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院校“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8-06-22刘兰娟刘志阳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8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

刘兰娟 刘志阳

摘 要:财经院校缺乏科技发明,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是普遍性难题。上海财经大学主张“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动“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服务+”理念指导下,学校着力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点线面”结合的培养方式,打造课程、研究、实践和孵化四大支撑平台。学校创新创业人才供给显著增加,财经人才质量不断提升,在全国高校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效应。

关键词:“服务+”;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作为中国最早开办商学教育的高等学府,上海财经大学在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将企业家精神的基因根植于人才培育中,培养了大量的商业创新创业人才,被誉为“金融家和企业家的摇篮”[1]。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财经专业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富有财经院校“服务+”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道路。财经院校最大的学科特色就是服务,金融、会计、经济、管理学科都属于广义的服务范畴。上海财经大学主张“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动“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服务+”培养目标指引下,学校创新创业人才供给显著增加,财经人才质量不断提升。学校2009年成为首批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文科高校;2009年“财经人才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获批财政部、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年获教育部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6年获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获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教育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财经院校等高校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效应。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创新创业工作

上海财经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5年7月,学校整合教务处、团委、合作发展处、科技园等校内外资源组建创业学院。同年,学校制定《上海财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上报教育部,明确了“立足校情,突出特色,系统设计,加强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着力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卓越财经人才培养目标,贯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全过程[2]。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形成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将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区建设成为示范性实验区。

我们认为创新不仅包含技术,还包含商业化,这就给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施展空间。基于上述考虑,2016年,学校“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财经特色,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掌握商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服务+”创新创业型人才。2017年,在《上海财经大学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学校进一步提出了课程、研究、实践、孵化四大平台建设目标和课程教材推进计划、实验实训平台建设计划、研究平台推进计划、孵化平台建设计划、创新工作坊计划、师资导师培训计划六大推进计划。

为有效统筹推进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构建了三层治理体系。第一,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校党政领导以及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合作发展处、团委、创业学院等部门参与,共同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二,成立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主任,教务处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负责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质量进行审核督导。第三,成立创业学院顾问委员会,由校领导、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组成,聘请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担任名誉院长,为创业学院发展献计献策。

二、落实具体措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制定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早在2003年,上海财经大学就在全校开设创业选修课程;2005年在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009年制定《上海財经大学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模块;2014年,学校明确提出本科生“三型”人才培养方案,即创新创业型人才、拔尖型人才、卓越型人才。2016年,学校制定《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匡时班”培养方案》,规定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设置包含13个学分的课程体系,学生修满学分后可授予荣誉结业证书。课程体系由2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5学分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4学分的选修课程、2学分的实践课程构成。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点、线、面结合,立体化,多层次” 的培养理念。“面上覆盖”是指在全校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和创造的通识精神和理念,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努力培养高素质卓越人才;“线上链接”是指深化全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增强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点上突破”是指通过“匡时班”培养一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年轻创客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引领者;“匡时班”至今已开办三期,招生141人,第四期即将招生。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教学和研究互相促进,着力强化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的研究支持,在做大做强创业管理学科的基础上推进“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二)打造CPIR创新创业教育网络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搭建一个系统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解决部门各自为战的问题,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多部门参与的有机体。要推动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积极统筹校内不同院系、科技园、校友会资源,充分利用校外丰富资源,探索校内外协同育人新机制,主动融入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构建创业教育利益共同体。为此,上海财经大学打造了由创新创业课程平台(Curriculum)、创新创业实践平台(Practice)、创新创业孵化平台(Incubation)、创新创业研究平台(Research)四个平台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CPIR”(见图1)。

1.完善教学平台,构筑双创教育基石

(1)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学校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的课程。一方面,将创新创业类课程有机融合于会计、财务等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全过程,目前已形成包括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模块课程、本科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块课程、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MBA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验课程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近3年来,本科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块中设置了30多门课程。《创业管理》《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入选“上海市优秀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等14门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模块课程累计开课109门次,共7387人次修读;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累计开课21门次,选课学生达550余人次。与此同时,学校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哈斯商学院合作,连续8年开设《设计思维与创新实践》选修课;与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Cambridge Judge Business School)合作推出中小企业创业模块选修课,每年选修超过300人次。此外,依托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包括《ERP沙盘模拟》《创业实验》等多门创新创业实验课程,实现了实验教学广泛覆盖。

