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扶贫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06-29于潇珊秦曼
于潇珊 秦曼
【摘 要】 本文以德州市临邑县林子镇的扶贫工作为例,介绍了林子镇扶贫工作的实际现状,分析了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要完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提高识别精准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政策知晓率;创新扶贫项目发展模式,提高项目质量;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引导企业主动承担责任。
【关键词】 精准扶贫;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效,我们以临邑县林子镇的周边乡镇、县市作为参照,通过座谈交流、下村考察等形式,深入贫困村和部分贫困户等扶贫一线,掌握实情,深入思考,对扶贫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梳理,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林子镇扶贫工作的现状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临邑县林子镇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将精准扶贫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村、贫困户,以连片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紧紧扭住“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功夫。通过两年来的努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扎实的成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临邑县林子镇按照“组织培训、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建档立卡”六个步骤进行精准识别;建立镇、村联动扶贫工作机制,对贫困户逐一建档立卡;严格划分扶贫对象,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得到精准实施。截止目前,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容村貌日益改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村集体经济连年增收,产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1、贫困群众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建立扶贫产业园。2016年建设扶贫产业园,占地115.45亩,产业园采用“园区+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造血”功能,40%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2017年,建设了林子镇玫瑰产业园,产业园一期生产基地,共投资328万元,流转土地500亩,目前已建成300米高温暖棚2个、拱棚4个,已种植玫瑰200亩。二是发展村域沉睡资源聚合经济。通过贫困村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利用整理的闲散场院、坑塘,东西张村发展了60亩核桃树和红薯种植,40亩的旱藕种植;董家村发展了30亩的旱藕种植和10亩土豆种植;小庞村发展了18亩冬枣树种植,15亩土豆种植,并全部获得成功,收益资金帮助贫困村分红。三是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四个重点村“十有”中办公用房、文化活动室、健身场所、良好的生态环境四项均已实现,2016年借力“村级活动场所提升年”活动,为四村建设共计440余㎡的办公场所。四是多种渠道脱贫。帮助10户居住危房的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实现“应改尽改,能改就改”。
2、村容村貌日益得到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临邑县林子镇全面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坚持与美丽乡村建设同频共振,四个贫困村村内主干道全部实现了硬化、亮化,通过疏通改造排水设施,修建排水管道3000米;通过硬化工程,新硬化路面500米,花砖铺装3600平方米;通过绿化工程,主干路两侧种植绿化苗木6000余株。二是完善“一事一议”,乡村连片治理效果明显。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实施闲散院落、坑塘集中连片治理,四个贫困村共清理闲置宅基、闲散场院27处共75亩,开挖坑塘14个共30亩。三是发展“边角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将连片治理后的闲置场地,合理划分种植区域,统一实行围栏风景模式,划片种植立体果蔬,发展可观赏、高收益的“边角经济”,实现了经济脱贫与村容村貌整治同频共振。
3、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村集体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整合村内闲散土地,年收益10万余元,增加了集体土地可利用量,用于发展苗木、蔬菜、果树等产业,周期短、收益高,且投入资金少、市场风险低;整合的坑塘、水面发展养殖项目,由村集体直接管理或对外承包,实现创收。采取“企业+集体+贫困户”、“合作社+集体+贫困户”等经营模式,把集体、公司、贫困户联系在一起,收益分配一部分留给集体,破解了村级发展难题。目前,林子镇的东张村通过发展“边角经济”,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3.4万元,西张村通过采摘大棚实现集体收益4.2万元,其他贫困村集体收入均在万元以上。同时,通过整合村级闲散资源,给村里留足了产业资源,如东张101亩土地+水面,西张70亩果树,董家村30亩坑塘,小庞村15亩枣树,为村庄自我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整合村级闲散资源中,党员干部带头拆迁,给群众做出榜样,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到了历练,村级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对临邑县林子镇及周边乡镇、县市的调查,当前精准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貧困户精准识别难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经济社会转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一方面,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种养加及务工经济等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农业的经济效益偏低且不稳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的收入变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其中部分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把握。同时,在精准扶贫的实际操作中大多采取“评议为主、测算为辅”的方式来进行计算,这样难免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与局限性,容易导致关系对象、人情对象等问题的出现。
2、政策宣传不到位
政府工作人员在宣传精准扶贫政策时,通过下发文件到村委会,村两委对于政策的解读不到位,符合精准扶贫条件的村民不了解精准扶贫的有关政策、精准扶贫申请的条件与具体程序。另外,在家的都是些老人小孩,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完全理解扶贫工作的实质,认为扶贫不可能扶到自己头上来。因此,工作人员在实际的贫困状况调查和收集贫困信息时,易出现村民故意逃避、回避的现象与询问不正面回答的现象。同时,由于对政策的不了解,还有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的心理,只是被动的接受政府的帮扶,不懂得“内部造血”的重要性,甚至不愿摘掉贫困的帽子,希望政府能够一直对其进行帮扶。
