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集团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冲击了吗?
——针对盈利能力和市场的双重分析
2018-06-28王奕航林承铎
王奕航,林承铎
(中国人民大学,215100)
一、引 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快速融合,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金融领域,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主导金融中介地位,也加快了“金融脱媒”的进程。从2014年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成立至今,已有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八家民营银行发展为互联网银行,在实现超低成本放款的同时还有效控制了坏账率。截至2017年6月,余额宝规模突破1.43万亿元,成功超越了招商银行存款总量。而与此同时,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却比较艰难。根据银行业协会的数据,2016年建设银行减少柜员30007名,农业银行减少柜员10843名;建设银行关闭支行以下网点470个,工商银行也减少基层营业部门322个。此外,2013年以后,大小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持续放缓,至2016年只有1%左右①。
互联网金融集团以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旗下的蚂蚁金服和财付通为代表,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其服务已经全面覆盖了银行存、贷、汇的基本业务,它们拥有庞大的用户量和用户信息,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增加了支付便捷程度、提高了客户投资收益率、降低了贷款利率。虽然其资金处理的方式与商业银行存在差别,但从提供的服务来看,其对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替代。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此类互联网企业凭借良好的用户体验和低廉的服务费用迅速占领了未来银行金融服务的主攻市场——个人与小微企业。目前,中国银行业正面临被重新洗牌的风险:一是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银行的市场化生存风险;二是跨业竞争会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这两者是银行业长期面临的比较根本性的风险。[1]如今,互联网金融机构及它背后庞大的互联网集团已成为利率市场化后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跨行业竞争者。
(二)文献分析
目前,关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关系的研究主要有“颠覆论”和“融合论”。颠覆论的代表谢平、邹传伟等(2012)[2]认为互联网金融由于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的不同是一种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该观念虽较为极端,但仍为研究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模型。融合论的代表阎庆民 (2013)[3]、殷剑峰(2014)[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金融服务,即并未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功能。吴晓求(2014)[5]综合两种观点,区分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概念,认为互联网在与传统金融行业融合的过程中原有金融功能没有发生改变,属于“金融互联网”的范畴,与“融合论”一致;但是互联网金融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拥有独立空间的平台,对现有的金融理念和标准提出挑战,与“颠覆论”一致。现阶段关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冲击的研究不多,多与郑霄鹏等(2013)[6]的观点类似,通过分析银行中间业务、信贷业务、理财产品三个方面的影响,认为短期内冲击有限。该类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同时由于研究时间较早,并未足够关注冲击活期存款的余额宝等产品。考虑到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寡头化和全方位发展的趋势,我们提出“互联网金融集团”的概念,将其作为一个覆盖商业银行三大基本业务,各业务间高效结合,整体研究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集团对传统银行三项业务的总体冲击分析
(一)中间业务
银行中间业务包括支付、代理、投资银行、保管等业务,其中受到来自互联网金融集团冲击的部分主要有支付业务和代理业务。
1.支付业务
近年来,我国各银行物理网点业务数明显下滑,这主要受银行网上银行和支付平台的影响。在我国,由于支付结算这一领域进入门槛和成本较低,许多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大量进入,银行分支机构所具有的网点优势和信息优势被大幅削弱,支付领域市场份额受到较大的冲击。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395.61亿笔,金额2494.45万亿元。而该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639亿笔,金额9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和100.7%,增幅远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②可见,支付宝等支付平台在支付业务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冲击巨大,特别是在小额支付市场,支付机构已经取得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却能发现:尽管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笔数超过银行机构,但是支付金额却只是银行的4%,银行仍然是用户大额支付的首选。
支付平台的主要影响在于为互联网公司掠夺了银行客户的交易流水信息,这些数据是两者评价客户违约风险的重要依据,缺少相关信息将提高银行获取征信的成本。相反,互联网金融集团则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大数据分析,开展贷款等业务。互联网金融公司成立后,作为大股东的阿里、腾讯会拥有更为庞大的用户交易信息资源,相应的,商业银行流水流量数据特别是小额支付方面的数据将进一步减少。
