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18-06-21王姝
王姝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广,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日渐由知识的单一传授转移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互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不仅迎合了英语学科“能力为上”的教学初衷,而且还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了起来,笔者就对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途径与策略做些总结。
关键词:初中英语;互动;情境;提问;合作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词汇、语法和句型等英语基础知识,这便背离了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也不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鉴于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共探索的过程中习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实现英语高效化教学。
一、创设有效情境,引导主动参与
对于初中生这一教学群体而言,他们更加倾向于将学习融入生活,而非死板地背诵和记忆。因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有意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学习并运用英语,以使其在良好互动心向的推动下,始终以一种积极、
以《How much are these socks?》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课前,我拍下了自己周末去服装店买衣服的照片,照片呈现的是自己在一家服装店内提着几只购物袋时的场景。在课堂上,我指着照片中的一只购物袋向学生问道:“Guess whats in this bag?”待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猜想后,我向学生展示了购物袋中的商品图片,这时学生说出了每件衣服的英文名称:dress,T-shirt,shorts…接着,我继续问道:“Guess how much is this dress?”当我说出衣服的价格后,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感叹道“Its so cheap!”或“Its too expensive!”……如此,通过创设这一生活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且还避免了传统情境创设方法的生硬刻板,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二、增加课堂提问,掌控学习状态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尤其是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初中生而言,问题更是促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贴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来增加课堂提问,这不仅是掌控学生学习状态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客观需要,更是启发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条件。层次性和趣味性是设疑的两大主要原则,这是加强师生互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单元时,我随机挑选了一名学生,并向其问道:“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I like winter best.”之后,我继续说道:“Winter is good, but summer is my favourite season.”这时,学生纷纷问道:“Why?”于是,我解释道:“Because my birthday is in summer. Its in August. Do you know 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学生答道:“12!”如此,通过与学生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不仅聚焦了学生的注意力,时刻掌控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12个月份,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开展合作学习,扩大互动范围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基于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及时挣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将课堂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于学生,并通过合作学习的开展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英语思维,扩大互动范围,从而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以《Dont eat in class.》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并掌握了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和句型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游泳馆等公共场所的规定进行探讨,并按照“Have to do”和“Cant do”来对其进行分类汇总。此外,我还引入了小组竞争,让各小组讨论怎样才能让班集体变得更好。如此一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最佳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占整体教学的比重,以实现英语高效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向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251.
[2]张娅.初中英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