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结局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18-07-04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钠血症低血压高血糖

伴随着心肺复苏术的不断提高及普及,也相应地提高了呼吸骤停、心跳的复苏率,但是在心搏骤停成功复苏后最终能存活出院的病人只有少数[1]。因此,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的死亡率依然较高[2]。在临床中,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病人是否可存活,并且以什么状态存活,依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3-4]。可见,对心肺复苏术后的死亡危险因素加以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抢救的最终成功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结局及其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院外或院内发生呼吸骤停后,经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并维持超过6 h,并且在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进行进一步治疗的90例病人。纳入标准:①病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②无意识障碍;③无精神疾病史,能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排除标准:①当前正在进行其他研究者;②临床资料缺失者;③严重意识障碍者。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24岁~79岁(46.54岁±5.01岁)。

1.2 方法 使用我院设计的病例观察表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出院时结局。分析复苏成功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高热、多尿、血肌酐升高、高乳酸血症、高血糖、低血压、高钠血症、抽搐。预后评分主要包括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表(APACHE-Ⅱ)评分。

2 结 果

2.1 影响心肺复苏结局危险因素分析 存活的病人共有26例,其中长期植物状态6例,最终复苏成功11例,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9例。根据心肺复苏结局分为存活组(26例)与死亡组(64例)。存活组高热、高乳酸血症、高血糖、低血压、高钠血症、抽搐发生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年龄>70岁、性别、多尿、血肌酐升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影响心肺复苏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例(%)

2.2 不同预后者MODS、GCS、APACHE-Ⅱ评分比较 最终复苏成功者的MODS评分、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者、长期植物状态者、死亡者,GCS评分显著高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者、长期植物状态者、死亡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 论

伴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提高以及城市急救系统的不断发展,发生在院内外的心跳呼吸骤停病人逐渐开始接受心肺复苏术,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病人获得了狭义的心肺复苏成功,即恢复了自主循环[5-6]。但是这并不是病人治疗的终点,而是治疗的开始,主要是因为病人在历经全身性缺血性损伤后会进入缺血再灌注受损阶段。可见,心肺复苏后病人是否可存活依然存在众多变数,若病人还伴有其他恶化基础疾病,治疗将会更困难。国外关于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不但集中于院前以及如何增强自主循环恢复率,而且关于心肺复苏成功后影响预后及病情变化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同样较多,但在国内目前未见系统的报道[7-8]。

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病人预后较差,并且有着较低的存活率,众多死亡因素均会导致复苏后发生复苏综合征,复苏综合征包括多脏器功能不全、循环系统不稳定、脑功能丧失[9-10]。因此,必须明确心肺复苏成功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作为临床医师提供判断病情和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11]。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肺复苏病人的结局与高热、高乳酸血症、高血糖、低血压、高钠血症、抽搐存在着密切关系。

关于年龄是否会对心肺复苏的预后及成功率造成影响,目前依然未明确。相关研究者提出高龄会对心肺复苏的预后造成影响,但同时也有学者获得相反的结论,提出尽管年龄会给预后带来影响,但相对于其他危险因素是微弱的[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并不会对自主循环恢复后病人的预后产生决定性作用,和上述研究者的观点一致。在判断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面,年龄不是主要方面,更不应成为心肺复苏后决定放弃治疗的考虑因素。

心肺复苏后病人在脑受损后伴有高热现象,主要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超高代谢和中枢功能失调的结果。体温每增加1 ℃,会有8%的脑组织代谢增加,而体温在心肺复苏后增加,不利于大脑氧耗和氧供之间的平衡,抑制脑功能恢复[14]。已有研究者提出心肺复苏后,高热是脑功能不良恢复的潜在因素[15]。本研究结果表明,死亡人群的高热发生率显著高于存活人群。

