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地质工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机制与教学体系
2018-07-05左双英杨根兰史文兵
左双英,陈 筠,杨根兰,史文兵
贵州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大学地质工程学科设立于1958年,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地质工程硕士点,2009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1]。本学科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人才优势,围绕贵州特殊地质环境,紧扣岩溶作用对岩土体的改造,开展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互馈作用机理及对策研究。
2013年10月,贵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获批贵州省创新实践基地建设,2016年1月获第二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荣誉称号。该基地充分发挥贵州大学地质工程教学科研优势、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创新实践优势,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地质工程人才的机制,培养研究生服务于资源勘查与开发、土木建筑、水利水电、城镇建设、能源交通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
一、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
1.管理系统
以培养研究生为核心,以遵循规章制度为保障,构建能够不断修正、自我调节、互联互通互动的智慧型管理系统及机构组织,并将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学相互融合,形成校企人性化管理的一种新型组织管理运营模式,保障了基地良好运行。如图1所示,通过对高校与企业中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用户功能权限设置,从而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共同管理,实现多用户交流、监控的无缝对接。
图1管理系统各用户的功能和权限由学校研究生院系统管理员进行分配和设置,分为三级。
(1)校级管理平台:管理人员由学校研究生院招生、培养、学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招生信息录入、培养方案维护、教学计划检查、学籍变动管理、公共课程管理、培养环节审核等。
图1 创新实践地基研究生管理系统
(2)院级研究生科管理模块。
①对内子模块,负责研究生报到注册、教学计划制定、课程管理、任课教师管理、导师资源管理、学生培养过程管理等。
②对外子模块,对企业导师及现场教师进行培训并分配账号,负责企业导师信息管理与更新、实践进度与效果查询等。
③学位点负责人子模块,一是作为校内管理人员与校外企业导师之间联系的桥梁,二是对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进行审核。
(3)个人用户模块。
①学校导师。在教学计划、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答辩申请、学位申请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审核。
②企业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指导,提供工程项目实践场地、拟解决的问题和要求。
③任课教师。负责课件制作与维护、教学过程管理、课程成绩录入、课程效果评价等。
④企业老师。负责制定实习计划、组织实习过程、反馈实践信息、审核实践报告等。
⑤研究生。按照学校培养管理规定及信息管理系统要求进行操作,其功能与权限有网上报到注册、个人信息更新、教学计划制定、学籍变动申请、开题报告提交、中期考核、答辩申请、学位申请等。
2.管理制度建设
贵州大学依托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建立地质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双方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并有效执行。实践基地日常管理上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立主任1人(企业方担任),副主任2人(企业、校方各1人),负责基地的重大事项安排、对外协作、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场地选择、师资团队建设、现场导师选派、实践考核评价、规章制度建设、科研项目申报及论证、技术咨询等工作。下设基地办公室,主要解决研究生办公及生活硬件设施,对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
3.规章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方面,为了保障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基地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规定,如《实践基地企业职责》《贵州大学职责》《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职责》《实践基地办公室职责》《研究生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实践基地研究生双导师制及导师职责》《实践基地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实习研究生进、出基地管理制度》《基地研究生工作室管理办法》等,为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4.运行机制
贵州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实行 “主任-分部主任-导师”三级责任制。基地根据实践阶段和实践内容,设置以下两个分部:
(1)综合型实践团队,进行地质工程专题训练,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察、试验及岩土工程问题评价,使其成为与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2)创新型实践团队,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能挖掘;重视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研究方法的应用,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创新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图2)。
分部主任由企业相关科室技术负责人担任。各分部聘用企业经验丰富的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贵州大学配备专业教师提供教学指导。
图2 创新实践两分部运行机制
二、实施方案
1.实践教学定位及理念
根据贵州岩溶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复杂性与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需求,以及我校地质工程学位点践行的“地质基础+专业理论+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地质工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定位为:以贵州省岩溶地质环境下重大工程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建成工程地质勘察、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工程地质理论和试验方法提升等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示范基地。
针对贵州省的地质环境和工程特点,根据“重视地质基础,夯实力学理论,强化工程素养,提升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创新实践基地既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在工程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相互反馈,相辅相成,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1)基地双导师制。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企业为学生实践配备兼职教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导师,负责研究生的选题方向、实践场地及课题关键技术攻关;贵州大学提供先进的试验设备以及专职教师跟踪,作为第二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校内事务、选课、选题、文本规范以及技术研究思路等方面的工作。二者为研究生实践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创新实践场地、试验平台支撑。在这种模式下,全面体现理论教学融入工程实践、创新实践提高理论认知水平、创新实践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形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
(2)培养方案制定。
分别采用四种问卷对象(用人单位负责人、导师及任课教师、本专业毕业研究生、本专业在校研究生)对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课程设置、导师行为、学生能力培养及管理制度等方面。
基于不同对象的问卷调查,促进了以培养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方案改革,形成了一套培养研究生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完成认知、分析、研究、创新的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知识积累、素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教学大纲编制。
根据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机制,研究生分为综合实践型和创新实践型。①综合实践型:在学习高等工程地质学、高等土力学、高等岩体力学、岩溶工程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后,通过在基地的综合实习,具有较强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以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掌握地质调查、钻掘、原位测试、样品测试分析、物理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和技术;具有开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工程区域稳定性和环境效应评价,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重大工程选址及基础设计,岩土钻掘器具、钻掘工艺研发等方面的能力。②创新实践型:在学习高等工程地质学、高等土力学、高等岩体力学、岩溶工程地质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后,通过在基地的综合实习,针对具有科研潜质的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使其参与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地质工程问题专题研究和企业创新性课题研究,不仅要掌握进行地质工程问题评价的全套方法,也要利用理论知识和地质工程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并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