从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来看,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非核心业务,支付结算收入占比较小。从网上银行的交易规模结构来看,企业网银占据主导地位,个人网银规模占比较小。第三方网络支付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人,产生的交易大部分为小额零售支付,因此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发展不仅没有太多影响银行的营业收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压力,削减了其物理网点开支,提高了支付结算效率。
2.代理业务
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作为保险、理财等金融产品销售的新渠道,无论是操作方便程度还是佣金都低于传统商业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了理财产品的互联网化水平,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更低的费率和更优的服务为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提供销售平台,削弱了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摊薄了其中间业务上的利润。2016年,Q4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互联网支付第一大细分市场,占比32.3%。据估计,未来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会占领更多市场。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步较晚,盈利模式仍然以存利差为主,中间业务收入仅占23%左右,而美国这一比重在40%。③因此尽管在多个方面受影响较大,银行的实际收益受损失体现得并不明显。然而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传统依靠高利率差盈利的模式将难以维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支付平台则会成为银行朝中间业务扩展的阻碍。
(二)资产端
互联网金融集团主要依靠互联网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和超小额企业信贷冲击商业银行资产端业务。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互联网金融公司快捷灵活的分期付款产品配合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迅速抢占大量市场。企业信贷方面的代表——网商银行主要对平台商务和小微企业开展无抵押信用贷款业务,以第三方支付平台积累的交易流水为基础,同时结合银行借贷信息、征信公司信用评价和个人其他行为信息,用大数据对客户作出多维度的评价,自动根据用户情况给出贷款额度和利率,并快速放款。截至2017年1月末,网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经营者的数量达到271万户,覆盖全国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累计放款金额1151亿元,同时成功将坏账率控制在1%以下,低于全国平均超常规信贷坏账率。④拥有云计算和大数据优势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资产端成绩斐然且具有革新意义,但是从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上看上却并未影响其贷款业务。根据央行统计,截至2017年6月,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贷款57.1万亿元,同比增长速度9%,增速率高于2016年。同期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贷款余额49.9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高于2016年。⑤2015Q2至2017Q3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贷款额及增长率见图1。
图1 2015Q2至2017Q3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贷款额及增长率⑥
双方实现同步发展的原因在于客户定位和贷款方式的差异。首先,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定位在于个人和小微企业,这部分客户本因缺少财报和稳定现金流一向被银行视为高风险高成本的客户。2017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4.57万亿元,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63万亿元,占比19.8%。⑦可见现阶段小微企业根本不是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其次,互联网金融公司只能承受超小额信用贷款,因为现在风评系统的局限性,控制违约性价比也是此类互联网银行控制坏账率的核心手段之一。相比之下,传统商业银行拥有更多元的贷款模式,从有保证的大额信贷到抵押质押贷款都已十分成熟,有多种手段可以控制资金风险。反倒是超小额信贷方面,传统的人工贷款模式在高成本的同时还无法有效控制坏账率。
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商业银行开展资产业务的难度加大,传统的偏好为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模式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小客户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这直接加大了商业银行在个人和小微企业业务上的竞争。[7]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想要进入中小客户市场即长尾市场就不得不面临征信成本问题,相比之下,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已呈现出典型的渠道特征,与银行争夺账户入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数据的流失。截至2017年1月,支付宝拥有实名制用户超过4.5亿个,超过目前个人网银数量最多的工商银行的网银用户(2亿个)。尤其是支付宝的个人实名注册用户,已经超过绝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数量。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通过连接客户与银行而直接与客户对接,银行反退居后台,陷入无法直接获取客户资源和信息的局面,不利于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面向低端客户群提供金融服务。
(三)负债端
