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植入到融入: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2018-06-30徐佩佩
徐佩佩
[摘 要]教育戏剧是一种运用戏剧或剧场的技巧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将其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初步探索出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并通过手偶、時空变换、事件重现等实践手段来实现语文教学与戏剧的融合。
[关键词]教育戏剧;小学语文;植入;融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0502
一、定义:教育戏剧是学校教学的一种形式
教育戏剧是一种运用戏剧或剧场的技巧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戏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戏剧方法,如把角色扮演、课本剧排演、情景对话等运用于教学中的某一内容或某一环节;二是针对语文教材中直接入选的戏剧文学剧本等,按照教育戏剧的流程,采用教育戏剧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二、意义:教育戏剧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意义非凡
笔者以《虎门销烟》一课的教学为例,将两个语文成绩水平相当的班级作为实验组,A班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B班用植入教育戏剧的方法展开教学。实验后,笔者从“学习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三个维度出发,进行了对比分析。
1.学习兴趣对比
统计结果显示,B班级36名学生均觉得以教育戏剧的方式学习《虎门销烟》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他们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有97.22%学生提高了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
2.阅读理解能力对比
笔者分别出示课文的两个片段:“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感觉到原本早就存在的‘碧海、蓝天、绿树在今天会变得格外壮丽?”“‘抛可以换成‘放吗?为什么?”其中的问题一,A班有20个学生能通过此处的环境描写,体会到人们面对销烟时内心的激动、兴奋;而B班有30个学生可以回答出来。问题二,A班有33个学生认为不可以,其中18个学生理由不准确,15个学生理由准确;B班有35个学生认为不可以,其中9个学生理由不准确,26个学生理由准确。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教育戏剧的方式,学生进入情境中,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去实践、去感知,从而更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人物心理。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锻炼、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口语表达能力对比
复述能力的强弱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强弱的体现。笔者从复述的角度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了一个对比测验,结果如下:A班有20个学生能够完整地复述故事,有10个学生积极举手参与;B班有34个学生能够完整地复述故事,有30个学生积极举手参与。
对比发现,教育戏剧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愿意主动地参与进课堂,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实践:教育戏剧的基本教学流程
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笔者初步探索出了将教育戏剧融入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
1.破冰游戏。组织一些团体的小游戏,配上一些音乐,让学生身体动起来,专注力和感知能力得到训练,思想意识回归到课堂中来。
2.构建场景。从文字、图片、绘画、音乐中感知场景,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训练。如在音乐声中,教师配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茂密的大森林……”
3.身体雕塑。让学生假想自己是情境中的人或物,并用肢体展示出来。如:“你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你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学生用身体雕塑出生物的形象,定格后让观察者表述出所扮演之物的名称。
4.介入文本。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文本情节梳理,分化好各个情节点,并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告知学生文本信息。
5.分组呈现。根据要求,教师将学生分为5~6人一组。分组后,学生在组内进行文本情节的讨论。教师需根据情况参与其中并进行引导。
6.瞬间定格。在学生呈现场景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介入定格画面,让其他观察的学生解析具体情境下动作的含义、情景关联等。
7.提出中心问题。教师针对演出实践,让参与的学生和演出的学生进行讨论分享,教师再进行总结。
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文本的选择至关重要,以上的教育戏剧基本教学流程并非每一类文本都适用,需要寻找合适的文本资源作为切入口。
四、再思索:教育戏剧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案例及分析
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非意味着每一类文本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适用教育戏剧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找到适合的教育戏剧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部分内容或环节。笔者结合具体实践案例进行了再思索和分析。
1.手偶——复述训练的萌芽
学生拿着手偶等道具,进行课文情节的表演,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时,教师单纯地讲读并不能提高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和参与朗读的积极性,而当学生自己一边拿着手偶,一边兴致勃勃地大声朗读时,他们声情并茂,不仅有语气,还加上了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在一次一次的排练中,学生不经意间就能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复述出来。
2.时空变换——古诗词教学的探索
对于古诗词教学,教师们往往是以讲读的方式进行,即先读诗解释具体字、词、句的意思,再指导学生背诵和默写。这种长久不变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我们不妨引入“时空变换”的教育戏剧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如在教学《江雪》时,可以指导学生先将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圈画出来:“千山”“鸟”“万径”“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一人或几人饰演其中的一个内容,组成一幅幅诗中的场景。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亲身实践,把自己当成诗中的人或物,进而理解诗句意思。再把几个剧目串起来,让学生根据剧目的串联性来练习背诵。
在肢体表演中,学生变换时空,成为情境中的主人公,感受当时诗人柳宗元的孤独与清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也更持久。
3.事件重现——叙事类习作指导的新尝试
教育戏剧中的“事件重现”是对整个事件过程的回忆,让事件再次被主人公认识和体验。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回忆过往发生的事件,丰富写作素材,进而提升学生对叙事类作文的写作能力。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一”,要求写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有情有趣的小事。教师在指导时可以先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你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几件事,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纸上,再在这些表示事件的关键词后面同样以关键词的形式写上你能想到的有关这件事的细节。”关键词写得越多,说明这件事更有趣,更令学生难忘,也更易于用文字表达出来。
确立了写作的内容后,每个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关键词进行整合,并在组内简要叙述所写事件的过程,其他组员进行评价或补充,唤醒“当事人”对这一事件更多的记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叙述以及同学的补充,把事件以表演的形式进行重现,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写作体验。
当今时代发展变化速度太快,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活跃的思维、更独立的思考、更全面的素养。而教育戏剧作为最具综合特点的课程,恰恰能够满足这样的需要。教育戏剧赋予了语文教学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将教育戏剧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