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校文化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NKI(2000—2017年)数据可视化分析

2018-06-26靳云华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区学校建设

靳云华

自20世纪80年代,学校文化研究在我国兴起,国内有关学校文化研究的文献繁多,传统的文献分析方法在分析大量文献方面存在不便之处,而新兴的科学文献计量工具可弥补这一不足。当前国际上正在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可通过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有效地获取文献信息,同时可直接客观形象地展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 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国内近20年关于学校文化研究的期刊文献做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知识图谱可视化的方式更清晰地展现国内学校文化研究热点领域和发展前沿,同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以中国(CNKI)数据库作为检索源,在高级检索中设定“期刊”为文献来源,以“篇名”或“关键词”为“学校文化”做精准匹配,时间设定为2000—2017年,共检索出期刊文献2072篇,为保障文献质量,选择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的文献作为分析对象,最终检索到文献890篇,本文以其作为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主要内容的核心,是从文献的摘要和正文中提取的表明文章主旨的核心词汇。对高频关键词做词频和中心性统计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相关研究的热点领域,对关键词做时间突现分析,可清晰展现当前学校文化研究前沿趋势。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计量分析

图1 发文量年度分析图

某一领域文献期刊的发文量能从数量上客观反映其研究发展历程,图1是学校文化研究在核心期刊和CSSCI的发文数量统计。由图1统计分析可知:在2003年以前,有关学校文化研究的文献数量很少,表明这个阶段国内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关注度很小。2003—2010年,文献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表明自2003年起,国内学者开始逐渐关注重视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尤其自2011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召开以后,全国开始了文化建设运动,学校文化研究也达到高峰阶段。自2013年,有关学校文化研究的核心优秀文献逐年递减,表明在文化研究的广度基础上,仍需要加强学校文化研究的深度。

(二)关键词词频分析

关键词词频的高低客观上反映了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现状,关键词词频的中心性反映了各研究热点的连接渗透程度。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890篇期刊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得到关键词694个,本文中以出现词频大于5次为条件,共筛选得到学校文化研究的高频关键词36个,高频关键词统计具体见表1。

表1 学校文化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由表1可知,目前国内学校文化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频次总体上并不高,并且不同高频关键词频次差异较大,除“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特色”频次相对较高以外,其他关键词频次较低,由此可知,学校文化研究主题的集中程度相对较低。从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Centrity)分析可知,“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学校特色”“文化”“教师文化”“育人目标”“文化重建”“课程改革”“一所”“教育质量”关键词中心性都在0.05以上,表明这些关键词是学校文化研究知识流动控制的关键节点,其连接了其他高频关键词,说明这些研究热点相互影响渗透。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主要呈现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在词频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关键词做聚类分析可更清晰呈现研究热点之间的亲疏程度,学校文化关键词聚类图谱略。

关键词网络聚类知识图谱的网络模块化度量值Modularity Q(0.5928)介于0.4—0.8之间,网络同质性指标Mean Silhouette (0.6406)的数值介于-1—1之间,说明其聚类是可行的,且聚类一致性较高。以关键词作为聚类标签,Citespace软件共运行得到10个聚类,每个聚类都代表了学校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筛选得到4类聚类,具体聚类情况见表2。

表2 关键词聚类情况表

三、学校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借助 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法和关键词聚类分析法,在深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得出我国学校文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热点。

(一)学校文化内涵

研究和分析学校文化,首先需要理解学校文化内涵,国内研究者在结合文化定义的基础上对学校文化内涵提出了各自的见解。顾明远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教育成果总和。[1]张东娇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方式与物质形式的总和。[2]纪德奎通过分析总结学校文化内涵演变过程,指出学校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分支,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被全体成员所认同和共享的一切事物。[3]在定义学校文化内涵的同时,研究者也重点指出“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不同。张连生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或具体表现,不能将校园文化简单等同于学校文化。[4]张释元等人指出校园文化的概念更着重于物质环境,注重外显的物质层面,以物为载体;而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关注精神的、价值层面的追求,从文化角度出发,以人为载体。[5]国内学者对学校文化概念虽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都指出学校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重点强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基于自身的理解,本文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培养“人”的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共同努力创造的文化财富。