互联网金融集团对银行负债端的冲击主要通过互联网货币基金实现。互联网货币基金由互联网金融集团管理,作为一种货币市场工具,主要靠吸收散户资金,将其作为大额存单存放银行获取高利息盈利。2017年,金融监管趋严,市场流动性紧缩,出现资金荒,货币基金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4.33%,其中余额宝的收益则达4.149%(2017年6月数据)。⑧相比之下,传统银行存款利率吸引力明显不足,大量资金由存款向货币基金转移。截至2017年6月底,货币基金的规模达到5.11万亿元,相比2016年年底的4.32万亿元,净增7832亿元,增幅达到18.09%。余额宝的期末净资产则达到1.43万亿元,半年内激增近80%,占整个货币基金规模的28%,超过招商银行1.3万亿元的个人短期存款余额⑨。余额宝类产品出现之后,招行、工行、交行等都推出了类似“T+0”的货币基金产品和一系列理财产品来守住存款流失,但相比于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货币基金的核心优势在于庞大的年轻用户群和自有平台广告。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长期在支付宝、微信等高流量的互联网平台低成本宣传,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客户理财习惯,随后凭借符合市场的产品理念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成为成为新客户的首选基金。
鉴于天弘基金旗下余额宝在目前互联网货币行业的主导地位,我们分析了银行存款结构和同期余额宝余额的变动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两者的余额增长具有显著周期性特征,图像波动趋势有一定重合,与国人消费及提现节点有关。
(2)在宏观趋势重合的基础上,两者存在此增彼减的微观竞争关系,且随着余额宝规模的扩大,其撬动银行存款的作用也越发明显。以2017年第二季度为例,该季度存款类金融机构个人存款出现了负增长,明显低于同期。与此同时,余额宝却实现了2985亿元的增长(见图2),增幅达到26%(见图3)。
(3)余额宝自2014年成型以来即保持着极高的增长率,并未随着规模扩大而降低,甚至还有提高的趋势。可见,货币基金发展迅猛,在短期内增长甚至有加速膨胀的可能。
图2 2013-2017年存款类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与余额宝余额变动⑩
图3 2014-2017年存款类金融机构居民存款增速与余额宝余额增速⑪
可以发现,在负债方面,互联网货币基金对传统银行影响较为明显。不同于中间业务和资产端业务,负债端方面互联网金融集团通过提高其负债成本直接影响银行的主要收入,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随着余额宝等产品的完善和用户理财习惯的培养,这种影响有进一步加大趋势。下面,我们通过负债成本敏感性压力测试进一步分析其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可能冲击。
三、针对利润冲击主体——负债成本的敏感性压力测试
互联网金融集团对商业银行负债端业务的影响主要通过:互联网货币基金直接吸收银行低成本存款和通过提供其他货币基金的便捷销售渠道、迫使银行提供高利率理财服务间接加大其负债成本。其主要影响是将其活期存款转化为高成本负债。
敏感性分析是压力测试的一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压力测试是指利用一系列方法来评估金融体系承受极端但可能的宏观经济冲击或重大事件的过程。目前,比较常用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其中,情景分析侧重于评估金融机构面对潜在极端事件时的风险耐受力,需设置具体的情景,包括风险变量、风险变量之间的连环反应以及造成这些风险变量出现异常的突发事件的详细描述,有很高精确度高但分析难度较大。敏感性分析测量则是分析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者少数几个密切相关的因素在假设情况下变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其适用于我国这种金融市场欠发达、金融产品有限、不同金融产品间的关系相对简单,不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的市场,因此敏感性分析更适用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风险测量。[8]下面,利用敏感性压力测试法分析传统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和净利差在不同比例活期存款高成本负债替代情况下的变化。
(1)测试目的:测试不同活期存款比例受互联网货币基金影响转化成高成本负债时,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及净利差变化。
(2)确定测试对象:商业银行的付息资产付息率及净利差。
(3)提出假设:假设商业银行在测试期间的负债总额保持不变,在测试期内有5%~100%的个人活期存款负债被替代为高成本负债。
(4)选择测试数据:
1)商业银行的平均付息率,取五大国有银行2016年付息资产的平均付息率的平均值,即 1.74%(见表 1);
2)商业银行的平均收益率,取五大国有银行2016年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的平均值,即 3.66%(见表 1);
3)商业银行高成本负债付息率,为均衡收益率和流动性,取SHIBOR(6M),即 4.46%(2017 年 11 月 12 日数据)⑫;
4)活期存款占所有生息资产比例,活期存款占存款比例(15.5%)(2017年9 月 30 日数据)⑬×存款占所有生息资产比(82%)⑭,即 12.71%;
5)活期存款付息率,取五大国有银行活期利率,即0.35。
(5)计算方法:
付息资产付息率=平均付息率+活期存款占生息资产比例×(高成本负债率-活期存款付息率)×活期存款中转换成高成本负债的比例
净利差=平均收益率-付息资产付息率
利润损失率=76.4%×(净利差-初始净利差)÷初始净利差 (传统商业银行76.4%的收入来自利差)⑮
(6)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随着活期存款转换成高成本负债的比例增加,银行付息率增加,净利差减少。目前,我国货币基金与活期存款比例为0.17,估算银行损失利润为1.56%。当活期存款95%转换成高成本负债时,净利差减少26%,银行收入预计减少21%。
表1 2016年五大国有银行平均付息率、平均收益率、净利差⑯
表2 不同转化比例下的银行付息资产付息率和净利差
不仅是存款被吸取到余额宝,当银行为了留住存款推出类似“T+0”理财产品时,一样会达到将活期转化成高成本负债的效果,因此也应该被算入互联网金融集团冲击的产物。此外,本压力测试测量的仅是对活期存款的影响,事实上由于货币基金流动性优势,对银行的低息定期存款和理财同样会有替代作用。
长期来看,商业银行以30倍于货币基金的体量占据着资本市场的主体地位,货币基金依想要按照美国模式取代银行在负债端的地位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互联网金融公司货币基金近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吸收了大量个人存款,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使其他货币基金的投资也更加便捷,直接抬高了银行负债成本。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利差收入是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因此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其负债成本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且有长期延伸性的。
