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润心 立德树人,初中语文的德育渗透
2018-06-21董声津
董声津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材文章是教学的主要载体,而这些文章中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观念以及丰富的情感,对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初中語文教材文章的教学中,比较充分地研究了依据文章影响学生思想观念、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并提出了提高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依托优秀文章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同时也能够通过文章思想和情感的讲解,触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去体会、去思考,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是渗透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语文教育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并提出以下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策略和思考。
一、利用教材文章展开德育工作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的,无论是在知识的丰富性、文学的审美性还是思想道德的深刻正确性方面都有很高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初中语文教学,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二是要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学审美情趣,在文章的欣赏和解读过程中,影响学生的文学审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四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传道受业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行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依托这些文章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以及认知世界的道理,渗透德育工作,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利用文章本身的思想情怀,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从而实现德育的渗透。
二、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采用平铺直叙的讲解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情感上的疏离,不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情感思想当中,不能够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对于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创设情境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营造出一定的情感氛围,能够更加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思想,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更大的触动,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例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这些年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创设爱国、爱家、奉献、无私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然后再通过文章的解读让学生深刻体会邓稼先的爱国奉献精神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观念,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三、文章背景拓展强化德育效果
一篇文章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其深刻性和感染性将会大打折扣,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要多进行文章背景知识的拓展教学,让学生融入到文章的社会背景以及情感背景当中,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体悟,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善于抓住这些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积极拓展,以德育教育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在深化学生对于文章掌握理解程度的同时,实现更好地道德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例如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的时候,教师要充分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背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于“孔乙己”这个社会底层人的悲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孔乙己”看到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讽刺,以及对于人性的鞭笞。利用这些反面的深刻例子,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深入反省自身思想上的“孔乙己”,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思想观念,让学生对于人生产生更加高层次的思考和体悟。
四、在阅读演讲中渗透德育教育
除了依托教材文章开展课堂教育之外,语文教学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演讲比赛、创作比赛等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在教材文章的基础上给组织学生开展拓展性的阅读,或者利用名著阅读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产生自身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名著《格列佛游记》,利用其中荒诞和离奇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深入阅读和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了解18世纪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帮助学生树立自由、民治、平等、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的德育思想。
随文润心,立德树人。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利用文章的深刻思想和价值观念“滋润”和影响学生的内心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文章的教学进行展开,利用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知识拓展,积极采用情境教学、课外阅读、演讲、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唐文天.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53.
[2]达世元.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