(二)学校文化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学校文化的核心也应围绕价值观来确定。学校文化建设是为促进学校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其最终目的需回归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而,学校文化需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现教育的本质。西方学者认为:学校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是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基本假设,学校文化研究和建设必须要围绕价值观这个重点,才能抓住文化的灵魂。国内研究者同样意识到基于“人”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白芸指出,真正让学校文化变得“以人为本”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6]张东娇强调文化是基于人产生的,因而学校文化的目的也应是“人”,是基于人,为了人,发展人,在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基于全体师生的发展,文化建设适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7]孟瑜指出,理解学校文化首先需要明确学校文化是指向“人”的,学校文化要“目中有人”,体现“人”的独特价值,要正确认识到,文化的焦点是“人”,而不是“物”或“事”,要关注“物”“事”之于人的“意义”。[8]刘芳赟指出,即以“真、善、美、圣”为核心价值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运行的内在机理。[9]

(三)学校文化建设主体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积累的成果,因而学校文化建设并不只依靠单方面的力量,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多主体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文化建设也应保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积极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对学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理论研究者和学校实际工作者都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重要作用,马建生指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校长文化领导的过程,只有校长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才能带动全体师生重视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工作。[10]陈希国关注作为学校领导的校长的人格魅力,指出校长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隐形的精神文化,全体师生能够在校长的人格魅力影响下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推动学校的发展。[11]夏心军指出,教师参与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因素的相互融合,是一种个人文化素养与学校整体文化的有机融合,是教师内化学校文化内核、传播学校文化基因的一种方式。[12]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始终意识到文化建设并不只是学校管理者的工作,也并不只是教师和学生按照学校管理者的指示安排机械地执行操作,这样的学校文化建设并没有任何内涵和意义。真正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前提下,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师生民主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激发师生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热情,增强师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共同的文化愿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使学校文化体现“人”的意义。

(四)学校文化建设对策

学校文化建设是长期复杂的过程,文化建设涉及学校诸多方面,国内研究者在研究学校文化基础上就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诸多建议。张释元等人从学校文化内涵出发,指出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要与文化的内涵一致,应该是由信念和假设开始,由内在信念决定外显文化,并保持内在信念和外显文化两个层面之间的互动。[5]石中英从学校文化的价值观出发,指出师生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维护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学校文化。[13]李希贵从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出发,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每位成员的切身大事,应把学校文化“股份制”,让每位成员参与其中,只有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学校才能进入真正的学校文化建设轨道。[14]吴玉平等人从学校文化建设形态出发,指出学校文化建设应与社会和家庭合作,从封闭式迈向开放性,从工具理论转向合作探究。[15]雷芳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出发,指出学校文化建设应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学校地域自身特点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16]有学者从课程和教学角度出发思考学校文化建设,杨小微等指出学校文化建设应基于学校自身文化和缺失文化两种机制的沟通和融合的基础上,在课程开发和教学研讨中发展学校文化。[17]王静指出隐性课程是发展学校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隐性课程传达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课程开发加工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学校文化。[18]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地吸取有效的建议,完善自身学校文化建设。

四、学校文化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突现关键词在某时间段内的变化分布,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在学校文化热点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时间年限设为2010—2017年,在Citespace中将Viwe设置为TimezoneViwe,进一步对关键词做时间线图,时间线图中突现关键词的具体变化(图略)。

分析时间线图可知,在2007—2012年期间,学校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校文化的内涵、学校文化价值取向追求、学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建设、学校文化管理等研究主题。在2013—2017年间,在对之前学校文化相关主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丰富和拓深了学校文化研究的领域。2013年以来,城乡教育一体化、农村学校、多校区、反学校文化等为学校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突现的研究主题,是未来学校文化研究的主要趋势。

