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文素养培养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教学策略改革

2018-01-28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李 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与多元化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自身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变得越来越模糊,思想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逐渐显露出来。在学习期间,对于理工科更为重视,注重能够让自身迅速就业的实用性技能,人文素养急转直下。因此面对这样的状况,各大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现状,积极响应并落实素质教育,重新审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处境,科学客观地认知其根本属性,并要充分结合人文素养,对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深化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许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没有相对统一的正规教材,所使用的教材均是源自于院校自主编写的教材,而这种教材几乎都是文选,只是在其中加注了简单的评语,抑或是将语言知识与文学鉴赏相互整合,形成较为庞大又复杂的知识体系,无法真正发挥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作用。其次,许多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依旧采取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只是单纯地将重点、难点知识为学生标注出来,强制性地传授给学生,却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进而降低教学质量。[1]此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在课堂中使用录音机的频率要高于现代多媒体,没有将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更没有真正打破时空上的约束,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许多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存在明显不足,也是阻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以往教学中,由于大学语文教师忽视了与理工科专业的衔接,导致中文专业教师与理科专业学生在交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进而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教学实效性。

二、人文素养与大学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

(一)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特征

随着教育领域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深入研究,逐渐达成了共识,虽然语文课程有着工具性的作用,但究其本质还是属于人文类教育,因为母语教学对人的思想及精神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活动,提高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语文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要让他们通过审美欣赏、道德建设、心理健康等来进一步健全自身人格,换言之,即语文课程内容不仅包含基本知识与技能,更含有人文精神、道德素养、品质内涵等。语文课程提倡的是人文性,认为教学不能为了社会功利,而是要切实为了广大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2]

(二)语文课程内容含有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自身就含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从属性上讲,语言文字不单纯是交际工具,更是特殊的生命符号,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情感交流的有效载体,更是人文精神传播的重要媒介。对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来说,所反映的是作家真实的情感与价值理念,展现人性、人权、人生以及人道,体现的是对于自然生态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与人生哲理,有利于提高洞察力及理解力。[3]此外,语文课程也是含有道德品质、宽广胸襟等内容,语文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言行都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教学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与育人紧密融合,其中的文化内涵有效传递是在师生相互交流与配合中实现的,通过学生的深刻的感受与运用,教师的潜移默化教学效果能够得到真正实现。

(三)语文课程利于人文素养培养

将大学语文课程拓展为人文素养培育课,在教学当中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培养的同时,也是对其教材的深入挖掘。当前,大学语文课程虽然各大院校版本不同,但整体结构与内容几乎一致,均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兼具哲学、生活、历史及社会等方面内容,教材自身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大院校也开始进行了课程改革,逐渐将大学语文课程转变为人文类课程,全新的教材创编更是直接将其定位为人文类阅读范本。[4]对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日常教学中,应在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也要加大人文素养培养力度,用开放性的理念实施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程的积极作用,运用教材中的丰富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的升华,促使他们能够全面健康发展,以此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三、基于人文素养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一)培养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

由于当前市场人才竞争激烈,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因此,各大院校的培训目标应积极顺应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努力培养高素养、强技能、专业知识扎实的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率,达到人才市场的要求。对此,大学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基础性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大量文学词汇,能够熟练运用语法的同时,将这些语文元素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5]此外,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当中,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用正向的优秀文学作品鼓舞学生,用我国传统文化感染学生,增强育人效果,从而培养出具有语言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理工科人文素养教育

从各大院校的学生质量上分析,由于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的教育体系,就是将文科与理科分开来授课,进而将其延续到后续时期的教学中,导致许多理科学生存在重视专业技能,对人文素养的提高严重忽视的传统观念。因而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对语文课程具有抵触心理,认为其并不重要,致使他们在语言表达、写作时出现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不断等不良问题,不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更无法写出真实的读后感,让这些学生体会不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6]因此,理科方向的毕业生往往不能达到职业岗位对基础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在这样现实的窘境下,大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理科学生的文学素养及语文应用能力,要针对这种情况,充分结合理科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当中运用适当的教学语言,逐渐将人文素养渗透到课程中,使两者有效结合。

