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2018-06-30时王琼
时王琼
[摘 要]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并有意识地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内容和主题,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以联系地方特色,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在对自然、社会及自我的认识与体验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1102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广博的资源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单枪匹马”用“尽”教科书的效果要好上千万倍。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怎样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有机、适时地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可以丰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
一、关注传统文化,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学生的日常生活
城镇、农村文化有它的历史,也有它的内涵,自有一方广阔的天地。这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活风俗都是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
学生长期生活在这里,对家乡的民风、民俗、传说、美食等耳濡目染。对此,我们可以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农村城镇文化的认识,让他们爱上养活自己的这一方水土。
如在教学“传统节日一”活动单元时,教师布置学生通过上网、走访、亲临、调查、了解等方式把家乡的各种习俗搜集展示出来,最后在班里交流。交流时,学生们都展示了自己的整理成果:有的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己参加婚丧喜宴时的见闻和知识,告诉同学们什么是“看家”“归宁”(又叫“回门”)以及闹新房的习俗;有的说亲戚小孩出生,亲朋道喜,要吃“洗三酒”,赠送红蛋;有的说家里的长辈去世要“做七”;清明节,民间有挑坟、扫墓、踏青等传统;有的朗诵自己搜集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的提出了一系列问答题:“什么叫‘摸秋?”“什么叫‘行情?”“‘人情大似债,头顶大锅也要卖之说有什么含义?”“哪一天为‘试灯节?”“除夕为什么要吃油炸圆子?”“元宝鱼为什么不可食用?”……谈到春节,班里简直炸了锅,有的学生告诉伙伴自己学会了贴春联,正月去给长辈拜年,收了很多压岁钱。学生们个个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语文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农村里还存在着许多有趣的风俗,但有的风俗也逐渐消失。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可以使他们更了解家乡的文化,了解时代的发展变化。如有学生在调查中对“送灶”这一习俗很是不解,后来知道是送灶神上天,让他向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希望明年合家平安、五谷丰登。新中国成立后,此习俗渐渐淡化,但在这天掸尘除垢,讲究卫生,迎接春节的好习惯仍传承了下来。这样,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有话可说,大胆表达,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锻炼了胆量,更提高了能力,还真正参与了实践活动,成了学习的主体。
二、利用社会资源,让综合性实践活动走向社会
肥东是一个具有众多自然、人文内涵的地区,如一年一度的荷花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了解并进一步感受其魅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热爱家乡意识的培养都是一种很有效的促进。荷花节期间,学生在闲暇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撮镇的龙栖地湿地公园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学生反馈的作文中,有的重点描述了自己徜徉在无边无际的荷花池中身心陶醉,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盛开,粉白相间的荷花在夏日和风中身姿摇曳,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有的重点讲述了自己参与体验的十多场主题活动:诗歌大赛、荷花灯会;有的写自己参加了浑水摸鱼、莲蓬采摘、趣味葡萄采摘、钓龙虾、插秧苗、踩水车等趣味活动;有的把自己拍摄的照片展示给同学们看;有的把自己在园区里的写生作品拿了出来;有的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别有一番见解。
江淮晨报的小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位于撮镇龙栖地湿地公园的“万亩荷园”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荷花园,其内有藕莲、子莲和花莲等百余个品种。颇具本土特色的“包公牌”无丝藕就出自其中。
学生们缺少的是社会大课堂的实践,需要更多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活动中学生们充分体验了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乡村生活,感受到了肥东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之美。
三、结合学校特色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学校资源中,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具有桥梁作用。而校园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阵地,校园生活是学生广阔的学习内容。以校园为背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会取得显著的成果。