(一)农村学校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间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愈加明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明确了当前我国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和处理二者关系的价值追求,指明了乡村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纪德奎指出从城乡教育一体化思考农村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农村学校应建立文化共同体,坚持乡村文化特色和现代学校改进相结合的思路,以发展农村学校文化促进农村学校发展,从而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19]张新海以实地调查的方法深入到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中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学校文化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学校文化投入低、学校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不重视、学校教师没有共同的文化愿景等现象。为促进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其指出各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农村学校文化氛围建设,尤其应提高学校校长的文化领导力,提高教师专业自信,创建积极团结的共同学校愿景。[20]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和学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在关注城市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应关注重视农村学校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学校改进发展,赋予农村学校更多活力。

(二)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建设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尚属于新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在学校文化建设影响下逐渐受到关注。所谓“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是指两个及以上的校区融合差异,依据统一的学校教育目标,协调不同的文化资源,实现多校区协同共赢发展。马焕灵在调研北京三所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发展现状中,指出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发展过程中,首先在尊重多校区学校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多校区应遵循统一的学校办学宗旨和教育教学理念,服从学校整体发展;其次精神重构是多校区学校文化发展的根本,多校区学校文化发展必须明确统一的学校精神;再者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数字媒体网络使多校区联系起来,减少多校区因地理环境空间分散带来的不便,以多媒体数字网络促进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发展。[21]赵士谦指出通过多校区学校器物文化的整合、行为文化的改造、制度文化的完善和精神文化的重塑实现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发展。[22]多校区学校文化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查雨明指出,学校各校区在物质、精神、管理服务保障三个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没有统一的发展保障机制。[23]近年来,为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缓解入学压力,许多大中城市先后出现了多校区办学形式,伴随着对多校区办学质量的要求,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发展亦是现代学校管理需关注的方面,以文化发展保障学校教育质量,推动多校区协同健康发展。

(三)反学校文化研究

我国对学校文化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学校文化的正面功能的解读,对“反学校文化”现象的研究相对较少,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等休闲娱乐方式的不断涌现,现代中小学学生的“反学校文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国内“反学校文化”现象。杨洁等在研究参考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之上,对“反学校文化”定义作出解释,指出“反学校文化”主要是指中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与学校主流文化不吻合、相互矛盾冲突的一种文化现象。[24]反学校文化在学生群体中呈现典型的特征,暴力反抗、空虚无聊、反感学校生活、否定教育作用等。社会转型中不正确的价值观、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分流制度等导致了学生不断出现“反学校文化”现象。王瑞德从文化多样性角度思考反学校文化,认为反学校文化是中性概念,应从冲突、反叛对抗的角度重新审视反学校文化。为促使反学校文化向文化多样性方向发展,应通过沟通理解的方式了解其群体的诉求,将反学校文化的内部情绪引入合理的渠道进行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压制,但在理解的同时也应遵守集体行动的原则,在合理的自由范围内促使反学校文化向文化的多样性发展。[25]反学校文化是当前学校教育问题中应重点突出关注的方向,其不仅关系到学校的良好发展,更关系到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文化研究不仅要关注正向的研究,也应关注学校文化中涉及的反向问题,从多样性角度探究学校文化,促进丰富学校文化研究。

五、结论与展望

(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与价值相统一研究

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校文化内涵与实际建设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呈现了说做两张皮的状态。简单地将“学校文化”理解为“校园文化”,只重视学校空间的物质的外显的环境建设,而忽视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核心价值观,忽略了“人”是学校文化的基点。关注学校眼前利益而忽略学校长远的规划与发展,急功近利地认为学校文化可以一蹴而就,忽视学校文化形成是教育者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慢慢积淀形成的,最终导致学校文化呈现中空内虚的结果。在寻求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中,错误地将特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盲目寻求学校特色标新立异,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建设,而不理解学校文化的特色是在于学校管理中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学校特色最终的目的也是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尚未厘清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的差距,在文化建设中好高骛远,脱离实际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学校实际存在问题是什么,简单地模仿、效仿而不能真正解决学校自身问题。学校文化建设如教育一样是百年大计,需要在时间长河中慢慢探索积淀。以教育为目的正确认识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为学生和教师创造温馨家园。

