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8-07-05刘大锰邓雁希
肖 万,刘大锰,邓雁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北京 100083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为重点的过程中,高等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应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符合实际、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1]。高等学校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专业可以看作高等学校的缩影,是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单位,专业的办学水平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实践性地提出并构建了基于专业类内涵建设的教学质量大数据,着重强化质量意识,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一、教学质量观的多样性
教学质量指的是教学对学生达到预期教育结果的促进程度。国内外学者一直很热衷于教学质量的研究,多层次全方位进行了较为系统总结,但大多数学者没有将教学质量指标具体化,只停留在宏观层面论述。
关于教学质量的研究,国外学者普遍认定三种观点[2-3]。第一种观点把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教育结果、个体与家庭等因素和学校教育过程都视为教学质量的组成部分,进而讨论个体和家庭因素、学校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全民教育监测报告》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OECD国际教育指标》。第二种观点是从学校教育的立场出发,不考虑个体因素,假设学校教育的各个因素都对教学质量有实质性的影响,列出了包括教育结果和学校教育过程的质量指标,进而考察教育在这些指标上的表现,如《欧洲学校教育质量》研究报告。第三种观点只保留了核心的教育结果,即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描述,而不做解释,如《巴西教育质量指标》。
国内学者关于教学质量的表述与见解不一,都颇具启发性[1-7]。由于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高等学校的类型、层次及学生的程度、对教育的需求不同等原因,质量标准呈现多样化,依不同目的和不同需求而定。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时,一定要弄清楚哪些方面应该统一规范,哪些内容可以灵活设置。在涉及高校开展标准建设时,可以基于专业类、课程类进行设计。要基于学校校情,不搞大而全,同时要试图可以定量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或信息采集分析评价工作。
当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正在全球取得共识,已成为当今主要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取向。我国教学质量标准的核心也应确定为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并应着手厘清学业质量与教师、课程的关系。学业质量标准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经过一定的教育经历后能够达到何种能力水平,是否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目标和期望。
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满足社会和人民对高等教学质量日益增长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高速发展,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政府及社会各层面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做了全面统筹与规划,提出了30条具体意见和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如何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满足人民对高等教学质量日益增长的需要,是高等学校亟待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2.以人为本,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需要
传统管理观认为,管理与“领导”“指挥”“命令”等词联系起来。这种狭隘的管理观很容易导致学校办学目标不明确,办学方针不清晰,学校发展没有创新性和持续性,广大教职工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甚至在利益优先的理念下,容易造成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因此,构建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注重内涵提升建设,有利于学校形成“以人为本”为核心、以自我管理为特征的引导性管理理念体系。
3.落实审核性评估,建立学校自我评估新常态的需要
加强教学质量大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健全评估预警制度。注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既是统计活也是技术活,不是简单的数据整理归纳,而要从数据中看到深层次问题,真正服务于专业内涵建设需求,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的本源。再者,推进院系迎评促建工作,自觉进行内涵建设的查漏补缺,也是激发高校自我保障和创新发展的动力。高校要实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把评估标准作为管理指南,加强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实实在在地创建,实事求是地自评,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行为。
三、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原则与思路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总体上基于学校校情,不搞大而全的教学质量指标体系,以实用型为原则,具备可操作性。对接高等教育基准信息平台信息采集工作,对信息资料实现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有效利用,改善教学状态数据的薄弱环节。通过强化评估数据的原始性、准确率,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应用性,使数据信息能成为招生计划编制、专业教师培养、专业设置审定、教育经费分配等方面重要的决策依据,切实发挥评估为决策服务的功效。
2.多维度教学质量指标
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来看,解决高等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在于能否建立一种能够监控质量、维护质量、促进质量进步的内在机制,以期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科学与否,是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相对复杂,既要体现高校本科教学的一般共性特征,又应区别于一般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现我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特色。
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是众多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各高校在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大致相同,只有一级指标体系名称的表述和归类略微不同,而涵盖的二级指标体系相差较大。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有所侧重可行性的评价体系。
本文以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专业的职能属性和社会属性,重点研究影响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及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提炼影响专业建设的内涵和要素,认为专业能否办好需规划蓝图定位好,师资队伍决定着专业办学实力,教学条件与建设改革是专业办学的软硬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更是检验专业办学水平的试金石,教学管理力促专业定位更趋准确、特色更具鲜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专业评估载体,通过大数据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7个一级指标阐述本科教学质量内涵。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设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21项,主要观测点39项(表1),关注和衡量学生学习能力与水平状况。在实际专业评估中,主要观测点只设定了A级标准和C级标准,介于A、C之间者为B,低于C者为D。以等级数量的多少定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通过教学质量大数据分析,诊断各个专业的现状,按需求进行加大或减少投入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各本科专业科学发展,通过专业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表1 专业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内涵
四、启示
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都需要加大对各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首要任务,这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实际,也科学地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设定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激励政策的引领作用,建立质量评估结果与专业建设经费相联系的联动机制,通过教学质量调节杠杆促进学院重视专业教学质量指标的改进。一方面,强化院系关注专业内涵建设,从政策和机制上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一流的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弘扬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旋律。
五、结语
评价是教学的风向标和测量仪,“评什么”决定了“教什么”和“学什么”。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的统筹协调,通过专业评估这一载体,按照学校的质量目标进行诊断和评价,激发师生的生机活力,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当然,高等教学质量好坏的主体不能只是高等学校自己,而是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但是,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环境,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取得实效,也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1]王忠敏.对教学质量标准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2(10):2-4.
[2]辛涛,姜宇.在国际视域下定义教学质量标准[J].人民教育,2012(12):2-6.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时代的选择:建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J].人民教育,2012(11):4-7.
[4]赵伶俐.以人才质量为核心统摄教学质量[J].人民教育,2012(10):5-9.
[5]陈立万,向春荣.转变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4(7):78-83.
[6]刘晓喆.推进高校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7):74-77.
[7]陈治亚.推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