心肺复苏术后高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易同时发生,高乳酸血症及缺氧状态均会使得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心肺复苏后易发生高血糖,而预后和高血糖存在着密切关联性。高血糖会导致缺血性脑损伤进一步加重,自主循环建立后所发生的高血糖会导致病人死亡,表明通过对血糖进行控制,能防止高血糖的发生,进而增加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的存活率。然而目前关于血糖应保持在何种水平缺乏统一的标准,理论建议血糖应控制在8 mmol/L~10 mmol/L[16]。心肺复苏后动脉低血压作为潜在的可纠正的治疗目标,能纠正病人复苏后低血压,并且能提高心搏骤停者的生存率。相关研究者提出病人心搏骤停后1 h~2 h内的神经系统预后和平均动脉压存在显著相关性,神经系统较好者收缩压的波动范围应为90 mmHg~100 mmHg,舒张压应为65 mmHg~75 mmHg[17]。心肺复苏后伴有少见的高钠血症和早期脑死亡存在密切关联性,属于较为严重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除此之外,神经系统预后和心肺复苏术后抽搐存在着密切关联性,特别是抽搐持续状态和强直-阵发性抽搐会导致脑代谢增加300%~400%,使得脑水肿、脑缺氧状态有所加重,脑细胞进一步受损,因此早期有必要使用镇静药物控制抽搐。

总之,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的死亡率依然较高,其中高热、高乳酸血症、高血糖、低血压、高钠血症、抽搐均会对心肺复苏病人结局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 江意春,刘继云,于晓春,等.脑电双频指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B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9):3497-3499.

[2] 刘斌,寿松涛.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结局的判断价值[J].山东医药,2016,56(18):80-82.

[3]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美国心脏协会呼吁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挽救更多生命[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5):378.

[4] Requena-Morales R,Palazón-Bru A,Rizo-Baeza MM,et al. Mortality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a Spanish Region[J]. PLoS One,2017,12(4):e0175818.

[5] 唐从耀,黄欣,张晓瑜,等.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2000-2001.

[6] 杨琳.影响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83-4885.

[7] Gates S,Lall R,Quinn T,et al. Prehospital randomised assessment of a mechanical compression device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ARAMEDIC):a pragmatic,cluster randomised tri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J]. Health Technol Assess,2017,21(11):1-176.

[8] 丁旻珺,谢娟.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3):3956-3959.

[9] Nitzschke R,Doehn C,Kersten JF,et al. Effect of an interactiv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ssist device with an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synchronised with a ventilator on the CPR performance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taff:a randomised simulation study[J]. 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2017,25(1):36.

[10] 石廷慧,林保冠,汪波,等.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重庆医学,2014,12(34):4613-4615.

[11] Kurata H,Ishigami A,Tokunaga I,et al. Sudden cardiac death during first-time jogging[J]. J Med Invest,2017,64(1/2):184-186.

[12] Ahn C,Lee J,Oh J,et al. Effectiveness of feedback with a smartwatch for high-quality chest compressions during adult cardiac arrest: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imulation study[J]. PLoS One,2017,12(4):e0169046.

[13]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用激素可改善神经功能[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5):374.

[14] Jones AR,Frazier SK. Consequences of transfusing blood component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a conceptual model[J]. Crit Care Nurse,2017,37(2):18-30.

[15] Li J,Li C,Yuan W,et al. Mild hypothermia alleviates brain oedema and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by attenuating tight junction and adherens junction breakdown in a swine model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PLoS One,2017,12(3):e0174596.

[16] 薛乾隆,王慧,贺英,等.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2):2196-2198.

[17] González BS,Martínez L,Cerdà M,et al. Assessing practical skill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discrepancy between standard visual evaluation and a mechanical feedback device[J]. Medicine (Baltimore),2017,96(13):e6515.

猜你喜欢

高钠血症低血压高血糖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内分泌科病房内高钠血症患者的临床分析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ICU内高钠血症的发病成因及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补中益气汤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低血压性眩晕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