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智性表达”,开启言语习得新视角
2018-07-03肖云霖
肖云霖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习得语言,还要让学生学会智性的语言表达。品味涵泳,咀嚼语言表达的情趣性;丰盈想象,唤醒语言表达的具象性;体悟风格,关注语言表达的独特性;言意相融,彰显语言表达的文化性。要将文本语言真正融入学生的语言系统,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
【关键词】智性表达;核心素养;言语习得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习得语言,更要让学生学会智性的语言表达。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不少业界同行的关注,并提出了“智性表达”的概念。所谓“智性表达”,是基于文本是语言的艺术品这一基点而提出的,它指的是作者贴切而最具表现力的创造性表达,这样的表达既凝结了文心和智慧,也反映了一定的思维和审美水平。学生要形成智性表达,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学习、发现、吸收。小学语文教学要从习得智性表达入手,打造儿童的汉语根基、精神根基和文化根基,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发展和提升。
一、品味涵泳,咀嚼语言表达的情趣性
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是语文的灵魂,没有情味的语言就像做菜忘了放调味品,没有滋味。文学作品往往注重以有限的语言传达无尽的意蕴,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可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只能读懂字面意思。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涵泳语言,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形象地感受言语形式的魅力,品出言外之意,努力提高智性表达能力。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时,引导学生品味“蹭”一字,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作者一家和松鼠之间是一份怎样的情感?你能否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圈出字词,在边上写写批注。
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1)圈了哪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随机板书:一个动作。
(2)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对谁撒娇地“蹭”?
(3)松鼠会用小嘴蹭“我”的脸,可见松鼠把“我”当成了——亲人。这一蹭,蹭出了什么?(信任、喜爱、亲密)
2.互文学习《猫》片段:“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1)读读说说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2)虽然斯克列比茨基和老舍描写的动物不一样,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动物和人的亲近。
(3)小结:一个“蹭”,一个“咬”,传递着彼此的信任和喜爱。
叶圣陶先生曾说:“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品”就是反复玩味、鉴赏体悟的学习过程。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入心。要想让学生触摸到语言的温度,就要引领他们抓住句子中富有生命力的字词,在比较中细细咀嚼,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便会不断增强,甚至可以迁移运用。语言表达只有有了情趣,才有了生命力。情趣性是智性表达的润滑剂。
二、丰盈想象,唤醒语言表达的具象性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一些看似抽象的文字排列组合在一起往往能产生巨大的魔力,让读者进入情境,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就是语言的具象性。
丰盈学生的想象是唤醒语言具象性的有效路径。李求宝老师在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蒙娜丽莎之约》一课时,设计了三个层次,让学生在积累、想象中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魅力和作者细腻的描写,以“象”促“意”,丰盈语言的意义内涵,展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魅力。
1.作者眼中的“微笑”。
(1)指导朗读。
(2)品读体会,边读边想,作者眼中的微笑是怎么样的?
(3)聚焦句式,积累背诵。
2.“我”眼中的“微笑”。
(1)盯着画像,好好看上一会儿,你又有什么感受?
(2)运用原文句式,说感受。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_________________,有时让人觉得______________,有时让人觉得______________,有时又让人觉得______________。
3.众人眼中的“微笑”。
(1)作者有作者的感受,我们又有我们的感受,还有很多人也有不同的说法。(补充资料)
(2)同一张画,同一个微笑。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感受如此不同。這样的微笑,用文中的词来说,就叫——“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教师运用视觉化的策略,不断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不仅通过文字读出了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而且通过想象,用课文的句式说说对蒙娜丽莎微笑的感受,读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解。此时,作者的视角转化为读者的视角。在想象与语言的积累转化中,学生对“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等词的理解已经不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了,而是将意象叠加后完成心理视像。在这里,教师赋予语段和词语“活动”化、“语境”化、“具象”化的意义,在学生的再造想象中丰盈内涵,增加厚度。可以说,语言的具象性是智性表达的根本。
三、体悟风格,关注语言表达的独特性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最大的使命是要让学生学习、理解、感受语言的内容和形式,理解怎样的语言意图、语言内容要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最后获得语言的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特别的语言现象,特别是对一些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表达形式,更要引导学生关注。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一课时,体会老大爷“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环节。
1.默读第1~9小节,想想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的。画出西门豹的问话和老大爷的回答,完成调查表。
2.读好4次问话。
3.合作读,完成调查表的回答部分。
(1)西门豹的问话可巧妙啦!现在,你们当一回西门豹,老师当一回老大爷,你问我答!
(2)像老师这样回答行吗?那文中老大爷告诉西门豹哪些有用的信息呢?现在,老师当西门豹,你们当老大爷,我问你答!
4.发现语言的表达特点。
(1)读读老大爷的回答,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说要点。
(2)再看看后面的句子,你有发现什么? 板书:补充说。
《西门豹》一课的故事性比较强,情节也比较曲折。教学这样的文章,教师往往会落入情节内容讲解与分析的窠臼,而看不到语言表达的特点。很少有教师关注老大爷“先说要点,后具体说”的独特表达方式。该教学设计通过对调查表的梳理,清晰地呈现了老大爷讲述的特点。这样独特的言语形式是学生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本课的学习,将会在学生心底烙下深刻的印记。由此可见,艺术性是智性表达的精髓。
四、言意相融,彰显语言表达的文化性
《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能,还应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文化的内涵,让习得智性表达与文化熏陶同构共生,促进他们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文化性”正是从对具体词句的品味与鉴赏中体现出来的。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就注重将智性言语习得与文化渗透有机结合。
1.引导学生概括描述“年味”。
师: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在老舍的文章中表露得一览无余。你能结合课文说说你印象中的“年味”吗?
(出示句子:年味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味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年味就是香味四溢的腊八粥。
生:年味就是色如翡翠的腊八蒜。
生:年味就是红红的对联。
生:年味就是各色的年画。
……
2.老舍先生又是怎样表现这年味的?请填写表格。
3.自由读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很多儿化音,读起来很亲切。
生:好像很有北京人说话的味道。
生:很通俗、直白。
师:(小结)这就是老舍的语言特点(板书:京味)。口语化的语言让人明白易懂,带儿化音的词语让人亲切舒适,这是地道的北京白话。俗白语言、幽默诙谐、京味十足,这就是老舍体现出来的旁人所不能及的大师风格。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年味,进而发现老舍先生语言表达的地域性、京味十足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与文化相依相生。这是智性语言的最高境界,是智性表达的灵魂。
潘新和教授说过:“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的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躍、最积极的动机。”语文教学要将文本语言真正融入学生的语言系统,成为学生“私人定制”的智性语言,从而提升他们的言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2]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刘宁霞.言语习得:语文教学的本真[J].小学语文教学,2014(Z1).
[4]张宏军.用文化语文滋养学生的心灵——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4(30).
(浙江省苍南县教学研究室 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