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儿童诗的教育”范型建构之校本探索

2018-06-23任丽芳

课外语文·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儿童诗

【摘要】本文探讨学校如何从儿童诗课程的开发中受到启发,进行“通过儿童诗的教育”范型建构的校本探索。具体从背景分析、概念界定、目标定位、建设内容四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该学校教育范型的主要思想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儿童诗;通过儿童诗的教育;范型建构;校本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校自2005年开设儿童诗校本课程以来,通过儿童诗教学发现并发展了儿童的诗性智慧,针对小学儿童教育的异化现象,顺应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培养需求,不断深化和拓展儿童诗的育人价值,从儿童诗教育走向“通过儿童诗的教育”,建立起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范型。

一、“通过儿童诗的教育”的背景分析

(一)儿童诗教育对发展儿童诗性智慧的重要作用

诗性智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意大利杰出思想家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诗性智慧即原始人一种“强烈的感觉和广阔的想象力”,是各门技艺和科学的粗糙起源。另一种是人在自我意识、理性已经发展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感性生命与逻辑理性、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我们称为成熟的诗性智慧。我校通过儿童诗教育发现儿童天生具有质朴的诗性智慧,呵护并发扬这种智慧,能更好地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儿童的自主生长,在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发展的基础上生长出成熟的诗性智慧。

(二)“通过艺术的教育”对学校课程价值的再认识

英国著名教育家、诗人赫伯·里德(Herbert Read)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通过艺术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通过艺术的教育”给我们这样的启发:艺术教育并非着力于学生学习艺术本身,而是通过艺术进行人文化教育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因而艺术也突破了课程内容的单一价值,成了集内容、形式、目的、途径等多元价值于一身的综合体。这种“通过××的教育”理念促使我们对学校课程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尤其在教育界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当下给我校提供了统整课程的思路:提炼儿童诗教育中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统一的学生发展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辐射到语文课程及其他课程与活动,让学校教育真正具有人文化的特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通过儿童诗的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通过儿童诗的教育

这里的“儿童诗”不仅指文学范畴中的儿童诗,更指从儿童诗学习中发现儿童的诗性智慧,以及由此带来的课程教学的“童性(儿童诗性)”特质,通过“儿童诗”改变学生校园生活的样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关爱(伦理的)、灵性(认知的)、审美(艺术的)的特色素养。

(二)通过儿童诗的教育范型

范型即典型和范例。通过儿童诗的教育范型是包含了通过儿童诗的教育的价值取向、课程样态、教育模式、评价方式于一体的学校教育典型和范例。

三、“通过儿童诗的教育”的目标定位

运用“通过儿童诗的教育”理念构建学校教育范型,形成实践推进的策略,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突出诗性智慧的发展,尤其是形成关爱的、灵性的、审美的特色素养,让他们过上艺术化的生活,迈入诗意人生。具体来说:

1.促进学校教育价值的转型。建立“通过儿童诗的教育”价值取向,修订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细化标准。

2.促进学校课程样态的转型。形成“儿童诗”与语文课程及其他课程、活动的内在有机关联性,形成“通过儿童诗的教育”课程新样态。

3.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转型。形成“童性”课堂的基本展开逻辑和指导量规,形成“童性”活动的基本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4.促进学校评价方式的转型。基于“通过儿童诗的教育”的学生培养目标,形成本校学生发展的评价指标,建立新型电子评价平台,促进全面、全程、全员的评价转型。

四、“通过儿童诗的教育”的建设内容

(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培养目标的厘定

本校教育的独特性体现于从儿童诗教育走向“通过儿童诗的教育”,实现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与参与,不仅掌握核心知识和必备技能,更获得人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诗性智慧的增长,过上艺术化的生活,迈入诗意人生。让这种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将对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化的厘定。

从儿童诗教育中发现的儿童诗性智慧中选定三个关键词“关爱”“灵性”“审美”作为一级指标,然后根据学生年段发展的身心规律进行年段分解。

(二)学校课程样态的模型和主要实施策略

以儿童诗课程为精神原点,以“涟漪扩散”为形象比喻,从儿童诗中发掘出诗性智慧,首先反哺语文课程,进而辐射到其他课程与校园活动中。

1.完善核心课程——进一步完善儿童诗校本课程建设。在儿童诗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儿童诗的目标和内容,加强儿童诗课型的日常实施质量,突破儿童诗课程的评价难点。

