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06-23应飞凤
应飞凤
【摘要】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教师应落实课堂教学,厘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从教师解读文本开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明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以凸显语用为终极目标,解决为什么而教的问题;更要坚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以阅读方法指导为抓手,使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夯实阅读能力,真正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去思考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把课文读准读通,把静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语言信息的基础上,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既有心灵的触动,又有灵魂的觉悟,最终能够具有从课文中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读出理的能力。
一、教什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教师解读文本开始
课程标准以能力为导向设置了各年段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各册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化,承载着的任务关联度强。从知识技能维度来讲,小学高段的教学要从整体出发,探索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悟作者选材组材和遣词造句的匠心。从水平要求维度来说,高年级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析词句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的效果。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而内容的特别是思想的表达尤其要以形式为载体。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应该从一味钻研思想情感转移到关注对文本特有的本体性知识的研究上,着实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而努力。
例如《桥》这篇课文的语文本体性知识,除了运用生动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写出洪水的凶猛、人们的慌乱和老人的镇定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具有特色,例如运用短句或短小的段落,对老人的神情与语言的描写十分传神,这些更好地为表达文本的主旨服务。为了表达老人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座生命桥,还从侧面来烘托人物的品质。除此之外,一直到文本的最后才点明老人与青年人的关系,更使故事显得悲壮。
笔者认为唯有在深入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样的方式与结构,看到内容背后的结构,才能研制出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即为学生的语言智能而教。
二、为什么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以凸显语用为终极目标
教学设计直接决定着语文课的性质,一份优秀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写出了什么,还考虑到了用什么来写的,更考虑到了为什么这样写,不这样写可以吗?目标确定要建立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充分挖掘文本潜在的内涵。
例如在教《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我以知识技能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为探究活动。结合《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 “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最终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通过默读,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紧紧围绕“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本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是值得模仿的。在小练笔“十多年啊,十多个冬季,多少個日子啊……那一天, ”时,学生有方向可写,有内容可写。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这样行之有效的落实语用的小练笔中得以提升。
三、怎么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阅读方法指导为抓手
(一)批注式阅读,品味细节
徐特立先生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认为青少年学生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并善于将思考所得及时记录下来,做成笔记,以求阅读时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边批注,边品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时,另辟蹊径,抓住学生的疑问,将老师的问题变成了学生的问题——
师:阅读课文的12—23自然段,想一想,嘎羧的哪些行为让你产生了疑问?请你在相关的文字旁边加个问号,做上批注。
生1批注:嘎羧为什么要凝望着江面?
生2批注:嘎羧为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
交流……
师: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围绕“挖”字,你又有什么问题想问?把问题批注在这段话的边上。
生1批注:为什么嘎羧一停不停地挖,而不去祖宗留下的象冢?
生2批注:为什么嘎羧要一停不停地挖,而不去休息一下?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高潮,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此徜徉。
(三)读写结合,落实语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例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将父亲对儿子宁愿付出生命的大爱呈现在每一位孩子的面前,让每一位孩子了解到父亲和母亲不同方式的爱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情感的迁移,学生大都是能感受到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但是如何用手中的笔来吐露这份爱呢?学生是茫然的。教师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划划、读读、悟悟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把爱的教学渗透在这点滴的细节描写之中,在这过程中让读的重点成为写的重点。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