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关注”教学促进中职学生优良学习态度形成
2018-06-28王玲李铁
王玲 李铁
(南充卫生学校,四川 南充 637000)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学习过程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按照社会心理学学习态度A-B-C三维结构理论,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对待学习课程的认知水平(Cognition)、情感体验(Affection)和行为意向(Behavior)三种构造成分。其中认知水平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学习过程的评价或理解,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情感体验成分是指学生伴随学习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及体验,是学习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行为的准备状态。一般来说,这三种构造成分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1 中职学生学习态度现状
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当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后,他才会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1]。围绕中职学生学习态度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成分,学习技术、学习环境、身心健康等各方面钻研,我们发现中职学生有如下学习态度。
1.1 文化基础课程较受欢迎
我校中职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类别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一年级新生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主要有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医用化学等,专业基础课有解剖学、生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等,专业课有护理学基础、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心理学与心理健康、健康评估等。在调查中我们得知,文化基础课如语文、计算机基础、体育等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课堂中愿意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后也乐于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如生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解剖等,学生表示不喜欢此类的课程,学习起来有难度,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课的节奏自己跟不上,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消极或负面影响,学习主动性降低[2]。文化基础课程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学习有自己的方法,学习态度积极,专业方面的课程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有困难,学习态度较为消极[3]。
1.2 学习环境与教学环境反应一致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4]。我们这里主要针对教师教学管理风格、班级组织气氛。调查表明班主任给予一定的“智力刺激”及“个别关怀”能够短时诱发部分学生学习、提高自信心,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应依旧呈消极状态;班级组织气氛紧张、散漫、无目标、无纪律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学习自我效能感低
中职生是类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在初中学习成绩差,很少受到老师及家长的表扬,在负性评价中成长,很多人都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来到中职学校立志“从头再来”,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未能及时得到教师及家长的鼓励,很多同学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效能感极低,最终自暴自弃,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甚至有同学才开学就感到学习有困难,有退学的打算。
2 教师“积极关注”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师“积极关注”教学模式的设计理论基础来源于积极心理学,它主张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通过激发学生潜力,增强学习自信,改变以往消极的学习行为模式,形成优良的学习态度,学习者主动扩展学习领域、深化学习层次的行为及行为意向上,获得强大的学习适应能力,最终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5]。
2.1 设计“积极关注”的教学与管理模式
根据我校特点,针对中职生学习态度现状,我们在他们入校第三个月设计了一套旨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关注”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模式1),用于实验组。而对照组的教学及管理仍沿用传统模式(模式2),进行对比观察。模式1主要要求教师及班主任用热情、积极的态度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日常班级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现、认同和展现自我价值;尽量减少批评、指责和训斥,以表扬和正性鼓励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堂互动;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等。
2.2 “积极关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及结果
在模式1实施过程中,我们分阶段定期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调整,以保证实验过程的规范和严谨。
为了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对“回答一贯性”低的无效问卷进行了筛除,显示问卷结果如下,第一学年2次测试结果见表1,表2。
表1 初测(%)
表2 终测(%)
为了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对“回答一贯性”低的无效问卷进行了筛除,显示问卷结果见表3。
表3 测试问卷分析
测试分析结果证明,实验组班级学生学习态度、总分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实验组中教师的“积极关注”为学生提供了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积极正向评价形成提供了动力源泉。教师友善监督、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作用于学生优良学习态度形成[6]。
3 优良学习态度的表现
3.1 学习认知上:体验学习的价值
优良学习态度体现在学习认知上主要包括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选择学习任务,并主动调整自己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7]学生对于学习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时,有足够的信心去完成老布置的作业,而对于专业课程如解剖学基础,大脑中与之想联系的知识经验缺乏,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新知识带来的“挫折感”。实验班中的学生经过为期一年的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积极培养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除了继续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外,对生理学基础、解剖学基础、病理学基础课程等都有了学习计划。我们了解到,学生表明他们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这是他们职业生涯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3.2 学习情感上:感受学习的快乐
中职学生有思想、有感情,在一定的感情基础上接受学习任务,从事学习活动,学习效果会大不一样。首先,在学习任务的选择上,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喜欢的课程上,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的内容上;其次,学生学习积极性跟随自身内部动机发生变化,学习动机强烈时,学习积极性升高;最后,学生因不同教师对自身关心程度不一样,其努力程度也发生变化。在实验班中,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尊重学生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信服老师,并乐于接受教师在他们学习方面的引导。
3.3 学习行为上:领略学习的意义
教师两学期持续对学生“积极关注”,尊重学生人格,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说服教育为辅[4]。真心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创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分析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文凭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明白进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学习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并愿意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努力奋斗。领略到学习对于自身的意义后,学生主动学习频率提高,上课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明显增多,课后学生间相互讨论、切磋问题,遇到疑难杂症及时向授课老师求解。不过,在我们的调查中仍然有少部分学生明白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家庭等因素,不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学习效率相对低下。
4 建议
中职学生学习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们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学校应促进落实教师对学生“积极关注”,把握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转变学生消极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师教育态度来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把握各种有效途径,树立学生中的典型,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探讨,让学生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7],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态度。
4.1 加强教师教育态度建设,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心理需要”和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心理需要”互相印照的过程,是师生间心理交流的过程[8]。教师与学生“心理需要”相吻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教师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克服对学生的首因效应、刻板印象,真正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加强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尤其是要加强生命哲学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9]。加强教师教育态度的建设,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赏识学生的“闪光点”。改变教师对学生单一评价模式标准,建立有效的发展型的学生评价制度,营造宽松、和谐、接纳的学习气氛。
4.2 建立有效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学生优良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效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合力构建。学校课程设置,可让学生早日接触实训课程,在实践中感受专业课程的乐趣。培养学生职业观念,引导灌输正确的理念适应从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稳定到职业发展等阶段。教师的人格魅力及教学方式,可以影响学生调解自己的学习行为,建立学习信心。家长重视学生学习、支持学生选择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如果家长过分施压,反而会助长学生厌学情绪,所以家长加强与学生沟通,理解学生的想法,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只要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倾听,他们一样可以成为企业的骨干,祖国的栋梁[10]。
1 王贵云,胡克祖. 中职学生学习态度探析[J].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12, (10): 16-19.
2 于言坤.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研究[J]. 才智, 2012, (16): 272-272.
3 王玲. 浅谈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改善策略[J]. 四川教育, 2014, (Z2): 76-78.
4 胡晓娟. 影响大学新生学习态度的因素分析[J]. 教育与考试, 2012, (02): 72-77.
5 赵德雷. 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内源性学习动力不足及其对策[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2 (05): 24-27.
6 张鸣,莫小源,卢虹妃. “积极关注”诱导学生优良学习品质形成[J]. 教育现代化, 2015, (16): 219-221.
7 谭美婵. 中小学生学习态度与教师教育态度的相关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40: 3-6.
8 孙亚云. 大学生学习态度问题研究[J]. 经济师, 2006, (08): 114-115.
9 王春华. 当前大学生学习态度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4(06): 98-100.
10 方知. 试论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J]. 职业, 2012, (09): 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