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小学语文教学

2018-06-27程桂枝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渗透阅读传统文化

程桂枝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汉语历史。传统文化不能被抛弃。它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对我们的个人素质和品德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从小学学起,本文阐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阅读 传统文化 渗透

一、引导学生阅读的办法

1.以课文学习带动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呈现,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何况语文教学还有许多其它的任务要完成,对传统文化的阅读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做,因此,只能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或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来读经典。学《颐和园》,教师让学生上网查阅与《颐和园》有关的首都北京的许多知识;学《秦兵马俑》让学生上网查阅了解中国历史上有关秦朝的历史等等,总之,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尽量布置课外查阅或阅读的任务,并且通过布置语文综合活动来督促完成。课内学习成了课外阅读的由头,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多地去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好处并受到熏陶。

2.每周精读两篇短文实践课外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小学生刚刚涉入文言文领域,阅读能力有限,读什么合适,教师费了一番心思,决定让每个学生阅读《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等书籍,让他们每周精读其中的两首。这本书收录古诗词100多篇,篇幅短小,比较浅易,且囊括了从先秦到清朝以来很多国学经典,表现了历代文化名人勤学苦读、清廉勤政、爱惜人才、以及寄情山水、智慧高洁的品性,无论是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思想文化熏陶都是很好的材料。教师给学生明确精读要求:先对照解说和注释进行理解性的默读,同时进行圈点批画,然后完成题目要求,并对照书后答案进行验正,最后朗读至少5遍。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学生已经精读了七十几篇。如果说每周精读两篇像卷卷细流,那么坚持几年,这细流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心田,一定会滋养思想并最终发芽开花结果。

3.开展语文综合活动促进课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没有统一的教材,学习内容灵活,学习方法也灵活,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这给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阅读、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1)开故事会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名著故事,不胜枚举,学生又喜欢,故事会操作性强,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的成长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每个学期都要开几次故事会,每次定一个范围或主题,让学生先查阅准备,然后在故事会上尽量声情并茂地讲出来。为了让大家都去查阅准备,而一节课容量有限,至于故事会的主题,一般跟着课内的学习而定,每次开故事会都是对阅读的一次促进,是思想的一次升华,是灵魂的一次洗涤。因为其它教学任务,每学期只能进行有限的几次,但就是这几次的活动,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或是思想学生已收益匪浅。

(2)演文化剧

在西方,戏剧教育被视为一种“全人教育”,它锻炼学生表达、参与、探索、 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现在中国的学生离不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智能科技就像一个坚硬的壳,把年轻的一代全都囚禁起来,囚禁在网络里、虚拟空间里、自我意识里,他们的感官会逐渐麻木丧失,退化为类“机器人”。而戏剧表演可以把他们从这种虚拟空间里挽救回来,因为表演就要参与,要投入情感。

演文化剧类似于演课本剧,内容取材于课本,或取材于课外,一般是配合学校的活动,如元旦文艺汇演,“六一”文艺汇演,每周升旗前的才艺展示等。演文化剧不但能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入阅读,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入领会中国文化的内涵,还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3)开朗诵会

开古诗词朗诵会,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要开出比较有水平的朗诵会,也是要作不少准备的。首先是参与度的问题。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得费一番心思。教师选朗诵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但很多学生没有机会会很失落,于是改为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朗诵,还是有遗憾,因为毕竟代表是少数。最后我们确定自由组合朗诵,全班参与,结果皆大欢喜。其次是水平的问题。大家的朗诵水平参差不齐,那就要求教师课下多辅导了。所以,为了开好一节朗诵课,学生从选诗文到练习到配合,教师从组织到辅导到主持,都费尽心力。但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大。古诗词朗诵会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力,还提高了学生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因为付出多,开展的次数就有限,这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啊!

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促进

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语文阅读教学

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深度了解

以前,学生难理解《晏子使楚》里晏子的胸襟和抱负,现在,他们对晏子的品质能说得头头是道;以前,学生不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动心情。现在,他们对杜甫的感受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原来不太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吃苦隐居,现在他们能对陶渊明进行褒贬。对“李白与杜甫你更喜欢谁”他们也能进随时来一场激辩。

2.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多了,思想素养高了

学生作文中引用古诗文经典的地方多了,主题上明显有了理性思考。教师布置学生写《论语告诉我》,写《曹操是英雄还是奸贼》,写《李白与杜甫》,虽然很多学生离不开参考别人的思想,但他们还是能有自己的的一些见解的,还能写出新意。教师把写得好的作文读给他们听,并通过作文周报展示出来,给学生增添了喜悦感和成就感。

3.学生对古詩文的背诵比以前有兴致了

以前他们背诵是为了完成任务,现在他们背诵更多了些欣赏和感情的投入。有些学生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念念有词,让老师倍感欣慰。以前的背诵、默写学生写错别字是因为不理解所以往往想当然,按音填字,闹出不少笑话。现在他们写错别字往往是那个字太生僻了,想不起来。

总之,要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离不开点点滴滴的积累和潜移默化地渗透,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学生的坚持。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受到思想熏陶,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让语文教学之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猜你喜欢

渗透阅读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