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2018-06-21朱亚峰张庭嘉

商场现代化 2018年7期
关键词:风险防范

朱亚峰 张庭嘉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深受其影响。作为新兴的互联网结合行业--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行业和传统金融行业的特点:成本低廉、效率较高、覆盖率广,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发展最前沿的技术。然而互联网金融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规,且本身没有一个较完善的信用核对体系,因此互联网金融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新风险。本文将主要针对互聯网金融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研究,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综合监管;风险防范

自从中国市场进入稳步发展期后,我国的金融市场持续发展并且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金融业务开始与网络结合,诞生了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等多种线上服务模式。踏入21世纪后,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云计算以及移动支付等新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不断交融,我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一种全新的金融形式--互联网金融诞生了。“如何定义互联网金融”,业内观点众多,却还没有一个令众人信服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形式,其核心是互联网,对社会的金融模式存在很大影响。但笔者认为,互联网和金融两者都是人们的工具,能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便是信息。信息技术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给信息的传播和汇集提供了新的方式。而金融是财富信息的记录。金融的产生是为了更顺利地进行交易和货币周转,降低原有财富交易的各项成本。所以,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仍然是金融,并没有因其互联网的属性而变化。但是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传播和汇集的新方式必定会影响到财富信息的记录,以此来影响财富交易,使金融的运营模式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绝对不是简单的技术革新、渠道新建,而是对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的一种颠覆。互联网金融要求投资者和需求方都必须以市场化的手段完成交易使得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有所减少;改善了传统金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实现了金融面向大众的普惠。另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仅仅是借用了互联网的低成本优势,实现线下业务的线上化。它无法处理传统金融的核心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只是将线下的渠道变为了线上,仍然存在风险控制问题。互联网金融虽然为小额的借款人或投资者提供了渠道,降低了时间成本,扩展了金融的受众群体,但是也提高了双方之间本就存在的信用风险。综上分析,互联网金融是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方式进行结合,进而构建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该模式留存了金融活动“风险”的根本属性,会与传统金融一起经历辅助、独立、携手共进三个阶段。互联网金融虽然降低了交易的时间成本以及门槛,但是也带来了较高的信用风险,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以及线下传统金融的配合。

一、当今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及其风险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主要包括P2P网贷、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其中P2P网贷发展时间最为长久也最为典型。由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的开放性,主要造成了以下风险。

1.个人数据信息泄露风险

网络金融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准入的门槛和标准较低。当前的网络金融交易在频繁进行,交易人员会在网络上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电话、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在淘宝等类似的网络购物平台上,很多企业和个人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将买家的个人信息进行售卖,造成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在网上泄露,对买家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对买家的个人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2.网络资金流通存在高利贷隐患

互联网平台可以加速资金的流转,提高资金的流转效率。在网上购物平台上,资金的流通不在买家和卖家之间进行直接流通,需要将资金寄存在第三方的支付交易平台上,这段时期的资金流转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资金在第三方平台进行长时间的停留,就会导致资金存在被挪用和偷走的危险。与此同时,网络贷款的收益可观、操作简单,以我国目前的投资渠道而言,投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商家和企业利用网络借贷提高自己的经济收益,已经成为了比较普遍的现象。

3.信用体系不健全,存在违约风险

以“P2P”模式为主的网络交易由债务人员提供自身的个人信息和财产证明,类似的信息很容易作假,借贷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债务人的信息进行准确的核实。甚至有些债务人员在提供信息的时候会提供一些比较片面的信息,导致借款人不能按照正常的还款时间偿还债务,会对借贷人员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4.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不足

互联网金融体系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载体,在运营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包括外界的风险因素和内部的风险因素。一方面,计算机很容易受到外部病毒的侵害,导致程序运行失败或者计算机数据丢失和篡改。另一方面,计算机本身也存在系统故障等风险,会严重影响互联网金融系统的运行。这是互联网金融体系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存在的技术漏洞。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监管策略

金融市场的利润可以立刻产生,而危害却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因此制定相应配套的监管策略是建立良好金融市场的重中之重。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还是金融,拥有“风险”这个核心属性。而互联网本身又是“虚拟性”的产物,我们可以针对这个特点开发相应的监管策略。

1.构建新型互联网金融运行体系

任何方式的互联网金融活动的正常进行都需要一个安全的互联网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一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安全运行往往依靠以下体系:安全稳定的操作系统、强力的防火墙、虚拟专用网、入侵检测以及金融、信息数据加密等。不过以上都是基于软件形成的防护体系。互联网金融如果要构筑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就必须先在硬件上确保安全,开发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硬件级安全芯片,进而提高用户系统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

2.重塑互联网金融操作流程,完善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依旧是金融,具有“风险”的本质属性。任何从事P2P网络借贷的公司都应该意识到互联网金额并非没有风险,应该严格审视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不能为了吸引用户而肆意减少操作流程、无视信用。互联网金融毕竟是金融搭上了互联网这辆快车,让资金拥有了更强的流动性。相关企业由此更应该注重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确保现金流的持续稳定。

3.加大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立法力度

在上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法律法规建设,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欧美国家已经建立起包含交易规则、交易保护、制度标准等内容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在法律法规建设上,我国可以吸收国外的一些经验,如制定互联网金融的统一负面清单,类似现有的公民征信系统,使违约者不敢承担违约风险等。再者,可以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列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中,对消费者的财产权、信息权、隐私权、公平交易权、诉讼权加强保护。

4.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必须把握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微妙关系,既不能一味的保护,也不能一味的打压。目前,对于我国现有互联网金融体系,可以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分类。在不同的分类下确定相关的监管主体、监管对象和监管模式,不可图省事便一同监管;其次,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快速、频繁和虚拟性特点,监管部门应通过信息技术加强非现场监管,并有效建立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再次,对互联网金融的跨国活动,监管部门需联合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加强联动实施统一监管。

5.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

互联网行业的自律性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建设:一方面是由国家权威机构建立相关的公约准则,使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中介企业明确身份,体现责任;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行业内部之间的竞争机制,让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自我约束。最后回归到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整体利益上来。

三、总结

我们在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风险,尽快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防范手段,最大程度的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避免互联网用户出现经济损失的情况,进而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高效运行,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开展提供保障,维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赵增强.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控[J].税务与经济,2018(01):46-51.

[2]王月瑶.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与风险应对[J].经济师,2017(01):56-57.

[3]黎江毅.把互联网金融装进法律笼子--互联网金融立法相关问题的研究及设想[J].经济界,2015(03):42-46.

作者簡介:朱亚峰(1997- ),男,汉族,辽宁省盘锦市人,本科,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产业转型、“互联网+”;张庭嘉(1996- ),男,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本科,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风险防范
新形势下航空安全管理面临的风险及防范策略
在股权收购中的常见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分析
关于伊通满族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调查报告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银行金融理财风险研究与对策
信用证软条款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内部风险影响跨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