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对高职生的不良影响及解决办法
2016-11-30李小林
李小林
【摘 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对高职生的不良影响已引起了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担忧。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存在不懂管,不敢管进而不愿管现象。本文深刻分析其背后存在的原因,探讨解决的对策,尤其是希望国家从立法层面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必要的规范。
【关键词】高职生;手机;滥用;立法
智能手机因其丰富的内容,强大的功能在给人们带来无限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利用手机诈骗,因为过度玩手机而身亡的事件不时见于报端。更让人担心的是,智能手机在高职院校的普遍使用所引起的负面后果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严重不安。本文介绍了手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几种主要不良后果,分析其背后存在的原因。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特别希望引起立法者的重视,尽快制定针对高校学生使用手机的法律法规。
一、不良后果
(1)盲目攀比,安全隐患大。大学生的盲目攀比现在不仅体现在穿着上,使用什么牌子的手机也越来越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攀比对象。为了满足虚荣心,不少大学生不惜一切买高端贵重的手机。武汉某高校播音专业大二陈姓学生花费4000多元买了一部苹果5S手机,原因在于该生发现班上30名同学中,使用苹果手机的竟有14人。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他,为面子办理贷款购置手机,现在不得不每个周末都通过兼职还利息。使用手机的潜在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太原一女大学生公园独自散步被强暴,主要的原因在于该生当时沉浸于手机音乐,根本没有注意到其面临的危险。石家庄一位女大学生微信交友不慎惨遭绑架并被杀害。
(2)性格怪异极端。手机交友,手机游戏,充斥着玄幻内容的电子书等让很多高职学生陷入一种越来越远离现实却越来越虚幻的世界。现实的学习压力,对未来的焦虑,友情或爱情的困恼使得他们宁愿活在虚无缥缈的天堂。各类因手机引起的心理疾病如手机强迫症和手机综合症等使得很多学生精神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在偶有手机没带在身边时,便心烦意乱,无心学习。一些性格本就孤僻、缺乏自信的学生,更是寄希望于打手机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或者寻求安慰。
二、原因
造成高职生沉迷于手机的现象原因很多,除了智能手机本身诱人的功能外,还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1)从小养成玩手机的习惯。有些家长总认为,小孩偶尔玩玩手机是不会有什么问题。一些家长甚至以让小孩玩手机来换取他们所谓的听话。尤其是留守学生的家长,更愿意买手机给自己的小孩,一是为了方便联系,二是为了弥补因自己不在身边而对小孩的亏欠。熟不知,正因为如此的迁就,使得小孩子慢慢养成把玩手机当做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手机俨然成了他们的亲密伙伴。
(2)高职学生基础差。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不少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药学类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经济类的统计学,高等数学等对那些基础本就不好的学生来讲形同天书。因听不懂导致了不愿听,因不愿听而倍感空虚。所以他们在课堂上选择在手机上寻找快乐,打发时光。其实,这种心态也与很多高职生不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有关。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课后主动的复习,练习,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书。
三、对策
尽管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危害不小,但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工具。我们不能因为滥用手机的危害而禁止大学生使用手机。我们所要做的是进行有效的管控,尽可能的使其危害降到最小。
(1)加强立法很多学校教育工作者之所以不敢挺直腰杆去管理学生滥用手机,主要原因在于找不到强有力的依据,尤其是法律法规依据。因此,法律工作者和教育专家势必要联合起来尽快制定出专门针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法律规范,以刚性规定限制学生校园使用手机,让教师有法可依。
(2)督促电信服务部门,手机制造商负起社会责任如今电信服务部门针对高校学生的各种优惠套餐让人眼花缭乱,实则是鼓励学生手机上网,赚取学生流量费。相关部门可以要求电信服务部门在特定的时间如学生上课期间,晚上11点之后关掉学生手机的上网链接。手机制造商也不允许为了吸引学生购买手机,而添加许多诱人功能。可以要求手机制造商制造专门由大学生使用的手机,限制手机的某些功能,如游戏,电子书等。
(3)提高学校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能力摔手机或者没收手机这样的方法不值得提倡,学校可以制定严格的校规规范学生使用手机。对于违反者,一定要有严格的处理措施。在德国学生只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手机,且使用前需经过老师的同意。如果老师发现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将被没收。被没收后的手机一定需要家长来学校亲自领取。可以在教室准备专门的橱柜,将带进教室的手机存放在里面。要丰富高职生的生活,使他们投入到其它积极的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如海报,讲座,演讲,辩论等方式宣传滥用手机的危害。
四、结束语
控制高职生滥用手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完全把重担交给一线的班主任,辅导员或老师。需要群策群力,加强立法。这样才能让手机不再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鸦片,而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https://www.douban.com/note/121648746
[2]http://news.163.com/14/1026/07/A9FDGF5900014Q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