就爱国主义教育来说,我们学校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园活动紧密结合,每学期带领学生參观一处烈士陵园。学生们参观了长临河镇茶山村境内茶壶山烈士陵园,在烈士英名纪念墙上向962位烈士献花致敬;参观了坐落在四顶山脚下蔡永祥烈士纪念馆,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当学生听到讲解员讲到蔡永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8岁入黑石小学读书,经常提早到校,打扫校园、教室,学习用功,入伍后在连队里,时时处处把方便让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平时搞内务卫生,站岗放哨,事事抢在前面的事迹时,肃然敬佩之情流于脸上。当看到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的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学生想了解历史的心情迫不及待。他们来到张治中故居,看到张治中的简介,知道他是唯一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将领,被人们称为“和平将军”,向往和平的信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
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经常教育他们要爱祖国、爱人民,但我们更应该让他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立志做合格的公民。为此,我认为如果将校园主题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能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了解家乡,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虽有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文,但大自然的景物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实、自然之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将美的眼光投向身边,投向家乡。在“爱我家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城镇的地名是极富地域特色的,让学生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家乡地名进行调查,不但可以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作文能力,更能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关注家乡的发展。
如有学生在调查店埠镇时,就发现背后有个动人的故事。相传三国时,一次东吴进攻合肥,曹操率军驰援,马不停蹄,到了店埠,个个累得体干力乏。曹操命令就地休息,找水源解渴,听说这地方还没有名字,曹操就笑着说:“我们在这里歇歇脚,就叫垫步吧!”后来曹操儿子曹植就改成了“店埠”两字。有的学生在调查中了解到包公的祖籍位于解集乡小包村,那儿至今尚有花园井、荷花塘、凤凰桥、衣胞地等古遗址。
学生搜集到的家乡美食有:梁园狮子头、包公藕圆、岱山湖鱼头、包公鲫鱼、梁园“小鳖”、石塘驴巴等。有学生特别提出“青天蛋饺”,在宋朝被包拯举荐为贡品,送到皇宫给皇上品尝。这些都是县城人民款待客人不可或缺的一道道美味佳肴。
学生们了解了古城渣茄子的来历:解放初期,因生活条件艰苦,百姓平常很难吃到油荤菜肴。当地百姓就在煮饭时将茄子带皮放入饭锅中蒸熟,饭熟后将茄子取出放入盐、蒜末拌成渣糊状食用。了解之后,学生们都觉得今天的生活真是幸福,应当珍惜。
在搜集资料中学生们了解了家乡的变迁和风俗,家乡的历史和发展,萌发了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
五、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亲临山水
自然环境是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把大自然当作活生生的教材,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智慧。
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家乡的周边走一走、看一看。如可以去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东方日内瓦”之誉的巢湖边领略波光帆影,在参观游玩中了解望儿塔的传说、圣妃庙的由来。有了巢湖,就有了银山智人的古猿文化,有了筑木为巢的有巢氏文明,有了许由洗耳、巢父隐居的传说,有了陷巢州、长庐州的神话……可以爬一爬亚父山(旗山),知道那儿是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的故乡,可以参观亚父祠、亚父井、亚父冢等遗迹;还可以登上浮槎山顶峰,去目睹清白二泉并悬,水位稳定,久旱不涸,充雨不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景象。北宋欧阳修饮用浮槎山的水后,撰写了著名的《浮槎山水记》,后载入《四库全书》,流芳百世。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综合性学习。为此,家长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把孩子带到大自然的大课堂中,让孩子去感受大自然无忧无虑的魅力,让他们用真诚的心感受大自然,用期待来抚摸大自然,让他们面对大自然的魅力,发出来自肺腑的声音 ,大声骄傲地喊出: “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好像一道菜,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这时如果再让他们写一写家乡的美景,他们会将最真挚、最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學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我们应尽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将课堂搬到校外、田野,在大自然的大课堂里,让学生从“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转变成热爱学习、热衷探索、热爱生活的地理达人,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与体验中去学习语文。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已完全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把学生推到了各种情境、时空中。生活中有很多的课程资源就“明摆”在那儿,我们可以随手拿来,拿到教育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与体验中去学习语文。教师设计一些学生积极参与之后,又能把收获带入生活中的课堂活动,比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念干巴巴的教科书更有价值!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