(2)创新创业教材建设

基于商科特色,学校早在2000年就开始翻译《创业学》《自由企业经济体的创业、创新与增长机制》等教材。在引进国际成熟教材的同时,注重自主开发建设具有财经学科特色和优势的教材,自主编写了《创业学》《创业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等重点优秀教材,兰宜生完成的《因特网创业》获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樊丽明教授领衔的《当代中国创新创业前沿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学校迄今共出版和研发了20余本创新创业类书籍和教材。

(3)探索多元教学方法

学校鼓励并开发了多元的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鼓励学生通过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微型课程等多种混合式学习方式获得学分;通过案例分析、提交实验报告、商业计划书撰写、项目答辩、论文写作(包含分组讨论总结)等形式来考核学生学习成效,不断探索新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师、创业导师进行创新创业专项培训,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注重向能力培养、体验为主的模式转变。学校累计开展20余次教师教学方法培训、讲座等活动;教师依托教改项目促进教学方法改革,近3年教改立项总计50余项。

(4)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学校制定《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学分认定及实施办法》,学生可通过“创新创业类”活动获得学分,并纳入各类评优考核中,实现活动管理的制度化。学校实行3~6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全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生通过修读13个学分的创业课程可获得创新创业荣誉结业证书。学校对全校创新创业成果设置“经佳”创新创业奖学金、“蓝色信息”创业创新基金,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2.打造孵化平台,整合创新链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通过整合“秉文计划”、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研究生“学术之星”计划、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冠生园”创新创业大赛等,系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依托“秉文计划”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逐步完善卓越法律人才、会计人才、国际商务人才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迄今已有1000余名学生参与并获益,很多学生由此进入国际名校学习。

依托国家外专局“国际化示范学院”项目,在金融学院和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率先开展国际组织人才“3+2”培养项目,先后开展两期项目,共计100余人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的国际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依托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問题导向思维和创新能力。目前,学校已拥有25个经济管理实验室,总面积2956平方米,包括2个国家级实验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均对学生开放;与用友公司联合筹建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推动“创意-创新-创业”的实验模拟和虚拟仿真的实现。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研究生“学术之星”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近3年,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立项255项;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共立项561项,其中博士生项目510个、硕士生项目51个,立项资助总额达428.4万元。2016年全校共有5名优秀研究生荣获“学术之星”称号。

依托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搭建创业平台。学校先后成立了创业服务中心、Enactus创行、创投研习社、工商管理学会等六大核心社团,在创业大赛、公益创业、创投模拟等领域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学校每年举行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例如,主办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共有近千人参赛;举办“启明杯”工商管理案例大赛、“花旗杯”金融产品分析大赛;校内举办“冠生园杯”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大赛,全校师生广泛参与;校外选送优秀项目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近3年,上海财经大学学生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近百项,充分体现了上财学子风采,展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成果。

3.打造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创业实践

通过整合学校各部门的生涯工作室、众创空间、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科技园等多个系统,着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依托生涯工作室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已形成“4个市级工作室+3个基层工作室”的工作格局,各级工作室每年累计开展专题类、竞赛类活动50余场,服务学生近1000人次,成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孵化园地。

依托上海财经大学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创业空间。上海财经大学众创空间面积近400平米,可同时容纳80人合作办公。同时,学校还在空间举办创客星期五、创客集市、创新创业大讲堂等活动,打造创新创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依托创业实训基地,建立领先的“创业+创投+孵化”生態链。先后与地方政府、企业和投资机构合作,共建13个校级创业基地,90多个院级基地,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为学生提供办公场地、设备、咨询等各类创业辅导。学校为此成功当选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与上海杨浦创业中心、虹口区政府、冠生园共建的基地已经入选上海市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依托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设立创业苗圃,针对学生及校友提供全面创业服务。已逐步形成错位发展的“苗圃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体系。园区迄今已经孵化了大学生企业296家。

