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级共读《木偶奇遇记》入手,浅谈朗读在课外阅读中的意义
2018-06-23姜亚斐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值得认真研究。本文主要以班级共读课外书——《木偶奇遇记》为例,探讨了朗读在课外阅读中的意义。
【关键词】课外阅读;朗读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引入到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说,朗读是一种重要且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下面笔者就以班级共读课外书——《木偶奇遇记》为例,浅谈对朗读的几点认识。
班级共读课外书操作如下:
1.阅读班级
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年级5班
2.阅读书目
意大利作家洛伦齐尼的《木偶奇遇记》
3.阅读时间
每天语文课的40分钟,共读两周时间
4.阅读方式
课上朗读+课下阅读
5.课堂朗读形式
一是老师绘声绘色地读故事一章;
二是开火车轮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读故事一章;
三是识字多、朗读流利的孩子轮读故事一章。
6.阅读积累
一是记录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并攻破;
二是勾画好词好句并分享;
三是在自己有感想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
7.评价方式
一是朗读中,以朗读是否字音准确、声音洪亮、断句准确、有朗读技巧来评价;
二是阅读结束后,以读书交流会的形式检测对书的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是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此梳理故事的内容、人物的成长等,从而进行知识的输出。
这本书的共读效果很好,这也让我悟出一个道理:书是“读”出来的!就是在课堂中给足时间、给足等待,带着孩子们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自然段、一个章节的读。读着读着,书就读会了。《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财富。
一、朗读可以促进识字
讀书能够帮助孩子识字,这是肯定的。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 个汉字的音、形、义,在反复地与生字见面中就会慢慢记住生字。有时,这样的识字是一种整体输入,无须识字方法的指导,孩子们读着读着自然就认识了。当然,老师在和孩子们读书时也可以随时点播几处识字,提供有效的识字方法,以便孩子们掌握适用的识字方法,为以后的识字提供捷径。当拿到这本书,看到题目“木偶奇遇记”,就可以点播“偶”和“遇”:相同部件,不同偏旁,有人是“偶”,有走字旁是“遇”。这样的点播随意就好。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 的能力。这需要一步步引导,要先学后放、循序渐进。例如给一年级的孩子讲清如何数自然段可是一件费力费时的事情呢。怎么办呢?那就丢给读书吧。老师只要将如何认识自然段的基本知识告诉孩子,其他的,无论是在没有图画的故事中数自然段还是有图画的故事中数自然段就交给“读”解决吧。孩子们就这样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一开始会出错,有老师和同学帮助,后来再读,他们就会明白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要重新起一行,而且要空两格。久而久之,还能指出空的两格与下面文字的对应关系。这是一种自学能力,是一种学习的迁移、类比、辨析能力,只有靠孩子们自己读才能习得。
三、朗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
读书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是呀,读书是活的,读书能读出孩子们的自信!因为,站起来给大家朗读,需要勇气;用声音赢得大家的掌声,需要朗读者的感情和理解。这是读书所能带来的体验,这就是成功,这种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更自信!说话声音如小蚊子的邓某某,在一次次站起来朗读的过程中,声音变大了,孩子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再朗读时会很自然的大声。郝某某的妈妈在微信中说:孩子朗读课文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很开心。还跟许多亲人分享了这件快乐的事情。再后来,朗读时,他总会有意识地大声、有感情,用声音抒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胆怯到落落大方地站起来,从一开始平淡如水地读书到绘声绘色地朗读,无不洋溢着自信!这些都是“读”出来的。
图1 思维导图
四、朗读可以梳理孩子的思维
朗读是一种声音的学习,大脑受到声音的刺激记忆会深刻。同时,朗读的过程既是知识输入,又是知识输出的过程,它是双向的。这种知识的转换就是思维的梳理过程。这种看不见的思维变化可以用思维导图来呈现(如图1)。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一日无书,百事荒废”“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让我们读起书来吧!
作者简介:姜亚斐,女,1983年生,新疆乌鲁木齐人,幼教一级教师,本科。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