3、产业扶贫项目质量不高
现在的扶贫产业园多采用贫困村与公司联合成立合作社的模式,采取“园区+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的合作方式,实行价格保护回收机制,使农户盈利。政府在脱贫指标的压力下,往往会采取见效快的方式,这就导致了扶贫项目的质量不够高。在脱贫压力下,要求这些产业项目只能稳赚不赔,这与市场规律是不符的,极大的增加了扶贫的难度系数。此外,这些项目对于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不高,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劳动方式,一旦公司合同到期,公司撤出后,这些贫困户往往又会回到贫困的状态。
4、部门、行业帮扶不主动
有的行业、部门支持扶贫方面仅限于完成上级指标,存在等靠思想,没有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沟通,争取更多的行业资金和政策支持扶贫。有的部门之间无合力,定项目下拨支农资金,“撒胡椒面”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商业“逐利”的特性,有的企业认为对贫困村进行投资无利可图,不愿承担社会责任,不能主动加入到扶贫工作中,对于扶贫项目的投入力度不够,企业资金不愿向扶贫倾斜。
三、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完成精准扶贫工作任务。根据调查情况,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提高识别精准度
提高思想认识精准度,认识脱贫攻坚任务形势严峻度。严格按照“组织培训、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建档立卡”六个步骤进行识别。实行班子成员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责任制。以农户收入为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对贫困现状、贫困原因、帮扶需求等数据做好统计,根据国家与本省扶贫认定的标准与要求,一户一户“拿尺子量”,“一人一人”用条件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与乡有簿,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同时,注重宣传发动、公开透明,实行家家户户门前张贴明白纸、识别程序、贫困人口名单“三公示”,推行“零公示”制度,即无论村中有无贫困人口必须做到公示全覆盖,提高群众知晓率,公开监督电话,让群众来监督。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政策知晓率
为了让精准扶贫的政策普照到千家万户,镇政府和各村村委会可以充分利用宣传车、村广播和明白纸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也可以安排工作人员,通过白天进田和晚上进户的方式,耐心细致的做好宣传与引导工作,让村民真正了解精准扶贫的政策,把申请扶贫的条件与参加民主选举的权利讲到实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考虑到很多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在村落里的大多是些老人,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在宣传政策时更要做到因地制宜,制定一些当地居民看得懂的宣传册,以此保证每个村民都能理解。
3、创新扶贫项目发展模式,提高项目质量
促进项目的可持续性,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一是村域经济带动型。针对部分重点村街道较宽、绿化投入较大的实际,积极探索边角经济、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等“多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扶贫模式。二是杠杆撬动型。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杠杆,撬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变小项目为大园区,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股份合作型。利用扶贫资金参股、入股合作社,让贫困群众按股分红。四是产业融合型。在重点村比较集中的乡镇,统一产业布局,实施整体项目,与原有产业融为一体,扩大规模效益。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收益分配,既做到扶贫项目融入大产业,又做到贫困人口受益均衡。五是“村域沉睡资源聚合经济”模式带动型。学习推广邢仙龙“村域沉睡资源聚合经济”发展模式,整理出闲散土地、闲散水面、整平林地,唤醒村域沉睡资源。
4、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引导企业主动承担责任
一方面,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领导和工作机制,坚持党政一齐抓,强化责任担当,建立“五位一体”帮扶机制。另一方面,扶贫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应引导企业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出台宽松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吸引企业到本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同时,主动与企业进行洽谈合作,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帮扶群众脱贫攻坚。
【参考文献】
[1] 王小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策分析——以扬州市江都区S村为例[J].新农业,2017.19.49-52.
[2] 李丹凤,王亚芬.我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及精准扶贫政策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7.11.940-945.
[3] 魏薇,王爱鸟.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34.84-86.
[4] 李锋.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144-145.
[5] 張雪真,刘淑兰.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民素质的提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6.48-53.
[6] 李文丽,韩宇.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35.97-104.
[7] 程海龙.互联网模式下的农产品滞销问题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4.340-342.
[8] 吴江华.精准脱贫中影响精准的瓶颈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7.12.104-106.
[9] 华海琴.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经济师,2018.1.41-42.
[10] 王钢,周绍炳,刘宗泉,廖娟,喻世刚,农向.发展林下经济助力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133-134.
[11] 莫修宇.浅谈贫困地区如何发展经济[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2.10-12.
[12] 巩一飞.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难点及对策[J].山西农经,2016.13.5-6.
【作者简介】
于潇珊(1981.01-)女,山东德州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