4.打造研究平台,强化科研能力

依托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创新创业案例研究中心,加强对创新创业案例的研究。梳理学校及以往课程建设中所积累的案例资料,与国外知名大学商学院合作,定期开展案例研发、案例教学研讨活动等,建立并不断丰富完善案例库。学校先后出版了《“服务+”创业型人才培养:上海财经大学创业企业案例集》等多本案例集,迄今已有5篇创新创业案例先后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MBA案例。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研究中心,聚焦服务业创新创业、风险投资与科技政策、社会创业、新兴产业管理等研究方向。设立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围绕创业企业个案展开扎实的案例研究。创设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提供从创意产生、商业模式设计到初创产品市场销售的模拟空间。举办不定期创业研究工作坊,创立《创业评论》期刊,目前已出版10期。与国内外知名院校法兰克福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开展研究合作等。

(三)加强各项保障,完善创新创业服务

1.组织保障

通过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度,完善创业学院架构,确保学校各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落实。

2.师资保障

学校坚持引培结合,优化整合现有师资,适度引进创业教育专职师资,不断加强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现有专兼职教师35人;学校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多元化评价考核制度,初步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教师发展的评聘机制;通过“旋转门”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汲取实战经验,丰富课程体系;通过国外培训工程,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制定《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创业导师管理制度》,建立高水平创业导师队伍,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指导帮助,现有70余位创业导师。

3.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将创业学院办学运营的专项经费纳入学校财务年度预算,确保各类教学、实训、辅导活动持续推进。近3年,全校多渠道引入政府专项资金、企业和校友捐赠资金,累计投入用于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达3500万元。此外,学校还专门成立“醉学”公益天使创业基金,累计投入300余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学生创业项目。

4.场地保障

学校为学生提供3000多平米的空间作为学生创业基地,其中创客空间近400平米,大型路演会场400余平米,大型会议室6间,学生独立创业办公室8间。校外杨浦、虹口孵化器共建成6个产业基地。

5.宣传保障

学校不断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为学生创业提供宣传和文化保障。

三、示范效应显著,“服务+”模式特色鲜明

上海财经大学强调基于财经学科的“服务”特色,主动与其他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对接,推动服务创新和服务业发展。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卓越财经人才质量提高,“服务+”人才不断涌现。

第一,学生整体就业水平高。上海财经大学历年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均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毕业生去向集中在金融、投资等现代服务行业的核心岗位,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社会责任。近3年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7%左右,其中签约率持续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第二,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上海财经大学学生一直积极关注国家自贸区建设、农村建设等重大问题。学校于2008年启动的“千村调查”活动,以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宗旨,9年来共组织上万名学子走访31个省份的8573个村庄的112119户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该项目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刘延东等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

第三,“服务+”人才不断涌现。上海财经大学“服务+”创业者已逐渐成长为当代中国双创的青年群体典范。例如,张思雨同学聚焦于初创企业的品牌建设,迄今已经服务300多家大学生企业,获评2016全球创业周上海“30位30岁以下青年创客”称号。曹一纯同学着力打造停车充电领域的“优步”,位居上海市新能源充电桩行业前五名。校友陈敏创立的“途虎养车网”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后市场的“商家对个人”(Business-to-Customer,B2C)电商平台。大量“服务+”创新创业项目的涌现推动了国家服务创新。近3年,学校先后获得“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赛的国家级奖项10余项;“咖啡绿植”项目获得“创行”世界杯中国赛区冠军,并代表国家征战墨西哥坎昆世界杯决赛,最终进入全球八强。

第四,科技园产出成果丰硕。园区已集聚投资机构120余家, 管理资本规模已达170亿以上。上海财经大学园区内已集聚近2500家企业,多数是金融等服务行业企业,园区实现区级税收约9000万元。目前共孵化了25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已经挂牌新三板,8家企业准备挂牌新三板。

第五,教育综合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综合体制改革积累了许多经验[3],如资金外部化、师资共享化、科研模块化、成果媒体化。学校创新创业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影响不断扩大,发表于《文汇报》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教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发表于《光明日报》的《全国众创空间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第六,社会影响不断显现。学校牵头成立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联盟、上海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创业学院院长论坛,组织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汇创青春”上海市“互联网+”文创作品展示等活动,在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和财经院校中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学校“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效应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樊丽明.以现代大学理念办一流财经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6(6):50.

[2]樊丽明.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83-87.

[3]刘志阳.创新创业教育的“2035”中国方案[N].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2017-12-22.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