四、“互联网+”和功能转型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放缓是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打破高净利差的共同结果。其中,来自互联网金融集团的冲击似乎不明显,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当前传统银行地位的稳固在一定层面上来自于长期培养成客户的理财习惯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成熟,互联网金融集团目前的成绩也已经充分代表了互联网金融思路的可行性和其摧枯拉朽的发展潜力。随着新一代金融客户的成长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愈发成熟,传统优势的作用将越来越小,互联网金融将迅速成为金融业的主流。因此,如何将银行的传统优势与互联网融合,根据市场新形式积极进行转型是传统商业银行在新时代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竞争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银行”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正加快线上操作平台的完善和智能化物理网点的构建,成功优化用户体验并减少了传统物理网点的无形磨损。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该积极借助互联网工具调整经营策略和业务结构,以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具体途径有:①利用第三方平台实现对客户征信的全面了解,科学细化对客户的评级。不同于传统的依靠银行自身的数据积累和平台能力,依靠微观量化模型来判断风险,“互联网+银行”下的银行将更多依靠专业的大数据平台和分析机构,通过复合平台跨业务跨区域地评估客户。[9]②构建多元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建立量化评价系统。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将企业客户所在行业、国家经济政策、客户行为信用等对风险有决定性作用的指标量化,结合尽可能全面的信息给出风险评估的量化结果。
“互联网+”精神在于各领域技术的合作共享。大型互联网集团可以依靠互联网技术发展金融,银行业一样可以通过与专业的却又缺少实力独立发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构建自己的智能化线上交易系统和风险控制体系,运用竞争对手的方法,稳固自己的主体地位。目前,包括各城市银行在内,绝大部分银行都已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系统,但是由于银行自身的技术、模型、数据来源等方面的局限性,评级系统多沦为流程,并未真正起到有效控制风险的作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商业银行不能因为短期看不到效益就回归老路,信息化的评价系统是必然趋势,信息系统不完善的银行应主动寻求顶尖的专业机构协作,按上诉思路完善评价系统。
(二)全方位发展与功能转型
根据Merton(1995)[10]的金融中介功能观,金融中介的经济功能是既定的,机构形式的变迁将最终由它们执行的功能决定,因此竞争将导致金融机构(体系)变化,并向更具效率的金融系统演进。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传统商业银行的部分功能被互联网金融机构所代替,它们只有加快创新步伐,发挥其客户、资金、人才等优势,不断推动传统业务转型升级,才能在部分功能被替代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和创造新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以保持竞争力。商业银行全方位发展和功能转型的核心在于银行从以传统存、汇、贷业务为主的纯粹“资金中介”,转型为提供投行、咨询、信托、风管等多种金融服务的总和“服务中介”。[11]这样的转型则正是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新时期体现价值、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供给侧改革的最佳方式。
总之,互联网金融集团的崛起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中互联网金融集团的支付端和资产端相辅相成,虽然未对利润造成直接冲击,但抢占了小额市场,禁锢了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向新市场的拓展;负债端业务则直接冲击到了银行的利润,并且随着互联网对居民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加,该种冲击也有扩大趋势。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只有最大程度拥抱互联网,从发展战略、体制设计、业务转型等顶层建筑方面思考并解决问题,才能在新时代持续充满生命力,在新的金融格局中实现无可替代的价值。
注释:
①⑭⑯根据相关银行年报整理。
②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③⑧⑫⑬⑮⑰ 数据来 源 :Wind 资讯。
④ 数据来源:网商银行发布。
⑤⑦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年报。
⑥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整理制图。
⑨ 数据来源:天弘基金发布。
⑩⑪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和天弘基金发布数据整理制图。
[1]杨再平.银行们不要做 21 世纪的恐龙[J/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50812/143322945776.shtml.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12.
[3]阎庆民.新金融发展对金融监管政策的挑战[N].21 世纪经济报道,2013-7-29(19).
[4]殷剑峰.“互联网金融”的神话和现实[N].上海证券报, 2014-4-12.
[5]吴晓求.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J].财贸经济,2014(1):14-23.
[6]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80.
[7]康爱冰.中国第三方网络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8]巴曙松,朱元倩.压力测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学家,2010(2):70-79.
[9]王晓光.“互联网+”与利率市场化,面向商业银行风险的业务结构调整与变革[J].财政与金融,2017(3):95-96.
[10]Merton, R.C.A.Funcf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1995(24):23-41.
[11]董希淼.未来的银行什么样? 会成为 21 世纪的恐龙吗? [J/OL].http://www.sohu.com/a/129700463_11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