(三)积极与各个专业学科结合

由于学校的专业课程过多,因而多将大学语文课程缩减到40-45课时之间,大学语文应积极为自身赢得更多发展空间,加强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是推动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课程内容涉猎广泛,容纳性较强,文学作品既包含单纯性质的文学鉴赏作品,同时又涵盖了经济、历史、艺术、社会人文等领域的内容,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养是其教学的重点内容,而这也是每个学科都具有的要素,并且剖析文学作品要站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涵义进行探究,每个读者也会由于自身生活经历不同及认知能力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解读。语文自身强大的包容性为大学语文课程结合专业学科的革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因此,大学语文要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优势,与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文化等相互建立联系,实现学生的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基于人文素养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改革

(一)转变教学模式,重组教师资源

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大学语文课程也是教师从头到尾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方式必然会降低教学质量,并且不同专业毕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侧重点也完全不同,文学专业教师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语言专业教师会侧重于语文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运用,而写作学教师则会更偏向于文学实用价值的讲授等,也正因如此,导致学生在学期结束后,所学知识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只是对具体某一方面的知识了解,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由于语文的包容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需要教师具备鉴赏作品、剖析语法等专业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但却很难有教师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7]因此应将当前的教学模式彻底转变,推行多人教学、模块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个教师的专业优势,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可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全面性的语文知识,实现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相互统一的目的。

(二)满足社会需求,调整课程教材

目前,各大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均不相同,通用的教材多达上百种,怎样让教材不仅能摆脱教学窘境,还能满足人文教育需求,是当前每个院校应重点研究的问题。根据本文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以及教师应分模块教学的分析,总结出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应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文学作品赏析;二是语言学,分为口语表达能力及语法运用;三是应用类文章写作,将这三部分进行单独整合编制,使其彼此交融,将人文与运用有效结合到一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又能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在每部分的内容创编上,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文章选择要最大限度地与实际生活接近,符合学生需求,推陈出新。增设文理融合、文学与科学融合等方面的作品,以此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结构应清晰,详略内容要明显,突出难点,虚实结合,坚持教学与阅读相结合、知识与鉴赏相结合、要求与驱动相结合的根本性原则,让整本教材方便教师的选择,帮助他们进行重点知识教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课上与课下学习相结合的高效学习方式,从而在为教师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8]

(三)丰富课程内容,整合教学资源

为了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各大院校在选修课上,对于人文素养类学科要求的分数较高,学生为了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在选择课程时也会更加倾向于这方面的课程。恰巧解决了大学语文课程因为课时少、教材内容有限而无法体现其优势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大学语文课程与演讲比赛、文章写作、普通话练习、诗词赏析、传统文化等进行全面整合,借此丰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空间。

(四)健全考核机制,有效运用媒介

首先,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新媒体技术,通过微信、QQ及微博等社交软件,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仅延伸了教学时间、扩充了其空间,同时也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学生之间的探讨、鼓励与评价。[9]其次,对于学生评价而言,若仅凭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数对学生作出评价,显得过于片面,主观性较强。语文能力的高低应与学生日常学习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想要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个学习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群体力量的影响作用,与其保持紧密联系,运用校园广播、报刊、图书馆等媒介,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文学创作比赛、主持竞赛等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一定物质上的奖励,并将其纳入期末评价当中。此外学生日常在课堂中的整体表现、进步幅度、学习态度等都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关注他们能力、日常表现、实践情况等方面。这样健全的考核机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能力,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增强人文素养,深化文学内涵。[10]

基于人文素养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推动语文教学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其必然选择,是培养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举措。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充分意识到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明确自身课程定位入手,通过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丰富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教材、健全考核机制等有效策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红,崔伊飞.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03):283-287.

[2]张翼. 人文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18-22.

[3]吴时红. “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02):143-148.

[4]蒋承勇,云慧霞.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3(02):53-55.

[5]行玉华. 论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J]. 语文建设,2015(17):25-26.

[6]毛元金.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策[J]. 思想战线,2015,41(S1):91-93.

[7]陈嘉伦. 大学语文课程提升人文素养的路径和实践[J]. 语文建设,2015(33):23-24.

[8]龙宇帆. 发挥大学语文人文功能,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8):60-61.

[9]沈明煊. 论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 科技经济导刊,2016(25):109,186.

[10]吴俊,刘佳人. 试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兼论大学语文教育[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8):48-52.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