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扶贫带来了什么
2018-06-27敖祥菲
敖祥菲
京东打造扶贫品牌是一种新的扶贫思路,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它不仅是可行的,也被证明是有效的,在实物扶贫、资本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项目扶贫等进程中,开辟了一条新的扶贫通路。
与以往的多种扶贫模式相比,品牌扶贫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扶贫路径?它为何会成为京东等一些扶贫企业的新选择?它是如何实现模式和路径升级的?在扶贫、减贫、消贫上,又存在怎样的特殊价值?
迎接品牌经济时代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策略传播系主任胡晓云在2014年曾提出“品牌扶贫”的概念,这与京东打造扶贫品牌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她看来,品牌扶贫指的是为贫困地区进行品牌人才培养、设计有效的品牌战略规划,扶持其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普惠式的产品溢价,提升区域经济价值,提高农民的精神气质与创新水平,实现扶贫、减贫、消贫目的的举措。
这一扶贫新模式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
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已处于品牌消费的市场环境,处于品牌经济的竞争时代。品牌战略是21世纪竞争的制胜法宝,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质量建设、品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对质量强国建设、质量品牌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制度措施。
在大趋势下,市场越来越趋向于品牌消费,这要求我国应当通过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实现“品牌强国”,而中国贫困地区,同样面临着观念转变、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
胡晓云认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必须借助品牌战略,提升区域形象,提高区域及其产业的资源价值,提升产业及产品的溢价空间,才能达到降低成本、保护生态、长效发展的“弯道超车”目的。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近年电商企业积极投入电商扶贫,有不少新的探索和创新,京东的品牌扶贫便是其中之一。
他说,以电子商务促进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是开展农村电商的一个重要诉求。京东开展的品牌扶贫,是助力帮扶对象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品价值与贫困户收入的新探索。
“虽然产业扶贫在我国已做了多年,而由电商企业主导农村产业的品牌扶贫,还是新的尝试。”汪向东说。
解决农村电商扶贫痛点
品牌扶贫究竟能够带来什么?
汪向东认为,一方面它符合农村产业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道路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要求,它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帮助贫困地区销售既有的产品,而是以品牌化建设,提升当地产业的档次。
另一方面,它又发挥了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的优势,以大市场的需求和数据为依据,以大平台的流量为保证,从而使他们开展的品牌扶贫建立在可靠的市场基础之上。
“品牌扶贫的探索,对被扶贫地区以及对改进国家的产业扶贫工作,都是很有价值的。”汪向东说。
胡晓云认为,除了改变观念,适应品牌经济时代的战略转型,品牌扶贫在消除资源浪费、创造品牌溢价方面也有巨大的价值。
她认为,消除贫困,需要追问贫困缘由、挖掘新的生机。过去,中国多数贫困地区都存在产品丰富但品牌弱少的共同问题,正是品牌化程度低下,直接导致中国农村的贫困。
“中国多数的贫困地区都在西南、西北农村,这些区域多地处边陲或高原腹地,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区域特色自然资源,但其区域及各类产业、产品的品牌化程度极低。至今,这些地区绝大多数的产品,依然以原料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大面积低价出售区域的各类资源,无法得到品牌溢价,无法获得品牌价值。”胡晓云说。
即便是在农村电商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现象依然存在,各地产品上网了,但低价抛售、低价竞争充斥网络。这不仅造成了区域独特资源的大量浪费,更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
实现品牌扶贫,可以借助品牌战略提升贫困地区产品的产业价值,提高区域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品牌化程度,创造品牌溢价,提高农民收益。
精准多元的扶贫策略
从京东的诸多实践案例来看,打造扶贫品牌无疑是一种精准而多元的扶贫策略。
胡晓云认为,消除贫困必须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在中国贫困地区,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普遍缺乏创建品牌的政策体系、管理机制及其执行能力,缺乏应对品牌消费、品牌经济时代的体制机制、人才储备与实践经验。
实施品牌扶贫,利用品牌知识培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设计与指导、企业品牌创建人才培养及机制建设等,可以提高以品牌为核心标志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同时也可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以生产为导向的执政理念与方法,有效提高区域资源管理的机制与水平;提升政府及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品牌管理能力、市场竞争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挖掘区域文脉、提升区域价值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内的组织、群体、个体的精神特质、文化气质,再造中国乡村的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品牌扶贫不仅可以消除贫困地区人民的物质贫困、经济贫困,同时,更能够消除精神贫困,提高文化自信,提升精神风貌。达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的目标。”胡晓云说。
在多元扶贫层面,品牌扶贫还可起到整合多种扶贫方法,以品牌创建为核心,实现协同扶贫的整合效果。因为品牌战略是基于实体经济、资源体系、消费关系而形成的差异化、个性化战略,在具体创建品牌过程中必须协同利用物质、资本、知识、科技、文化等各种资源。
“这一效果是之前任何一种扶贫的路径与方法都无法企及的。”胡晓云认为,过去的实物扶贫乃至项目扶贫,只能“授人以鱼”,并不能“授人以渔”;知识扶贫、科技扶贫,大多只能在单项技术培训方面做出努力;电商扶贫,虽然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拓宽销售渠道,培养电商技术,借助互联网赋能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但往往不能在更高程度上整合区域各种资源,形成区域内各界组织与人士群策群力,区域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互动发展、共振共赢的新型竞争矩阵。
品牌扶贫怎么扶
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品牌扶贫自然对具体的工作方法有全新的挑战和要求。
汪向东说,京东是我国电商扶贫的排头兵之一,作为电商巨头,他们在开展品牌扶贫探索的时候,尤其是当前初期阶段,难点可能不在销售,而在于如何推动当地品牌产品的开发和相关产业链、供给链的组织和运营。
“真正的品牌,不是一阵风,它要真正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起来,就需要经过市场长期优胜劣汰的检验和人们口碑的积累,需要相关各方的合作。”汪向东说。
胡晓云认为,品牌扶贫具体举措多样,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
第一种是传授品牌知识,培训品牌人才。
具体而言,即通过讲座、授课、示范等活动,进行品牌人才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升贫困地区政府部门人员、企业家、农户等的区域发展与品牌经营理念,提高他们的品牌创建与管理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以品牌化为核心,实现对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信息化、符号化等方面的正确理解,加强品牌运营的基本能力培养。
第二种是授人以漁,品牌规划先行。
胡晓云说,品牌创建是一个战略性工程,必须要有科学、专业的,同时既有战略高度又有落地措施的顶层设计。但贫困地区当地政府与企业、农户,目前基本没有经验与能力完成战略规划任务。
因此,相关专业机构接受委托,根据当地资源情况,为贫困地区提供一个或多个产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或龙头企业的品牌规划,能够直接有效地带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创新,提供一个区域精准的解决方案。
第三种是品牌传播,汇聚公益力量。
品牌传播是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步骤。在当今时代,没有传播就没有品牌,没有传播就没有产品的市场价值。一些贫困地区,资源丰富、产品优质,但就是无法突破时空障碍,为消费者所了解。
第四种是电商协同,对接大市场。
在胡晓云看来,贫困地区大多是以农业为主业的地区。因此,通过品牌扶贫,可以打造农业品牌、提供品牌规划,以品牌化引领区域发展。
同时,贫困地区,大多是边远地区或高原、山区腹地,交通不便、物流不畅,因此,在品牌扶贫的过程中,需要电商化协同,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消费者资源,搭建起贫困地区生产的产品与互联网大市场、国际跨境市场的物流桥梁,并为贫困地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可能性、产品体验与销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