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奇葩字
2018-06-20王丽婧
王丽婧
燹、巯、歘、雮、慁,这些字你认识几个?咳咳,是不是笔画都认识,合起来就懵圈了呢?虽说咱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只有2000多个,但不认识几个难字,还真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文化人。多认识几个难字,好像自己也变得有文化起来了呢。不过就算前面这些你都认识,也别得意得太早,在汉字演化的长河中,多的是你不认识的字!
都是古今演化的“锅”
说到汉字的演变,现在许多字形与最初的模样已经大不相同,甚至连构成方式都不再是当初的那个。
发展轨迹:从图画化到方块化
商周时期
甲骨文是最早的比较完备的象形文字。在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商朝后期出现了在青铜器上刻的金文或钟鼎文。西周后期的大篆,字形趋于线条化和规范化,逐渐离开图画,有了方块字的基础。
秦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小篆的出现解决了大量异体字的情况,汉字变得圆润流畅,也更加美觀。
汉代
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汉字的形声系统从篆书发展为隶书后就固定下来了。
唐宋时期
糅合了隶书和草书特征的楷书开始盛行。到了宋代,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方便雕刻的印刷体宋体字出现。
近代
西方文化的涌入,出现了更多音译字。随着字数的大量增加,汉字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从繁体字形往简化字形转变。
“非主流”民俗字
除了构成方法上的变化,有一些字更是大胆地“自由组合”。我们通常管这些家伙叫“民俗组合字”,又叫“团结字”“吉利字”,由3-4个字组合而成,绝大部分“合字不合音”。
这类字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主用来传达命令或徽调军队的符文,把几个篆字合并在一起,刻在竹简上,再分割成两块,双方各执一半,合起来验证真假。到了汉代,这类字被用于道教符文,延续至宋代,演变为民间避凶求吉的手段。如,在清代的厌胜钱上,有“黄金万两”“招财进宝”的四字合体。这类字的特点在于观赏性和艺术性,实用性并不强。由于运用范围狭窄,民俗字成为一些群体之间的暗号或秘文,比如瑶族妇女之间的沟通语言——女书。
女书
又叫“女字”,是一种独特的汉语书写系统,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属于音节文字。它是一种专门给女性使用的文字,起源于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其语言为江永城关方言,属于湘语-永全片。
如果非要给民俗字贴上“六书”的标签,也只能是“会意”,但从字形来看,又和会意字不同。会意字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构成,如“休”字, “人”和“木”都是不可拆分的独体字。而民俗字大都是“合体字+合体字”或“合体字+独体字”的构成。随着组合字的增多,会意的成分也越来越淡,一个组合字各部分之间的意义关系难以辨认,比如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特色面食“裤带面”。
在汉字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从象形图画到线条符号,再到便于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文字的变迁之路,也是文化传承的体现。就算形式上丰富多样,也始终遵循着越来越规范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