,活动中学生能充分利用材料进行知识的探索;高年级王老师在教学“圆锥体积”的知识时,让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实物、模型、实验等,让学生通过手、脑、耳、目等多种感官做好合作的准备,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个人探究要充分
个人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充分前提,个人探究得越充分,小组合作研讨的效果就会越好。
1. 注意创设问题情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创设探究性问题情景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心理学实验的结果证明,小学生思维一般从问题引发开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水平慢慢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情境,可以让学生思维很快进入状态,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学习的一开始,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比如,笔者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直观自然了解长方形,让学生看视频、看自然物体,然后设计以下问题:第一,请你用小棒组合一个长方形,面对自己设计的长方形,数一数长方形的边有多少?第二,请思考,长方形的每两条边之间有哪些联系?第三,你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吗?你能不能想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办法呢?学生很高兴,带着问题探究,然后交流,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个人探索时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让学生思考,教室里议论纷纷,有一部分学生说是,有一部分学生说不是。
学生A出示“一般三角形”说:“这种三角形,随你任意对折,总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B出示“等腰三角形”说:“这种三角形,只要你沿着高对折,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C出示“等腰直角三角形”说:“这种三角形,只要沿着高对折,都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D出示“等边三角形”说:“这种三角形,任意沿着哪个顶点对折,都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最后,有答案了。全班同学认为:当三角形具备等腰、等边条件时,它就是轴对称图形。所以“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应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三、合作交流要充分
合作是让学生一块儿来思考,把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把个人的成功转化为大家的成功,从互相交流、思维碰撞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培养能力。在合作交流的准备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建立起新的概念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才能实现,针对以前小组学习讨论中发言的面小、有条理地表述能力差,绝大部分学生虽然发言,但語言不规范,有些学生兴趣不高,探索不积极、不主动,小组注意力、主动性差等问题。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 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1)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是解题的思路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要照顾每一个成员,鼓励他们发言,不能丢下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不能让合作学习变成形式主义。
(2)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个重要的优点就是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实现了,还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倾听别人的表达,就是学习别人的过程,善于倾听,某种程度就是善于学习。在学习中,一边表达,一边倾听,比翼双飞。
(3)让学生学会判断。学生的观点有对有错,迅速判断观点的正确和错误,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例如质疑观点、赞同观点、否定观点等。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要让学生有良好的组织纪律。小组合作学习尽管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一些无关紧要的吵闹和争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2. 激发合作交流的高潮
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每个小组给出准备的材料:几组圆柱容器、圆锥容器和水。然后提问题,把圆锥装满水后往圆柱容器里倒水,直到倒满为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实验很快得出装3次正好倒满。让学生观察说出实验结果:这个圆锥容器的容积是圆柱容器容积的三分之一。接着教师又拿出一组圆柱容器、圆锥容器。提醒学生继续观察,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四次才倒满。这时学生就感觉疑惑,议论纷纷。教师找学生当众演示还是原来的结果,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瞪大眼睛来观察、比较、思考、沉默……忽然教室又响起了一阵争论声,终于有学生举手了:“老师,好像两个物体不一样大。”“是不一样大吗?”“不是不一样大,而是不等底等高。”终于在小组内、在小组与小组间的相互争辩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 保证合作交流的时间
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应根据教学设计来定,如果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过短,那会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没有充足的讨论时间,不同方法、观点就来不及发表,也就不能引起积极的讨论、争论,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不会产生生动活泼、激烈热闹的学习场景。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在保证时间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群体作用,小组分工要明确,让每个人都有交流表现的机会,要允许错误、允许不完整、允许争辩,要使小组合作始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4. 创设合作交流的竞争
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者,要善于创设和鼓励小组间的竞争,有了竞争,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合作探究的愿望,激发积极性、合作性、协调性,才会使每个学生高效地动起来。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合作交流活动的成果要进行及时的评价,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促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获得成就感,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四、课外互补要充分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小学生大多生活在电视网络之中,与社会实际脱轨,局限于书面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走出课堂,用合作的方法去观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会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教学有关几何知识和统计知识时,让学生到操场、田野、工厂去。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公顷”时,由于“公顷”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如果光靠空洞的说教,学生实在难以掌握。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操场上,以小组为单位用卷尺量出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站在里面走一圈,感觉100平方米的大小,闭上眼睛想一想1公顷就是100个100平方米。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理解了知识的价值,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合作的方法和意义。
在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一个发挥小组合作功能,培养学生互助、互动关系的学习模式。但是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讲究热闹,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真,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探究和改进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不断提升,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