2.突破重点课程——重点建设与儿童诗高度相关的语文课程,包含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上的整体变革。提出“童性语文”的教学主张,在语文课程目标中突出儿童诗性智慧的发展,在单元类结构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诗性教育的价值,在课堂中突出“游戏”“表演”“哲思”的学习方式和“诗意对话”“诗意独白”“诗意表达”的语言形式。开发与“儿童诗”学习相补充的“儿童剧”“童幻阅读”“童心日记”的拓展课程。

3.渗透其他课程——采用有形滲透和无形渗透的思路,采用学科整合与融域综合的方法,重点建设“儿童诗”学科整合课程与“田园”综合课程。其中“儿童诗”学科整合课程着力于儿童诗与艺术类课程的整合研究,“田园”课程则以儿童“应时而动,诗意生活”为基本理念,从人文与社会、科技与探究、审美与艺术、体育与健康四大领域进行综合设计。

4.配套校园活动——包含各类儿童创意社团与两大校园文化节(“诗歌文化节”和“体育文化节”)活动。必须说明的是,本模型并不涵盖学校教育的所有的课程与活动,所涉及的是与儿童诗高度相关与此相关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遵循这样的原则:“能诗则诗”尽量渗透儿童诗的形式,“不能诗则诗性”在课程实施过程彰显诗性精神。

(三)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和推进

形成了实施整合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三种样式:

(1)同质异形式。在“诗性智慧”的关照下,寻求各课程间相通、相似的部分加以统合,如围绕“反复”,可以从文本修辞、数列规律、图案设计、节奏循环等角度找到不同的表现形态,从而产生具有整体效应的诗性教育。(2)主题综合式。这是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融合各课程门类,沟通儿童诗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的综合教育模式,如以儿童诗《树的秘密》为引子,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绘本、编创歌谣、角色扮演,甚至科学探究等。(3)项目设计式。这是一种將书本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强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和问题,学生自主设计并实践操作的综合性学习。如学生为自己的教室设计装饰,策划自己的校园节日等。

全面推动课堂转型。基于课程对于儿童诗性智慧发展的认识,推动以好奇质疑、深度体验、突出想象、形成自觉为特色的“童性”课堂转型。课堂的基本展开逻辑如下:在课堂教学中打通课内外,采用契合儿童生活本质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开放式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接着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呈现出丰富的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有价值的生成资源,重组活动推进教学,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体验,产生个性思考与创意。如此螺旋递进,在灵动的教学中实现学生真实的生长。最后,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验进行梳理反思,不断强化其主动建构的内生长力。课后,则继续将学生的兴趣、能力等运用到更广阔的实践活动中去。

与新课堂的构建相结合,突出学生四大学习习惯的序列化培养:主动预习与提问、积极体验与思考、善于合作与求异、及时整理与反思,教师四大教学新基本功的锤炼:解读儿童、组织对话、捕捉资源、反思重组。

(四)学校评价体系的重构和实施

以推动“通过儿童诗的教育”为出发点,在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彰显本校评价取向对课程质量、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价值引领。其中,着重做好学生评价研究。

引进了电子评价平台系统,根据学校培养目标,从“紫藤花下”诗社名称中抽象出“紫藤娃”的儿童美称,建立“诗意紫藤花”晋级体制,设计“关爱章”“灵性章”“审美章”的评价标准,发挥同伴、老师、家长、自身多元评价功能,初步实现“诗性智慧”评价的可视化、过程化和个性化。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加雷斯·B·马修斯.哲学与幼童(修订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作者简介:任丽芳,女,1979年生,江苏常州人,本科学历,教育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课程建设、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儿童诗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内容探究与教学策略建议
教案《创作儿童诗》
基于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儿童诗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诗意语文下的小学生儿童诗教学的实践研究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
轻叩儿童诗的大门
夜晚的天空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