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策略下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
2018-06-21郑敦贤申茂飞
郑敦贤 申茂飞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课标中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活动的开展、问题的应用,以及现代媒体技术的使用,逐步优化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活动;问题;多媒体
高效课堂的含义是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的课堂。那么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逐步实现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呢?
一、开展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互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团队协作的能力要求,这让数学教师将合作学习活动引入课堂之中,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是,从近些年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活动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存在部分课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究其根本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素养,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优化安排造成的。因此,为了提高合作学习活动的实际应用效果,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素养,优化合作学习活动。
例如,在《克、千克、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素养,进行教学活动的优化。在课堂中,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及学生平时在测验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对克、千克、吨等概念认知程度较好、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等三个层级;随后,教师按照同一小组学生不同形式,不同小组之间相似性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对克、千克、吨等概念认知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对克、千克、吨等概念认知程度不佳和较差的学生。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在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物品是要用克作为计量单位的呢?又有哪些是以千克的呢?”的合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知的知识,结合生活经验来作答,并让学生在差异性的水平之间进行相互帮助,指导小组中对克、千克、吨等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渗透,促进小组整体逐步提高对《克、千克、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在传统意义上,问题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互的形式,教师能够利用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认知效果,从而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得到教学反馈,并基于学生的实际知识认知效果,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优化,逐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在高效课堂的教育视域下开展数学知识的教学,问题除了能够促进教师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效果之外,也能够为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提供方向,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答案的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相交与平行》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从教材中對《相交与平行》中的内容安排来看,主要是讲述平面上两条直线平行、相交的位置关系,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两根相互平行的木棍,如果无限延伸,是否会相交呢?”“两条直线如果不是平行,就一定会相交吗?”等问题,让学生在上述问题的牵引下,对《相交与平行》中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并进一步认知平行和相交的条件,提高对《相交与平行》这节课的认知效果。
三、应用媒体技术,丰富教学结构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信息化和智能化,在该趋势下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与数学内容进行相互融合的推进,促进现代、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而多媒体具有操作简便、形式多变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多样知识呈现形式,维持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样丰富的媒体技术,促进数学知识的讲解。在课堂中,教师先用多媒体当中的视听技术,向学生投放一段在生活中应用分数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感受到分数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随后,教师使用框架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主要知识,让学生能够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紧接着,教师使用图文并列的形式,对分数的概念、分数的表示形式等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在多变的课堂教学的形式中,保持对课堂的注意,提高学习的效果;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以纯文字的形式,将《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根据荧屏当中的内容,进行反思和回顾,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式的认知。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教学形式的变革。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多样知识讲解形式,促进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场景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效率,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赵桂宏.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17(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