注重过程参与。参与创新实践的研究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引导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重大工程实践,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试验、组建实训设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2]。
注重实践创新。创新一般包括思想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而一般硕士研究生在方法创新上比较容易突破,鼓励有潜质的研究生利用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学科方法和手段开展创新活动。实践内容可以根据工程项目所处地质条件,进行岩土介质非均质、参数各向异性、勘测方法、地质建模、本构模型、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标准、智能化设计与优化等方面进行调查及研究。
(4)实践内容与教学设计。
①实践场地选择。结合企业在建项目,选择工程地质问题突出的项目和非常规设计方法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②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根据工程项目、科研项目和培养目的,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安排从工程地质勘察到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再到理论方法创新依次推进的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基本工作技能的掌握到运用理论知识深入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实现创新的工作思路、方法。
③试验技能培养。贵州大学为创新实践基地提供试验平台,如土力学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物探实验室、物理模拟中心、数值模拟中心等,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合作试验项目和创新项目,培养其个性化创新型试验能力,同时也掌握运用先进试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
(5)考核体系及成绩评定。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坚持理论学习、方法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并重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构建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二个层次、二项考核”的实践教学体系(图3)。根据研究生能力层次不同,从“工程地质专题训练”和“创新性能力培养”两个层次上,根据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大纲分别组织实践教学,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两个方面对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考核[4-5]。
图3 “二个层次、二项考核”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及考核体系
考核成绩评定包括现场考察、成果报告、答辩三个部分。成果报告在现场实习的基础上完成,要求不低于1 万字,内容包括工程简介、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岩土工程问题评价、关键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方案、效益评估等。答辩环节在企业实践基地进行,由5 位企业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在阅读成果报告基础上,听取课题组的口头汇报,重点考核课题组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正确,方案是否具体,方法是否可行,是否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等。评分标准突出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案和成效,具体的打分比例为:问题的理解(15%)、现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20%)、提出方案的有效性(40%)、应用实施(25%),这组评分标准充分体现了现场课程实践应用与创新的导向特色[6]。
三、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
1.建设成效
(1)研究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实践教学为理论学习提供了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现场操作实践技能,增强了数据采集及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
(2)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提高了研究生就业率和适应性。以满足企业对紧缺人才、特殊人才、创新人才需求为主要目的,根据所需专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满足相关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设企业需要的课程和培养环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可以留在企业工作,大大提高研究生就业机会和适应性。
(3)增强了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充分利用高校在地质工程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创新优势,可以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攻关技术,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推动企业科研工作,为工程建设排忧解难。
2.示范效应
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以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基地为示范,分别与贵州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有色和核工业地质局物化探总队等单位建立了实践基地。双方协同创新解决了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部分实际问题,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最多的便利,拓宽了就业渠道。三年来,在基地单位就业的学生人数达到了1/3。
3.存在问题
(1)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大部分的企业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校友的个人关系建立的,从长远持续发展来看,学校应该有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来保证高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5]。
(2)企业导师遴选标准问题。企业导师评选条件过高,企业中能满足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3)校外导师的管理和激励。有些企业导师缺少指导学生的教学经验,对课题研究的水平把握不准。另外,指导学生是一项良心任务,学校应该考虑在精神和经济上激励企业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4)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的激励。实践性教学的实施难度、过程要比纯理论课程复杂,涉及场地的选择、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交流、企业的知识产权等问题,教学效果也不容易体现,学校要考虑激励校内导师从事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四、结语
贵州大学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建地质工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地质工程人才的机制。基地践行“地质基础+专业理论+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旨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二个层次、二项考核”实践教学及考核体系,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为类似的基地建设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由于创新实践基地目前还在不断完善中,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期待学校通过制度建设和激励保障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把企业的生产、科研项目与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捆绑起来,进行课题的深度合作,实现互利互惠,既有助于企业科技攻关,又能指导研究生完成实践创新任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EB/OL].(2009-03-11)[2016-11-20].http://www.unjs.com/jiuye/zhengce/20090521070007_128708.html.
[2]王月.科研助理制度是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平台[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11):121-122.
[3]戴晓爱,杨武年,邵怀勇,等.卓越工程师“3+1”教学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测绘 , 2014,37(4):189-192.
[4]陈筠,左双英,杨根兰,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贵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7(2):4-6.
[5]左双英,梁风,陈筠,等.基于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优化—以贵州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 [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3):68-72.
[6]杨雷,孙延明,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企业实践基地现场教学课程的创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2): 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