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优等生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2018-06-28孟男
孟 男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得到明确、重视与肯定。经济、文化、科技的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优秀人才的培养具历史意义。因此,在学生学习质量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要重视探索与研究优等生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数学优等生的培养策略
(一)“三修学习模式”——自修、同修、研修
“三修学习”就是自修、同修和研修三部分,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课前独立学习、自主探究的“自修”能力,又能在课上按照老师的指导,实现阶段性理解、重难点突破的“同修”学习,还能在课后以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方法拓展的“研修”攻坚。
1.“自修”——自主探究。“自修”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提前布置下去,引导学生自我研读,探究初步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生要想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就要学会自主探究,带着问题去找寻答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自修环节的经验。要注意自修量的把握,让学生在课前用较少的时间便能完成,避免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设计切实可行的检测环节,既能检测学生自修的情况,还为其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2.“同修”——师生互动。这要以“自修”为基础。“同修”要求师生形成一个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探究。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将教学内容及问题设置成不同的难度级别,从理解到深入再到突破,在互动中一步一步将学生引领到更加深入的知识层面,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修”——深入针对。此环节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设置的问题,都更加深入、更难以理解,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教师要有的放矢,通过小组学习、组间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发现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以适当地启发引导,将其培养成数学优等生。
“三修学习”既体现了“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的系统性,又体现了数学优等生培养的针对性,还体现了学生学习任务与理解能力的阶段性,值得探究与推广。
(二)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数学优等生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观。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观念,克服还未学习数学就产生的厌倦情绪,要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奇妙性、开发应用的广泛性;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习的自信心、成就感、耐挫力。
二、数学优等生培养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加强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的兴趣,选择好培养对象。针对“优生畏难”现象,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优等生的培养效率。
在设计培养优等生的教学内容时,既可以按照数学知识体系之间的内部联系,也可以遵循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体现阶段性、连续性,还可以依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为主线。
例如,在《数学思维培养教程》中,我们按照数学知识体系,将教学内容设计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部分。
1.在“数与代数”部分,设计了培养“符号思想”的“由数量关系到符号表示”。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也是数学这一学科的重要特征。
观察下面的图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和相应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
要求:第一,写出第五个等式,并在右边给出的五个正方形上画出与之对应的图示
第二,猜想并写出与第n个图形相对应的等式
【培养目标】用字母代替数字,增强观察、比较、猜想、综合,抽象的思维能力
2.在“数与代数”部分,设计了培养“建模”思想的“由算式到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数学建模思想最基本的体现。
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培养目标】引入字母x表示未知数,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3.在“图形与几何”部分,设计了培养“转化”数学思想的“图形的割补与拼接”。
如下图所示,在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削去一个三角形后,剩下一个上底长5厘米、下底长9厘米的等腰梯形(阴影部分),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培养目标】图形拼接,转化为正方形
4.在“数与代数”部分,设计了培养“分类讨论”思想的“由数的比较到不等式”。分类讨论是数学解题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能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解下列关于x的不等式(组):
【培养目标】分类讨论
5.在“统计与概率”部分,设计了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统计表的使用”。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素养之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
【问题1】根据某校150名学生上学方式的条形统计图,采用哪种上学方式的学生人数最多?
【问题2】根据某校150名学生上学方式的抽样调查结果,全校共有2000名学生,应安排多少自行车停车位?
【培养目标】识别统计图中的信息,对未被调查的整体数据做出预测与估计
数学优等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计划性、针对性,需要各学科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1]丘远青.谈谈数学优等生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1).
[2]刘林芝.数学优等生的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李琼.浅谈在素质教育下如何培养数学优等生[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6).
[4]卞焕昌.如何培养数学优等生[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2).
[5]李海宏.浅谈初中生数学培优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