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8-06-25徐荣薇
徐荣薇
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发病后6 h~1周内脑梗死缺血进展或组织坏死加重致神经功能恶化[1-2]。据调查,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梗死的26%~43%[3]。目前临床上对该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4-6],但缺乏疾病发生、发展中脑梗死分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研究。本研究调查了4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及5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组为2015-10—2016-10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5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2组临床资料。研究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8~82(68.5±9.7)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1~78(60.0±11.2)岁。排除心肾功能不全、出血性脑血管病及因严重感染、高热导致病情进展者。
1.2方法调查2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缺血性脑卒中史、CT分型、颈部血管狭窄程度、OCSP分型、斑块性质等。(1)根据颅脑CT结果进行CT分型,包括脑干梗死、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2)颈部血管狭窄程度=(正常血管内径—狭窄部位最小内径)/正常血管内径×100%。评定标准:颈部血管狭窄程度<50%,为轻度狭窄;颈部血管狭窄程度50%~70%,为中度狭窄;颈部血管狭窄程度>70%,为重度狭窄[7]。(3)OCSP分型包括后循环梗死(POCI)、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腔隙性梗死(L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4)斑块性质分为无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对比2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缺血性脑卒中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糖尿病史、CT分型、颈部血管狭窄程度、OCSP分型、斑块性质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8,P=0.001)。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对比 [n(%)]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CT分型、斑块性质、OCSP分型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2,8-9]。虽然近年来医疗水平明显提升,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恶化概率仍较高[10]。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筛查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方案制定、疾病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11-12]。
临床研究发现,牛津郡社区脑卒中规划(OCSP分型)能在常规CT、磁共振等尚未检出病灶时,按照具体临床表现分型,且能对闭塞血管及梗死灶大小、部位等进行判断,结果与神经影像学检查相似[13-15]。有研究认为,TACI亚型患者脑卒中进展发生率最高,其次为PACI亚型、POCI亚型、LACI亚型[16],本研究与此相符。CT分型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17]。本研究中,2组CT分型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CT分型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颈部血管情况,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无辐射、无创伤、费用低等优点[18-19]。近年来,有研究调查了脑梗死发病与颈部血管的关系认为,颈动脉狭窄在进展性脑卒中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20]。本研究中2组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发现,糖尿病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21-22]。糖尿病会促使机体血液黏度提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脑水肿加重,脑梗死恶化[23]。颈动脉硬化会诱发颈动脉狭窄、斑块等,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24-25]。本研究中研究组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展过程中,空腹血糖及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高龄患者身体功能逐渐衰退,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也会增加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26]。本研究中,研究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斑块性质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后形成的不稳定斑块极易破裂,致血液直接与斑块内部高凝物质接触,启动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机制,引发血栓形成[27]。此外,斑块还能阻塞动脉管腔,减少狭窄管腔血流量,加上侧支循环不良,导致脑缺血区域病情恶化,引发卒中进展。不稳定斑块中存在大量炎性细胞,一旦被激活,会大量释放炎症趋化因子[28],而在不稳定斑块损伤、破裂过程中,炎性反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且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血栓扩大,引起炎性反应的继发性损害。本研究中,2组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斑块性质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 解红,刘学政,刘新桥.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6):612-614.
[2] 所森,张卓伯,高冠群,等.同型半胱氨酸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6,44(7):674-676.
[3] 陈欣,关兰芳,马赟英,等.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23(6):392-395.
[4] 佟振花,田立,刘晓婷.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246-247.
[5] 赵阳,郑辑英.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8):820-824.
[6] 宫珍卿,王永久,朱孔华.炎性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10):7-10.
[7] 黄俊英,黄品同,张莹.超声检查与CT血管成像检查评价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J].浙江医学,2017,39(5):336-339.
[8] 姚涛,任明山,李淮玉.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5):735-738.
[9] 朱林,王治国,王树桢,等.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2):280-282.
[10] 简志宏,王雷,金桐,等.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反应与肺部感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23(5):386-388.
[11] 鞠卫萍,邢舒平.脂蛋白磷脂酶 A2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6,56(21):102-104.
[12] 刘深,王宏涛,魏聪,等.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7,48(11):2 321-2 334.
[13] 段景怡,徐程华,王鹏.OCSP亚型TACI对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及其预后的价值[J].浙江医学,2017,39(19):1 700-1 702.
[14] 张迎生,罗云.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6):1 927-1 930.
[15] 袁文肖,陈艳,李新.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严重程度和转归的相关性[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7,25(5):400-405.
[16] 刘斌,任伯,毛文静,等.急性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亚型脑侧支循环的形成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1):64-68.
[16] 王楠星,张江.OCSP分型联合CT分型预测急性脑梗死进展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9):1 313-1 315.
[17] SEKER F,POTRECK A,MÖHLENBRUCH M,et al.Comparison of four different collateral scor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by CT angiography[J].J Neurointerv Surg,2016,8(11):101-102.
[18] HAMAGUCHI H.Future of vascular ultrasound[J].J Med Ultrason,2017,44(4):279.
[19] BAR-ZION A,TREMBLAY-DARVEAU C,SOLOMON O,et al.Fast 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with Enhanced Spatial Resolution and Background Rejection[J].IEEE Trans Med Imaging,2016,36(1):169-180.
[20] 陈雪君,朱建平.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7):742-746.
[21] 李冬华,王海鹏,刘洁,等.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测指标的临床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12):894-898.
[22] 孟美美,黄小新,楼青青,等.血压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再复发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4):2 233-2 236.
[23] 许鹏杰,罗成宏,苏斌儒,等.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4):419-421.
[24] 孙佳艺,赵冬,刘静,等.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性别差异的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35(2):81-86.
[25] 梁晓,张志辰,金香兰,等.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6,11(1):1-7.
[26] 汝宁.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Hcy变化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6,44(4):439-441.
[27] 何爽,江海强.进展期脑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性质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2):54-55.
[28] 杨庆华,沈文,贾贤达,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5):1 755-1 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