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机辅助外语听力教学的探究
2018-07-04王晓睿
【摘要】在外语的教授中,虽然我们提倡综合的方法,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在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各个语言技能。本文旨在探究发展听力技能期间的各种程序并研究怎样用手机辅助学生习得听力技能。
【关键词】外语教授;听力技能;手机
【作者简介】王晓睿(198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英语教学。
要想有效的利用手机来辅助外语听力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听力理解的程序并识别学生听力的目的对听力中使用方法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程序和目的。
一、听力理解中的程序策略
听力理解的中心过程是自底向上的和自顶向下的两种程序。在自底向上的程序中,关注的是语言陈述的个别成分。听力理解是一个从音素到单词,到词组,到从句再到句子的解译过程。关于自底向上的活动,我们可以利用APP辅助学生练习听力并结合自底向上的技能,从而掌握词汇,音韵和语法的知识。这样学生可以无数次的自我练习,从而避免了外语习得中的焦虑和尴尬。
自顶向下的程序是指语言陈述中的宏观特征,比如陈述目的和主题。听力理解是一个为了整体理解信息而发动听者背景知识的过程。听者除了要具有上下文和情景知识外,还要利用主题,脚本和背景性知识。脚本性知识主要指公式化的陈述模式,如问候和介绍。背景性知识与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经历相关,也与我们对人们行为及事件的期待相关。
二、利用手机来帮助学生展现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
学生做听力理解的时候,总是要利用对主题的先前知识和语言知识。手机能从多方面辅助学生展现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研究一些发明家的一生。选择爱因斯坦的小组会听到关于他的介绍。当学生们听得时候,手机屏幕上会出现爱因斯坦一生中的不同事件,有了这些图片和相关问题的帮助,学生们就能排出主要事件的正确顺序。再比如,可以利用手机来进行听写填空的练习,让学生点击听到的单词并拖至句子中的正确位置。通过这些类似的APP,教师可以使用自选的文章或者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来创建新的听写内容并编写填空习题。
三、不同的听力目的对听力方法的影响
对于听力目的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被广泛应用的是Brown和Yule(1983)提出的分类体系,即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交流。当为了相互影响而交流的时候,关注的就是在社会背景下的和谐交流。所以相互影响的语言主要包括问候和无争议的简短对话。这样的语言就不需要仔细去听细节和事实。相反,相互作用的交流关注的是传递信息,所以,必须要清晰,连贯,才能让听者理解。比如学生听课时记笔记或者是练习听写填空的时候。Tikunoff(1985)和Richards(1990)提出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交流都需要通过在语言课堂上有效的练习而习得。手机能为这种练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利用手机辅助学生进行相互影响的交流
我们可以利用手机通过针对主题的对话提供相互影响的练习。学生可以选择听全篇对话也可以听部分句子,并能看到关于对话的简单介绍和对俚语及成语的解析。学生们还可以练习社交对话的不同方面,比如,在“交朋友”这个主题中,可以让学生识别非正式对话的三个部分:问候,闲聊和道别。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手机辅助学生进行相互影响的听力练习。
五、利用手机辅助学生进行相互作用的交流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们一些与讨论话题相关的资料,再利用手机播放与之相关的讲解。听得时候,学生们需要在手机屏幕上打出听到的要点。如果学生有理解的困难,可以自己暂停并重放,或者使用手机查询单词。在这样的练习中,当学生在努力记下讨论要点的时候,是为了相互作用的交流而专心听得。再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种APP,先让学生听一段对话并找出关键词。他们可以将关键词记录在手机的笔记本中,然后利用关键词和笔记完成听力理解的问题。我们还可利用手机设计出听力练习,含有学生感兴趣的短小的讲义。学生可以边听边做笔记,在听了几遍之后,通过测试来评价他们对讲义的理解。随后提供分数,正确答案和对正确选择的解析,并提供讲义的原文。这样,手机就成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外语的有力工具。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了怎样利用手机来辅助外语听力的习得。利用手机可以创造出无忧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的资源;利用手机可以辅助学生发展自底向上的和自顶向下的两种程序,也可以练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交流。利用手机除了可以辅助听力习得,还可以辅助发展说的技能。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怎样利用手机来辅助培养外语习得中说的技能。
参考文献:
[1]Brown,G.and Yule,G.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Tikunoff,W.J.Applying Significant Bilingual Instructional Features in the Classroom[J].Rosslyn,VA;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Bilingual Education,1985.
[3]Richard,J.C.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