(二)拓宽学校文化理论研究深度和视角

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学校文化亦是如此,尤其随着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学校文化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文化研究近年来也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在实际的研究中,学校文化研究在2011年左右因受到国家文化改革的影响而达到研究高潮,尤其是核心文献的数量达到最高峰,而随后有关学校文化研究的核心文献呈现逐年减少的现象,表明国内学校文化研究的广度达到较合理程度,但研究深度和创新性仍有待提高。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校文化研究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文化与教育结合的角度阐述学校文化,理论支撑单薄缺乏深刻性,因而需要更多研究者从文化学、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深层次分析学校文化,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缺。从创新性来说,针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应在传统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点,从学校文化隐性意义出发,深究文化内涵与意义。特色优质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的文化发展都应同样受到关注,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文化发展相结合,以城市学校文化发展带动农村学校文化发展。学校文化研究与当前教育问题现状紧密结合,以文化推动学校改进,拓宽学校文化理论研究深度和视角,丰富学校文化研究多样性,为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加强学校文化实证研究

国内学校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涉及学校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但从当前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校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性和经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较少,对学校实际生活关注不够,不利于了解学校文化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更深层次的隐蔽性问题。因而学校文化研究可从研究方法论角度出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学校现场,在学校实际生活中收集客观真实资料,深入细致地发现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探究无意识文化,为促进学校文化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意义性的策略。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孕育出学校文化强大动力和生机,推进学校文化研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67-70.

[2]张东娇. 学校文化的秀外慧中[J]. 中小学管理,2016(03):21-25.

[3]纪德奎.学校文化:内涵发展与路径重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6(01):1-5.

[4]张连生. 学校文化的现实批判[J]. 教学与管理,2013(19):6-9.

[5]张释元,谢翌,邱霞燕. 学校文化建设:从“器物本位”到“意义本位”[J]. 教育发展研究,2015,35(06):14-19.

[6]白芸. 回归“目中有人”的学校文化[J]. 教育科学研究,2016(12):49-52.

[7]张东娇. 论学校文化管理中的价值重塑与流程再造[J]. 教育科学,2014,30(02):9-12.

[8]孟瑜. 学校文化变革的受阻原因、实施方法及阻力应对[J]. 教学与管理,2016(16):16-18.

[9]刘芳赟. 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作用[J]. 教学与管理,2015(08):5-7.

[10]马健生. 学校文化建设即校长文化领导的过程[J]. 教育科学研究,2014(05):10-11.

[11]陈希国. 校长品格与学校文化建设[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1):91.

[12]夏心军. 从“系统人”到“学校人”:关于教师流动与文化传承的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9):84-89.

[13]石中英.关于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14(05):5-7.

[14]李希贵. 把学校文化“股份制”[J]. 人民教育,2016(07):74-75.

[15]吴玉平,张伟平. 试论我国学校文化构建的转向[J]. 当代教育科学,2014(12):7-10.

[16]雷芳.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1):109-113.

[17]杨小微,张良.学校文化建设的思与行[J].人民教育,2013(Z1):23-26.

[18]王静. 论学校文化建设与隐性课程开发的逻辑机理[J]. 教学与管理,2016(24):35-37.

[19]纪德奎.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文化的冲突与调适[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21):13-17.

[20]张新海.农村中小学学校文化、新课程改革及其关系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9):30-37.

[21]马焕灵.多校区学校文化协同发展运行机制分析——以北京市三所多校区学校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02):28-30.

[22]赵士谦.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的四项基本任务[J].当代教育科学,2015(02):35-37.

[23]查雨明.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保障机制摭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5(02):31-34.

[24]杨洁,张家军.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论析[J].教育探索,2014(01):27-29.

[25]王瑞德. 学校文化多样性的反思与建构——基于反学校文化的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2016(02):49-52.

猜你喜欢

校区学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