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的干预分析
2018-06-20周克凤罗莉莉伍应丽刘海艳
周克凤,罗莉莉,陈 莉,李 花,伍应丽,刘海艳
(湖北省荆门市口腔医院:1.门急诊;2.内科;3.护理部;4.失眠科 448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临床特征为肺功能呈进行性减退,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实施自我管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和急性发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1]。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健康教育水平,做到早预防早治疗,能延缓患者肺功能降低进程,提高其生活质量[2]。品管圈是一种通过员工自愿组合的质量管理模式,主要功能在于实时监督活动效果,提高护理工作效率[3]。本研究对7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自我管理干预的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活动,探讨品管圈对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4]中相关诊断标准。按照序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观察组男43例,女32例;年龄47~76岁,平均(63.19±5.27)岁;病程2~9年,平均(4.78±1.25)年;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51±0.17)%,用力肺活量(FVC)(2.84±0.72)mL;按文化程度分为小学25例,初中35例,高中及以上15例。对照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45~78岁,平均(62.95±5.14)岁;病程2~10年,平均(5.01±1.16)年;FEV1(0.48±0.18)%,FVC(2.83±0.71)mL;按文化程度分为小学25例,初中37例,高中及以上13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病程、肺功能、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本院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
1.2排除标准 排除沟通障碍,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及其他慢性咳嗽,伴有心、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
1.3干预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自我管理干预,由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1)自我管理课程,自我管理课程由专业护理人员到患者家中进行面对面指导,发放本院专家组编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管理项目手册》,其中包括健康教育、呼吸锻炼、药物治疗方法、情志控制、康复目标、健康生活习惯建立、家庭氧疗、加重期运动计划共8个模块。专业护理人员详细指导患者进行各个模块的学习,每周1次,每次2 h左右。要求患者书写锻炼日记,由家属监督,并在每周护理人员授课时检查,并解答患者疑惑问题。授课时间总共8周,结束后换为电话监督,每个月1次,每次至少15 min,监督病情发展及康复锻炼执行情况。(2)制订康复计划,按照患者的病情、家庭因素、生活系统、周边环境等,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并制订。呼吸锻炼计划,制订有规律的运动计划,可选择公园散步、气功、太极等,以明显气急胸闷症状作为活动限度,嘱咐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及相关联系信息,鼓励患者多进行室内行走及呼吸锻炼。按照患者病情制订合理的家庭氧疗计划,包括吸氧时间、吸氧浓度、吸氧时机等,指导患者进行症状的自我管理与监控。指导患者处理急性加重期的不同症状,调整药物剂量或及时吸氧,配合适宜的呼吸技巧,必要时应及时就诊。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自我管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品管圈活动干预。(1)圈员培训,由品管圈专家、辅导员对全体成员进行品管圈活动培训,并进行成绩考核,确保每位圈员熟练并掌握品管圈活动的步骤、方法。(2)建立品管圈小组,以护士长作为圈长,主要负责实施品管圈活动的主题计划,选4~5名圈员为组员,共同制订品管圈活动主题,包括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增强自我管理水平。(3)基础调查工作,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患者相关数据,包括患者疾病认知水平、自我管理水平等,同时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影响本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自我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知识不足,护理人员沟通能力或技巧不足,部分患者接受能力较低。(4)制订应对措施,增强护理人员健康知识教育,组织多次培训课程,并制订相应的考核机制,配合相应的薪酬奖励,鼓励圈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组织多次研讨会,强化圈员沟通方式技巧训练,由专家及圈长进行指导,与临床实际结合,加强并提高圈员沟通技巧;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及生活方式,选择适宜的健康方式及手段,积极与患者沟通,寻找可行的教育路径。(5)将患者的康复计划与品管圈活动计划相结合,制订自我管理考核标准,严格进行质量监督;实时评价品管圈活动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1.4观察指标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5],包括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共4个维度,满分172分,分值越高表明能力越强。采用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SGRQ)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包括症状、活动、社交3个方面,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水平越低。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104.23±14.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6.37±11.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2,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78、7.321、4.511、6.913,P<0.05)。
表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39.58±10.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6.23±11.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9,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症状、活动、社交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3、2.744、2.977,P<0.05)。
3 讨 论
自我护理能力是通过患者的行为来保持和促进机体身心健康,管理或预防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征兆,降低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保持长久稳定的健康行为[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慢性终生性疾病,患者长期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保持系统、持久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理论认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认知、行为、环境3种因素关系密切[7]。其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是自我管理行为形成的基础。加强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认知水平[8]。自我管理干预通过自我管理课程,利用面对面指导的方式,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认知转化为健康行为,培养疾病自我护理的信念,最终建立自我管理行为[9]。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与家属一起共同监督完成,能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及信心。通过康复锻炼及氧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呼吸症状,提高不良症状的自我管理能力,避免了消极情绪产生。SGRQ是临床常用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工具,不仅能有效反映患者的病情发展,还能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肺功能相关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准确反映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内容[10]。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干预前。提示采用自我管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护理能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品管圈活动是指由几名圈员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主组成一个团队分工合作,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统计工具进行分析,以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11]。品管圈活动是一个科学性强、持续时间长的管理模式,在活动进行中,圈员需与组员、患者进行不断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临床实际问题,并能切实解决问题。品管圈活动按照规定的步骤执行,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同时圈员通过品管圈模式对自我管理干预进行持续性改进,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品管圈活动的实行需要全体圈员、患者共同参与,将科学的管理模式与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圈员的自主权、管理权、参与权。全体圈员可对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探讨并研究解决方法,激发圈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12]。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并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明显提高自我管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其可能的原因是,品管圈用于自我管理干预,使自我管理干预的实施、评估、监督更加标准化,干预措施得到了持续有效的改进,最终使自我管理干预更加规范科学。品管圈与自我管理干预二者相互促进,使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自我管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能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能更好地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康建会,罗艳华,岑慧红,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期自我管理的现象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1):41-44.
[2]邹小芳,肖桂华,刘青,等.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9):1359-1362.
[3]张彩虹,何国平,李继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1120-1123.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5]王海花,张彩虹,王秀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的编制策略及条目筛选[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577-5580.
[6]于书慧,郭爱敏,张香娟,等.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877-879.
[7]戴叶花,侯爱和,张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与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2-53.
[8]席明霞,覃琴,唐朝,等.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康复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7):509-511.
[9]张彩虹,阳晓丽,郭洪花,等.自我管理项目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8(8):947-949.
[10]李静芬,田景炜,陈瑞,等.圣乔治呼吸问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6):7091-7094.
[11]周飞琴.品管圈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认知度及生命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9(4):27-29.
[12]张忠秋.品管圈活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1):156-158.