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逆反期的影响

2018-06-25徐越

现代交际 2018年8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

徐越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单一关注下一代的素质教育,他们同时注入更多的心血来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少的家长会发现孩子会有逆反的行为,但怎样帮助其顺利地渡过逆反期,家长们毫无头绪。本文为家长们应处理好孩子逆反期发生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 父母教养方式 逆反期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168-02

一、逆反期的概念

儿童发展心理学把心理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分阶段的进程。只有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才能更深层地理解孩子在各个时期的特性,培养出心理健全的人。

人生阶段会有两个逆反期,称为第一逆反期和第二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年龄在2~4岁,多数在3岁左右;众所周知,第二逆反期是在人的青春期,年龄在10~16岁,处于青春发育期阶段。[1]

二、第一逆反期

很多家长仅仅了解孩子在青春期时会有逆反的心理、行为,却忽视了儿童的第一逆反期阶段。[2]儿童的第一逆反期在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区分中处于前运算阶段,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认识新事物,不理解他人的观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处于幼儿期时,主要的发展特征为获得主动感。

(1)心理活动。这一逆反期的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是要求实现独立自主,向父母证明自己的能力,让周围人接受自己“长大了”。

(2)具体行为。通常表现为主动去参与大人在做的事情,认为自己可以像大人们一样有能力去完成;不需要家长的帮助,一旦家长伸手去帮助他们完成了这件事,儿童往往会将此事物恢复原状,自己重新做;与父母的意愿反着来,经常对父母说“不”,与父母的控制相抗衡。[3]

(3)逆反原因。在逆反期出现之前的婴儿阶段,幼小的婴儿处处依赖着父母,父母也紧密地看护与抚养,这使这一段时期父母与孩子的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新的改变,与婴儿时期相比较,此时期的认知、言语与行为能力等发展都有显著的提高,使内心趋向于自我主动、获得满足行为活动的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期望。

三、第二逆反期

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处于青少年期,主要发展特点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一般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初中阶段,由于个体生理的加速发育,心理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身心发展的急剧不平衡导致各种矛盾的诱发。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存在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成就感与挫败感之间。因此,第二逆反期又称困难期、危机期。[4]

(1)心理活動。与第一逆反期相同的是,两个逆反期的逆反对象通常是父母。第二逆反期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内心渴望独立自主,反抗行为、精神上的约束和控制;追求平等的地位,不被人支配或保护,自尊心较强;与家长之间存在观念上的差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代沟”,父母经常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孩子很难接受,使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对家长产生了抵触的心理。

(2)具体行为。反抗行为会比幼儿期更加激烈,表现为态度强硬、不屈服,行为举止更加粗暴,具有短时期的突发性,内心冲突加大,行为不易受个人支配、难以掌控,常在爆发后回想自己种种行为时又后悔不已,或者采用另一种极端的冷暴力方式,将所有不满的情绪压抑在心里,以冷漠相对抗,不与家长对话,使得内心压力增大、充满了痛苦,这种极度不良的心境在短时间内很难转移。

(3)逆反原因。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具有情绪上的困扰,日常消极的情绪较多,稳定性较差,行为具有突发性,不受控制;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地关注个人形象,想要在大众的面前展示完美的形象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从而使得烦恼增多,压力加大;渴望得到长辈及同伴的接纳与肯定,努力表现自己;与父母缺乏情感的沟通,自己的愿望常被父母阻止、干涉,导致亲子之间产生分歧,使孩子们认为自己不被理解、缺少情感支持而烦恼,产生孤独或压抑等感觉。

四、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1)两个逆反期的相同点。在孩子的需求上,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渴望着独立自主、追求心理与行为的自由,不希望被家长所控制、束缚;孩子在两个不同的时期都出现了心理成长与实际现状的不平衡,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2)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第一逆反期的幼儿主要追求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要有足够的空间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希望被父母过多地保护、干涉。[5]通常幼儿想做的事情都是他们所处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实上无法完成。第二逆反期的少年们需求的是人格、地位的独立与平等,属于更高层次的追求,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与行为上的控制,这是从幼年到成年的必经过程,但由于内在矛盾与外在环境的不适应性,导致了需求不能得以实现,产生极大的困扰。[6]

五、逆反期的危害

我国有13%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与行为上的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的患病率达到了216%至32%。[7]然而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广大家庭的重视,但很多家庭仅仅从问题的表面来看待,家长们应该了解个体早期的不良发展将会持续终身,并从问题的根源来理解产生的原因及问题的危害,及时进行处理。[8]

逆反期中一些常见的、有危害的问题包括成瘾行为、内部心理失调及外部环境关系失调等。成瘾行为有我们所了解的网络游戏成瘾,又称网络型心理障碍。初期会出现对网络精神依赖、渴望游戏;中期出现躯体依赖,伴有厌食等症状;严重的则会使其社会功能受损,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易出现暴力行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会造成抑郁等心理障碍,多数出现在父母关系不和、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单亲家庭、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教师的不良惩罚方式、同伴关系不和等,家长或同伴没有及时给予情感上的关注、支持与理解,使逆反期的他们无法支撑巨大的生活及学习上的压力,对未来失去了兴趣和希望。

六、教育的建议

父母应学会正确处理逆反期中孩子们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对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针对幼儿期的儿童,游戏是教育的最佳途径,可以通过主题、角色扮演等活动去满足他们对社会不同角色的好奇心,使他们在模拟生活游戏中得到参与的机会,满足自己独立感的需求;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分配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他们真正地动手去完成一件事,达到实现自我价值感,同时家长要经常给予鼓励、夸奖,告诉他们“你真的很能干”。

(2)针对少年期的孩子,父母应采取民主、关爱等教养方式[9];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尊重孩子的选择与意愿,并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能够从内心理解、接受他们的成长和观点,学会与孩子们做朋友[10];在学习、生活中做到教学相长。

(3)正视孩子在两个逆反期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通过学习有关的心理知识,了解其矛盾所在,并能够积极、理智地面对这两个逆反期存在的客观事实,正确地引导、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两个心理上的转折期,减轻压力和挫败感,对他们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加波.认识和理解孩子逆反期的心理[J].少年儿童研究,2013(2):63-64.

[2]陈英.3~4岁幼儿逆反表现及其对策初探[J].才智,2011(11):73.

[3]杨俊岭.论幼儿逆反心理的引导[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8):234.

[4]任秀梅.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心理逆反期[J].宁夏教育,2017(7):147.

[5]殷绪群.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6]蔡飞.浅谈中学生逆反期心理教育[J].文学教育,2011(9):148.

[7]李静.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认知偏差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8]蒋桂芳.青少年叛逆的内在动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5):66-67.

[9]葛静霞.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沈彩霞.家长如何教育第二逆反期的孩子[J].考试与评价,2014(2):87.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