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与共享
2018-06-27吴慧鹏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阅读受到了冲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可逃避的现实,也是一次涅槃重生的机遇,面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阅读应该结合新技术、新手段,走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中职语文;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阅读是语文的生命,对于中职语文教學来说,更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和着眼点。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阅读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提高语文能力、开拓视野、丰盈思想,甚至是提高思考和应辨能力。对于成长中的他们来说,阅读更是像一盏引路灯,大千世界通过阅读在他们眼前展开。
毫无疑问,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在中职校园里,随处可见,手机、电脑成为学生生活的很重要一部分,也成为信息传播的最重要载体。新媒体时代,传统阅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语文教学随之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碎片化阅读对深度阅读带来的挑战
在教室、校道、操场、公交车上,随处可以见,学生低着头,翻阅着朋友圈、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每天,各种信息潮水般涌进他们的手机,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甚至午休、晚饭时间,他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拿出手机,完成一次又一次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无形中挤占了深度阅读的时间,也使得学生对深度阅读的兴趣大大降低。碎片化阅读的“短平快”让学生们能够以最快速的方式、最短的时间获取信息,也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惰性,他们习惯于阅读舒适化、趣味化、娱乐化、消遣式的内容,对于一些较有深度、篇幅较长的内容,他们会感到力不从心,缺乏兴趣;同时,思维惰性也正在形成,“短平快”的阅读并不要求读者对其进行思考,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而且,正是因为信息获取的极度便利性,他们不再去识记信息,而是选择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进行查询。
二、网络文学在校园里的地位
在校园里,网络文学正在冲击经典文学的地位。正如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所说的:我所担忧的,一个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据笔者了解,中职生对于小说的热情依然不减,但大部分学生阅读的都是网络小说,尤其是言情类、玄幻类、穿越类题材的网络小说,而究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好看”,而当我们深究何为“好看”,便发现,网络小说语言平白易懂、语言风趣、情节吸引人、符合的正是学生的娱乐化需求。网络文学无可避免地存在缺乏深度的特点,于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轻松与愉悦的网络文学中逐渐退化,而相对阅读难度大、语言复杂的经典文学越来越难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于是渐渐被束之高阁。
当我们忧心忡忡地对碎片化阅读和网络阅读带来的冲击表示焦虑的同时,我们也同样发现,新媒体时代,正在对“阅读”进行重新的塑造,阅读方式的革新已是大势所趋,它未必会带来最好的效果,却是不可避免的方向,那么,如何顺应趋势,对新媒体时代的语文阅读进行革新,是我们更应当去思考的。
新媒体时代阅读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阅读方式的多元和立体。语言文字的载体不再只是纸质的书本,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媒体,阅读也就跳出了单纯的文本,而是综合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内容更为丰富而多样。人类本质上都是视觉动物,图像能够更直观地刺激我们的阅读兴趣,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内容。认知心理学也认为,对于同一信息的编码越丰富,越有利于信息的存储和提取。因此,配合以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的媒体信息,同等情况下会比单一的文字信息更容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效率。
因此,不妨顺势利用新媒体的这一优势,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变阅读为“悦读”。将经典文学用新媒体的方式加以传播,辅以适当的引导,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名为“得到”的手机运用中,就有著名译者黄昱宁老师对于《傲慢与偏见》、《唐吉坷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三十部西方文学名著的音频解读,黄昱宁老师用约二十至三十分钟的时间介绍名著的历史地位、作者经历、小说情节及背后的时代背景进行一个深入浅出的介绍,其中不乏一些大部分读过该书的读者未能发现的深层内涵,能够极大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变“阅读”为“悦读”同时还要做到的是,线上与线下结合,新媒体与传统书本的结合,用新媒体作为引入,让学生有兴趣投入到书本中,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新媒体时代阅读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高度的自主性和互动性。由于新媒体提供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又具备超文本多链接的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定向查询,网罗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相对于传统阅读,新媒体阅读使学生有了更多独立自主的阅读选择权,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笔者曾经在语文课堂上尝试进行“新闻分享”环节,让学生自主学者网络上的新闻内容与同学们分享,并且对该新闻作出适当的评论。而这一尝试的效果也达到预期,每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关注的角度都不一样,在课堂上,关于环保、港独、金砖会议、一带一路等热点话题一一被学生们提及,信息的共享之后,达到了思想碰撞的效果。
高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许多网络平台都是以社交账号为依托建立起来的,例如,微博、微信,都具备了表达和交流的极度便利性和广泛性,大家随时随刻能够共同阅读同一篇文章,并且互换观点,读者与读者之间能够交流,读者与作者之间也能够相互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表达需求。将这个特点加以利用,能够使阅读“共享”进一步深入,在互动与参与中,让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世界。
参考文献:
[1]赵霞.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2)21-26.
[2]王飞.从浅阅读到瞥阅读——新媒体语境下阅读方式嬗变及解读[J].编辑之友.2014(1)32-34.
[3]陈亮,刘树民.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环境下的经典阅读[J].图书馆杂志.2011(11)43-45.
作者简介:吴慧鹏,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